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期看得比較舒暢,舒暢的來源,除了對每個作品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對這些樂隊裡的人的感受。
感覺很多「人味兒」都隱約展現出來了。
這個放後面再聊,還是先寫一段各個作品的感受。
其實改編賽不用對作品是否能夠成為一個優秀的新作品報太多期待,因為畢竟是在比賽中,每個樂隊會儘可能添加自己的獲勝技巧,所呈現出的更可能是一份應試作文,而非用於流傳的作品。
展現出自己的閃光點和優勢是肯定的,完全靠自身魅力取勝是最理想的狀態,但或多或少會留下一些刻意「求分」的痕跡。
拿上一季的舉個例子,改編張杰那一場,刺蝟改《只要平凡》是完全改出了自己的味道,除了其中石璐「喊麥」的那一段多少有點不自然;但同場競技的南無,改《天下》改得太應試了,塞了很多東西,但並沒有融合進表達的內容。
而在第二季這一場比賽裡面,我感覺總體上各位還是屬於,在應試的同時儘可能表達自己。
馬賽克和島嶼心情這組改的是老歌,馬賽克最後的朗誦和現場互動是很明確的拉票動作,島嶼心情高潮前的那一段「嘿」喊得感覺有點突如其來強行入戲了,但總體上還是遵循了這兩支風格樂隊各自明確的風格。
(一句題外話,島嶼心情改的是羅大佑的歌,同樣是改編羅大佑,假假條的《愛人同志》那是真的全新版本。)
五條人開頭很棒,前面也都唱出了一貫的「塑料味」,每個音都拐到了五條人的點上,但後面特別是阿茂的部分有點太尊重原著了。另外編曲和器樂上的一些小心思,現場不一定能聽出來。但魅力值滿分。
福祿壽像是一下改編出了好幾首,但每個層次的遞進恰到好處,能把現場吸進去,每個細節的設計都是答卷上的「得分點」,或者是現場的「得票點」。這同時也有「太滿」的嫌疑,但在比賽的現場,這只是一個個加分項,處理的恰到好處時,就是爆款。和她們上一首作品一樣,歌詞細節也能引發在場最大多數人的共鳴,也確屬自己的真情實感。跟之前純大眾舞臺的「冰雪飛」相比,她們確實完成了自己的轉身,在大眾和「高級」的邊線之上,非常適合《樂隊的夏天》的理想定位了。
椅子樂團和白皮書相映成趣。椅子感覺不那麼在意輸贏,就是要把自己的樣子展現出來,就很滿足,改編出自己的樣子,也很圓滿,享受整個過程,沒有贏的雜念。白皮書是志在必勝的,也知道自己要怎麼勝,也享受整個過程,沒有輸的雜念。他們沒有太重的得失心。
至於分數,椅子靠大眾樂迷,白皮書靠超級/專業樂迷,打成了平票,我倒覺得沒什麼綜藝預謀,觀眾能再多看倆表演,挺好。
後海大鯊魚很用力,有一些段落設計很出彩,付菡也明顯放開了許多,甚至是帶著必勝決心在跳躍,但感覺還是差股勁兒。
大波浪也是李劍帶著在拼命,但他拼命的狀態和他的舞臺狀態、和比賽目的是統一的,付菡是一個隱形的守擂者,承擔著怕輸的壓力。李劍是在為了勝利全力以赴。
——而同時,他的隊友,卻希望他止步不前。
從上面這一句開始,我要開始寫這一期最重要的感受了:真實的人味兒。
他的隊友,趁李劍不在時,表達了心聲和擔憂:他不想讓李劍再往下晉級,因為李劍現在的狀態,會繼續不顧一切拼命努力,最後拖垮自己。——一開始演《No Such Disease》時節目裡也提到了,李劍自己是一名雙相情感障礙患者。
在對決的舞臺上,隊友還是猶猶豫豫表達了這個想法,說大波浪可能不想晉級。但李劍馬上表示,大波浪希望晉級。
最後面對一個壓倒後鯊勝出的結局,這幾個人肯定都百感交集。希望樂隊好,又希望朋友不要踏上風險之路。
看完大波浪,再回首看看這些樂隊們的勝負心,才會找到《樂隊的夏天》的真正要珍惜的核心價值。
馬賽克和島嶼心情在對決舞臺上說,選擇對方的原因,是因為樂隊成分很像,都是髮小組隊,而且愛踢球。至於誰輸誰贏,夏穎說:
我們都是啃著搖滾樂的麵包成長起來的,表現得是搖滾樂的各個不一樣的氛圍,所以說,誰輸誰贏,都很正常。不管輸贏,我們都會一起喝酒的。
不同風格之間的相互淘汰,是《樂隊的夏天》難以避免的爭議和遺憾,樂隊的現身說法,算是在為這個困局釋懷。
最釋懷的一幕,其實在這期節目開頭就出現了。改編賽是1V1,如果輸了,就進不了下一賽程,挑對手多少要謹慎,有你無我。但在達達樂隊選對手時,和彭坦關係交好的木瑪(謝強)並不避嫌,誠邀彭坦選他,他的理由是:
精彩在前面發生、還是在後面發生,都是精彩。我們是跟這個規則在遊戲,不是在跟樂隊遊戲。
——言外之意是,這兩支熱門隊伍,就算第二賽程就要走一個,也無需避諱,該玩起來就玩起來。
「坦坦!」「強強!」
然後,彭坦,非常誇張可愛地飛跳過去撲倒了謝強……
還有,前面提到的椅子樂團和白皮書各自單純的得失心,還有五條人貢獻的一個個精絕瞬間……
這些都是別的綜藝裡難得一見的寶藏。
這些應該是《樂隊的夏天》最應該珍惜的狀態。
不過,節目組還沒有把這些寶藏串成故事線,這些部分可能沒那些刻意製造的粗糙的矛盾衝突有熱度,但能夠抓人、留住人。不是說要講情懷,而是講講那些樂隊最真實的一面。
還有一些隱約浮現的故事線,也應該被節目組好好排布一下了——比如從福祿壽的變形記,探討一下從長輩安排的「主流」到轉向選擇「自我」的過程;比如從白皮書 「為學音樂送外賣」和「父親手工做吉他」的奇妙故事,展現一下新生代校園樂隊的後浪百態……
除了音樂,這些真正蘊藏著價值觀、且是有價值的價值觀的內容,也是「樂隊的夏天」該有的味道。
這個「人味兒」的感慨,正好也對應其了於五條人本期的翻車現場:
現場聊天時,福祿壽表示仁科教了她們如何不緊張,就是……
「不要把下面的觀眾當人看……」
話還沒說完,現場就炸了。
仁科開始拼命解釋,後期也放出了畫面,證實仁科的原話是:「你不要把底下的人當人看……不,不對,不是那個意思……把群體化成每一個個體,這樣你們就不會緊張」
「大眾是不存在的,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
——也同樣希望《樂隊的夏天》謹遵仁科教誨,繼續把觀眾當作一個個可以感知這些個性的個體,而不是一群只會被煽動的群體。第一季大概盡力做到了,第二季,請繼續,因為這裡面有一份獨一無二的價值在。
【2020.08.17| No.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