《如懿傳》9月4日更新到30集,最招人恨的阿箬終於下線,一時間大快人心。不過,阿箬既不是全劇最大反派,也不是最終高潮,《如懿傳》節奏很快,看後面的預告得知,阿箬下線不久,比她更「婊」的衛嬿婉即將上線。逞完一時之快,冷靜審視劇中角色和人物關係,會發現阿箬非但不是最可恨的角色,甚至有些可憐,只有把這個人物琢磨透了才算是看懂《如懿傳》為什麼這麼說?
命比紙薄的阿箬是時代悲劇
《如懿傳》以如懿成長為主線,將鏡頭對準了後宮紛爭,塑造了最風流的乾隆皇帝,只關注他的風花雪月,少涉及前朝政事。不過,給人「戲說」印象的《如懿傳》其實並不乏大格局和歷史的厚重,只不過將其分散給一個個鮮活的人物,留給觀眾發掘和體會。
而阿箬則是時代悲劇的典型縮影。她是如懿的陪嫁丫鬟,出場時牙尖嘴利,在內要仰仗主子的保護,在外不想低人一等、也不想墮下風,頗有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意味,所以從最初就已經暗示了她的悲劇下場。
但是,有心氣兒、有追求有錯嗎?阿箬的父親也是在朝中當差,憑什麼我就要為奴為婢,稍微展露一下野心就要被懲罰、被打壓?所以阿箬攀附皇上、在後宮爭寵沒有錯,不爭不搶、不使手腕會很慘,如懿被打入冷宮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阿箬錯就錯在出身不好,沒有生在名門望族,在階層鮮明的清朝,她的出身基本就決定了她的命運。阿箬在雨中跪了幾個時辰,自己的主子不出來護一下,良禽擇木而棲,這個主子靠不住,還不允許換一個?
她是明爭暗鬥中被犧牲的棋子
有網友會說,阿箬之所以招人恨,是因為她賣主求榮還不知悔改。梳理一下阿箬從出場到下線的幾個重要轉折點,會發現她正應了那句話「踏錯一步滿盤皆輸」,賣主是賣了,榮求到了嗎?沒有。
她先是在脆弱的時候被皇后、貴妃、嘉嬪這個陣營收買,讓她在延禧宮藏入硃砂嫁禍如懿,接著在那場指正中給如懿致命一擊將她送入冷宮,但她徒有嬪妃虛名,侍寢時只是跪在床邊。在這個過程中有不少值得玩味的細節:
比如她和高貴妃吵了起來,但咄咄逼人的高貴妃沒有扇她耳光,只是推了她一下;
明知道皇帝並不是真的寵幸自己,但還是試著爬上龍榻最後被拒。
阿箬真的傻到搞不清狀況?肯定不是,不然在危機四伏的後宮裡早就死了。只不過從她投靠皇后陣營時,就被當成一顆做盡壞事的棋子,註定是一個被犧牲的角色,而在一步步的沉淪中,阿箬已經沒有退路,只能被裹挾著一步步往前走。嫁禍如懿是她的一次冒險,想投靠皇后尋個更好的前程,結果發現皇后根本不保她;後面幾年給皇上侍寢飽受折磨,她沒有辦法拒絕,只能忍受;
面對數次逼問,她到最後懸梁自盡都沒有說出真相,是因為她深知只有犧牲自己,才能保護家人的平安,沒背景、沒靠山,就像一片任憑風吹雨打的浮萍,阿箬就是一顆被皇后和貴妃隨意丟棄的棋子,沒有辦法掌控自己的命運,你們說她可憐不可憐?
《如懿傳》還是職場白皮書
直至下線,阿箬這個角色成為劇中讓人難忘的反派,觀眾對她的恨越多,說明這個角色越成功。而縱覽近年來的這麼多部宮廷戲,《如懿傳》角色塑造鮮活生動,將爭寵、謀害、以及人物關係構建等方面都推到極致,每一個角色的命運悲喜劇都大致勾勒了出來。
阿箬下線更像是一個分水嶺,之前如懿和海蘭與皇后、貴妃、嘉嬪組成的陣營抗衡,輸了之後被打入冷宮。如懿出冷宮不但導致皇后陣營分崩離析,更改變了眾人的命運走向,強烈的宿命感讓人唏噓。另外,《如懿傳》講的是後宮,同時也堪稱職場白皮書,這部分有更多的解讀空間。職場上有一個詞叫「站隊」,戰隊的對錯決定了這個人的晉升空間,在《如懿傳》裡,站隊的對錯決定了這個人的生死。
《如懿傳》裡的兩大陣營是皇后和如懿,前者位居中宮、背景深厚,後者深的皇帝寵愛,最終成為繼後。劇中的角色們沒有上帝視角,換位思考一下,對於他們來說正確的隊伍極難分辨。
所以一心投靠皇后的貴妃,到最後才發現一直被皇后算計,直至瘋魔下線;
被皇后收買的阿箬也以悲劇收場。
而另一邊,不擅長算計的海蘭緊緊追隨如懿,得到皇帝寵愛,平安誕下皇子;
同為如懿貼身侍婢,阿箬和惢心結局完全不同,惢心最後出宮和太醫江與彬生活在一起,有了圓滿結局。
所以,阿箬地位不高但角色很重要,看懂了這個人,才算是看懂《如懿傳》,也期待後續劇情,相信新上線的衛嬿婉,能帶給觀眾更精彩的戲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