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攝影熱潮有增無減,但不是所有人都是專業攝影師,很大一部分人都是業餘愛好者,有些技術比較好,而有些就是新手,對於新手來說很難拍攝出滿意的作品。
經驗不足的攝影師曾就對我訴過苦,稱自己拍出的照片被朋友說「還不如手機拍的好看」,那麼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呢?如果有,就做好下面這幾個方面。
培養發現美的眼睛再去構圖
拍攝時最重要的是構圖,構圖可以表達攝影師內心想法。
新手大多都聽過黃金分割法構圖、三分構圖或對稱構圖,但只懂構圖方式還不行,還要培養自己的攝影眼,因為構圖也不是套模板,要尋找美的地方再去構圖,培養攝影眼沒有捷徑,必須多看別人的作品,然後要多嘗試。所以說在拍攝時要更換鏡頭,多換角度、從高處拍到低處,再從低處拍到高處,拍完之後還可以試試二次構圖,也許你的作品表現力就會更上一層樓。
說明書是最好的攝影教程
經常碰到一些新手用著價格昂貴的高端相機和鏡頭,但在旁邊看了之後,卻發現有些新手都不太熟悉相機的操作。例如,他都不知道在哪裡可以選擇感光度,或是關閉反光板預升功能,不熟悉相機的新手,有些甚至問出了「為什麼要按兩次快門才能拍完「這種問題。
熟悉自己的相機操作有助你更順手地拍攝,而且也能減少照片中的錯誤。花大價錢買了好相機這是自己經濟實力,問題不大,但要懂得善用手中的器材,能發揮器材的優勢。新手大多數被人質問過「你用單反還不如我用手機拍得好看」。所以,認真的看看說明書,把相機的菜單和功能都了解一遍,相機的說明書才是最好的攝影教程,這一點是大家公認的。
鏡頭前的濾鏡
買了高端的相機和鏡頭就一定能拍出完美的風光照嗎?那不一定,有些場景需要使用特殊濾鏡。比如在光比很大的時就要使用漸變灰濾鏡,可以平衡天空或者地面的光比;在拍攝長曝光作品時就需安裝減光鏡,可以讓你在白天也使用超長曝光;在拍攝表面反光嚴重的物體時,如水面、河流、大海、湖泊或玻璃製品時,就可以試試偏振鏡,可以有效消除表面反光。這幾種濾鏡都是風光利器,屬於風光攝影師必備的濾鏡。
後期的重要性
到現在這個年代,還有人反對後期,要知道後期並不是造假,而是利用後期來改善畫面中的錯誤,也是修正色彩曝光等問題的手段,畢竟二次裁剪也算是後期了。相機內可以打開RAW格式,這個格式記錄了詳細的原始數據,這個文件就是為了後期而生,攝影師要懂得後期修圖技巧,就能打開風光攝影的大門,可以讓你拍攝的作品更加驚豔、震撼,所以說適當的後期可以改善照片效果,強化照片的表現力。
行動起來
理論層面上的攝影知識,遠遠不及從動起來的實戰經驗,風光攝影最重要就是實踐和創意,多與別人交流創作經驗,多觀看別人作品,去發現別人作品的優點和缺點,與對方交流,交流也是學習的一種,今後的理論經驗和交流經驗多了以後,也是有利於實戰的,總之,多看多學多問總能讓你有所進步,怕就怕不問、不看也不動,這樣是很難拍攝出滿意的照片。
下面是關於卡片機和微單的簡易推薦攻略
給那些愛旅行、愛拍照的小可愛們
微單、卡片機和單反的優劣
微單
優點:相對輕便,顏值高,同價位下比單反出色。
缺點:電池續航較差,極端環境下表現不如單反。
卡片機
優點:最輕巧便攜,可隨身攜帶,不會引人注意。
缺點:不可換鏡頭。
單反
優點:鏡頭群和相關配件更豐富齊全。
缺點:機器較重,不方便隨身攜帶,外觀相對難看。
常見問題合集
問題 1:鏡頭選變焦好還是定焦好?
無法比較好壞,只能說哪個更適合自己。
簡單來講,變焦頭就是人不用動,鏡頭變動視角遠近取景,而定焦則是鏡頭視角遠近不變,需要人走動來取景。一般定焦鏡頭的光圈更大,成像更好,而變焦則提供了方便,不容易錯過風景。
所以新手如果喜歡到處旅行,推薦先入一個變焦,等清楚自己的需求後,再考慮定焦;而如果喜歡拍人像,可以直接選擇入定焦鏡頭。
問題 2:定焦鏡頭的焦段怎麼選擇?
最常見的焦段是28mm,35mm,50mm,85mm。
28mm視野最廣,適合拍風景和街頭攝影;35mm算是小廣角,適合拍風景、街頭攝影,場景人像或室內人像;50mm最接近人眼視角,畸變最小,適合拍人像,半身人像,特寫:85mm屬於長焦,適合拍半身人像,人物肖像,特寫。
其實每一種焦段都可以拍任何題材,我的建議只能幫助剛入門的你選擇第一個鏡頭,以後可以多使用不同的焦段嘗試拍攝,合理利用每個焦段,不要被焦段束縛。
問題 3:全畫幅和半畫幅是指什麼?
