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之濱,白河之津,巍巍我南開精神……」此時此刻,登上畢業典禮臺的何思琦感慨萬千,下個月,這位南開大學世界史專業的碩士還將有一個新的身份:人民日報記者。
談起自己對於「專業」與「職業」的選擇,何思琦覺得並不矛盾:「當初我選擇『世界史』作為專業,是希望自己在大學中多學點知識、多讀些書,培養自己的『全球視野』和『史學思維』;而從事媒體工作所需的『職業素養』與我致力於培養自己形成的『專業素養』是有契合之處的,比如嚴謹、踏實、用事實說話。」何思琦如是說。
何思琦自小喜愛讀書,上大學來到喜歡的專業後更是如魚得水,她閱讀的範圍不僅圍繞世界史、國別史,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都有所涉及。書籍仿佛為她打開一扇大門,越是閱讀,越是對身邊的、國內的乃至國際的大小社會熱點、時政新聞感興趣。大四時何思琦被保送本校攻讀碩士研究生,空閒出來的時間何思琦找到一家報社做起了「實習生」。
「那是我第一次踏入報社大樓,第一次跟著老師去採訪,第一次切身感受『編輯部的故事』……」何思琦說,正是那段不長的實習經歷,為她打開了媒體的大門,更讓她樹立起了「新聞理想」。然而,何思琦也清楚意識到自己並非「新聞」專業出身這一「短板」。「因此,我就要讓自己的實習經歷更加豐富起來,從實踐中積累經驗,學習本領。」
讀研究生階段,因為明確了職業方向,何思琦的規劃更加清晰,甚至研一時候就開始「倒排工期」:「2015年8月前必須完成一次中長期的、全職的、有深度的媒體實習;2015年2月前必須將畢業論文初稿完成;那麼這樣,2014年就要選定論文題目……」規劃好了進度條,何思琦便嚴格執行。2015年3月在網上關注到人民日報海外版招收實習生的消息,何思琦便毫不猶豫地投遞了個人簡歷並「幸運」入選,4月起,她拖著行李,隻身來到北京開始了實習生涯。
「剛開始的兩周,老師不要求我們寫稿,而是每天都要讀報紙,看新聞,試著報選題,每個實習生收集20條國外媒體的新聞評論;從第三周開始,我們可以寫一寫『豆腐塊』稿子了。」何思琦說,當再次成為實習生,她內心的新鮮感轉而變為緊迫感,因為和她同期實習的「小夥伴」都是名校畢業且科班出身,有時候他們會提到一些專業術語,「什麼是『華爾街日報』體,什麼是『倒頭條』?這些我都沒有聽過。」
不僅如此,何思琦至今記得花3、4個小時寫成的第一份「豆腐塊」稿子被改得「面目全非」,而小夥伴中已經有人得了「好稿」。在校能拿到國家獎學金的何思琦第一次有了當「差生」的感覺。
在羨慕與焦慮之中,何思琦的「鬥志」被燃起,她開始仔細閱讀往期報紙,一篇一篇稿子學習,不懂的地方就馬上請教。同時,她勤於練筆,幾乎所有的空閒時間她都用於寫稿, 三個月實習期間沒有逛過一次街,僅因到天津採訪「順便」回過一次家,顧不上吃午飯是經常的事,有時交了稿子下班已是凌晨三點多……
有一次做「旅西華商」的稿子因為身邊採訪不到有相關經歷的人,何思琦一直刷微博刷到凌晨才找到一位有過西班牙工作經歷的的華裔商人並完成採訪;還有一次何思琦惶恐地接過關於「開採頁巖油」的話題,她不得不從學習概念入手,幾個小時不吃不喝不動地方,終於在籤版之前上交了稿件;一次深夜下班回到租住的快捷酒店剛剛睡下,卻聽見陌生人的敲門聲,嚇得何思琦趕緊換了一家酒店……
這樣的強度與節奏讓有些實習生中途退出,然而何思琦卻一直「痛並快樂」地成長,對於稿子她逐漸找到了「感覺」:「大稿子先要搭建結構,然後用充足的採訪支撐起觀點;小稿子的措辭和角度最需要注意……」三個多月實習期中何思琦沒少挨老師的「罵」,但她心理很明白,「這是老師本著培養的態度指出我們的問題,所以『挨罵』也開心!」實習期結束時,何思琦成為得到「好稿」最多的實習生,平時「罵她」的老師不住稱讚:「招個南開大學的實習生,很放心!」
實習結束後,何思琦回到學校恢復了平靜的生活,9月份一開學,升入畢業班的她開始投簡歷、聽宣講會、面試……做著求職季該做的每一件事情。只是她的心裡對一行鉛印的不起眼的小字念念不忘:「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實習期間,報社記者的稿子是可以寫『記者了解到』『本報記者走訪了XX』這樣的短語的,而我們實習生的稿子中只能寫『據了解』『經採訪』,那個時候我就非常希望有一天我的稿子中也能寫上『記者了解到』這樣的短語。」
求職過程中,何思琦一邊「廣泛撒網」、一邊「重點培養」,儘管手裡已經有了一些不錯的單位可供選擇,但她始終沒有籤約。直到有一天,何思琦看到了人民日報社發布的招聘信息,她眼前一亮,毅然決定投出「最後」一份簡歷。經過網申、筆試、面試等一系列環節以及漫長而焦急的等待,何思琦終於拿到了理想的「橄欖枝」,她的眼窩一下子溼潤了:「終於等到你,還好我沒放棄!」
「心中有陽光,腳下有力量,為了理想能堅持、不懈怠,才能創造無愧於時代的人生!」這是今年五四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同知識分子、勞動模範和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寄語,此時此刻站在畢業典禮臺上,身著碩士學位服的何思琦將這句寄語在心中默默念了無數遍。望著親切的師長,望著生活了7年的南開園,望著雨後的天空,她將學位帽高高地拋起,同時放飛的,還有心中的夢想。(中國日報天津記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