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縣有兩大自由
一是呼吸自由
處在武當山前往神農架通道上的房縣
最不缺的就是藍天、白雲、森林、瀑布
雲霧時常下山玩耍,讓人誤以為已入仙境
(圖片由房縣融媒體中心提供)
另外一個自由
當然是「喝大碗酒、吃大塊肉」的自由
當酒香已經成為空氣
踏上這片土地,那一刻
只需要沉醉其中了
源自公元 827 年,中國小曲黃酒之祖
聞名天下的《詩經》作者尹吉甫是房陵人,楚王派尹吉甫作為使者向周宣王進貢,尹吉甫帶了一罈房陵人自產的「白茅」(黃酒)獻給周宣王,寶物呈上殿開罈滿殿香,周宣王嘗了一口,大讚其美,遂封為「封疆御酒」。
漢朝時,房陵黃酒廣為普及,成為達官貴人的隨葬品。1974年房縣七裡河出土的漢墓中,發現大量的裝黃酒的酒具,其中一個大罈子仍保留有當時的黃酒。
房陵黃酒,盛於唐朝。唐嗣聖元年(公元684 年)則天武后僭位,廢唐中宗李顯為廬陵王。廬陵王貶房州(今房縣),帶有皇宮御用工匠720名,這就是所謂廬陵王帶七百工匠來房州的傳說。
(圖片來自網絡)
清乾隆 53 年編撰的《房縣誌》載,「房縣人皆愛喝黃酒,一人喝十幾碗不算稀奇。大多喝酒後皆不食飯,有至晚喝到天明者。」
上世紀 30 年代,房縣西關幾乎家家門前擺大瓦缸,上搭一潔淨白紗布,壓一木板,扣一窯碗,行人渴了餓了,掏幾個銅板,舀上一海碗黃酒,立而飲之,成為當時名副其實的「黃酒街」。時至今日,房縣依然保留著家家釀造黃酒的習俗。無論宴請親朋,還是招待貴賓,一碗清冽香醇的黃酒都代表著房縣人最質樸的情誼和最美好的祝福。
天生地養,房縣黃酒的靈魂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房縣黃酒離開了房縣也就失去了靈魂。
(圖片由房縣融媒體中心提供)
神農架山系和境內清風山斷裂帶的優質泉水,浸潤著生長周期長達六個月的高海拔地產糯稻,當地獨有的蓼草酒粬是味道的靈魂舞者,神秘的北緯32度地理氣候環境和不間斷釀造傳承孕育的微生物群落。
(圖片來自網絡)
180天的古法淬鍊,房縣黃酒的匠心
做黃酒的第一步就是用冷水泡米,季節和氣溫不同泡米時間不同。
米泡好後,便上鍋蒸蒸飯,要求米飯「疏鬆不糊、透而不爛、均勻一致」。
(圖片由房縣融媒體中心提供)
飯蒸好後,使飯溫降下來,找個乾淨桌面,把飯攤上降溫,降到30度左右就可以了。
(圖片由房縣融媒體中心提供)
接下來,就是拌酒麴了。1斤米加入200g水與酒麴混合飯一起放在容器裡,中間做一到底的小窩,好觀察液體滲出的情況,溫度保持在28度左右比較好。主發酵一般要3~5天完成。這期間,前3天每天要開蓋觀察。使飯充分接觸氧氣發酵。3-5天後,窩水滿或者8分滿,飯很甜,飯鍋分離,這就是傳統的醪糟。
醪糟做好後,1斤米加半斤水繼續二次發酵,不可常開蓋,控制溫度在25度左右 ,靜止發酵20~30天左右,水面上的飯90%或者全部沉底,就可以分離了。
經歷多次分離和澄清,一壺上好的黃酒就誕生了。
黏壺與否,黃酒優劣的區分標準
區分房縣黃酒質量好壞,只需將壺傾斜一搖即可認出,黏壺的自然是好洑汁酒,不黏壺色澤又清還分層,自然是差一點的黃酒。正宗黃酒多少都有沉澱,假若黃酒顏色又白又沒有沉澱,那絕對是勾兌的不純的黃酒。黃酒如果呈白色和金黃色則保質期相對要短,但這種顏色的黃酒證明是土法釀造,如果呈褐色或紅褐色,則說明是機械釀造。
想了解房縣黃酒的製作過程
了解中國歷史 品味傳統美食
《身邊的非遺》每周六21:30
湖北公共·新聞頻道
與你有約
本文來源:湖北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