全幅和半幅指的就是電子感光元件(CMOS/CCD)的尺寸。
全幅的電子感光元件的尺寸是24×36mm,半幅(APS-C畫幅)的尺寸約為23.7×15.6mm。
全畫幅相比半畫幅主要是寬容度、畫質、高感、虛化都有提升。
問題 4:有必要直接購買全畫幅嗎?
看個人需求。
如果因為工作需求,需要長期接單或創作,可以直接入全畫幅,對畫質和後期修圖的空間都有所提升。
但如果只是愛好攝影,喜歡記錄和旅行,並不推薦,全畫幅的體積和重量會起到反作用。
我當時把 sony a7m2 閒置在家幾個月,就是因為太重太大,不方便攜帶,並不適合用來記錄生活和街頭攝影,而旅行時背一天也會是個很大的負擔,所以更推薦入半畫幅和卡片機,畢竟只有經常願意帶著它,使用它,才能留下更多的好照片不是嘛。
最好的相機並不是最高端的,而是你最願意使用的。
問題 5:相機內存卡買什麼牌子好?
儘量選擇大品牌,閃迪,金士頓,東芝,三星,雷克沙等等。
問題 6:像素是不是越高越好?
高像素不等於高畫質,想想手機 2000 萬像素和高端相機的 2000 萬像素的畫質區別就知道了。
問題 7:是不是買了高端相機就能拍出好看的照片?
照片的好壞取決於拍照的人,而不是相機。相機只是提供給你更好的發揮空間,所以不要抱著買了相機就能拍出好照片的想法,不然一定會大失所望的。
拍照的瓶頸從來都是自己的想法和審美,而不是相機。
卡 片 機
① 索尼 RX100M3
價位:3500-4000
索尼的黑卡三代,雖然現在已經出到了第六代,但三代的性價上卻是我認為最高的。24-70mm的蔡司T*鏡頭,F1.8-2.8大光圈,180 度可翻轉液晶屏,內置電子取景器,內置可調ND鏡。三代可以說比二代強了很多,價格也比四代低了1500,加上黑卡本身十分輕巧,可單手操作,又是便利的變焦鏡頭,算是卡片機裡的一大殺器了。(要是有預算也可以直接上之後更新的幾代,除了貴,其他都很美好)
② 佳能 G7 X Mark II
價位:3500-4000
這款相機算得上是美妝博主的好伴侶了,美妝博主幾乎人手一部。G7 X Mark II 本身小巧輕便,外觀也挺有時尚感,F1.8-2.8大光圈鏡頭,24-100mm焦距,帶有旋轉觸控螢幕和美顏功能,更方便白拍,比較適合女孩子吧。
③ 理光 GR II
價位:4000左右
口袋機皇,等效28mm焦段,2.8F光圈,單手操控相當舒適流暢,簡直是為街拍而生的機器。圖片直出也很不錯,正片模式的膠片感十足,也有模仿森山大道風格的高對比黑白模式,snap快拍模式更是適合街頭抓拍。但是理光傳圖用的軟體真的太難用了,要吐槽一下。不過因為 GR3 快來了,GR2 現在已經停產,但還是可以買到庫存或二手,要是喜歡紀實掃街就入一臺吧。
④ 富士 X100F
價位:7500-8000
富士 X100F 系列的第四代,等效35mm焦段,2.0F光圈,光電混合取景器。X100F是我旅遊最常帶的一臺機器了,復古旁軸外形,顏值爆表。而富士機內的膠片模擬也很出色,在這些濾鏡加持下,直出照片色彩也很討喜。但是機身比其他卡片機稍厚,鏡頭光圈全開畫面偏軟,算是一些小瑕疵吧。
X100F(圖片來源富士官方網站)
微 單
① 佳能 M100
價位:2000-2500
佳能 M100 的定位是入門級,如果僅僅是拍照記錄生活,之後並不打算深入學習攝影,那可以選擇。雖然操控性差了些,但價格低,機身輕,畫質同樣不弱。
② 佳能 M6
價位:3000-3500
佳能 M6 屬於進階機型,操控也十分專業,有前後雙波輪,性價比相當的高,唯一的遺憾就是缺少電子取景器,如果想好好學攝影又預算不足的小夥伴可以選擇。
佳能 M100(圖片來源佳能官方網站)
佳能 M6(圖片來源佳能官方網站)
③ 索尼 A6000 / A6300
價位:3000-3500 / 5000左右
索尼 A6000 屬於進階機,對焦連拍都很好,操控也不錯,有足夠的自定義按鍵,也有電子取景器,算是性價比很高的機器了。但如果不喜歡 A6000 的塑料機身,那就加錢上 A6300 吧,而且它對視頻部分提升相當的大,喜歡拍視頻的小夥伴可以試試。
④ 富士 X-T20 / X-E3
價位:5500-6000
這兩臺都屬於富士的中高端相機了,而且在按鍵功能、畫質上都十分相似。相比之下,X-E3 體積更小更輕,加入了對焦搖杆,但去掉了翻轉屏和四嚮導航控鍵,感覺更像一部日用機,而 X-T20 看起來更嚴肅專業些。要怎麼選懌就看大家的喜好和需求了。
⑤ 富士 X-T2
價位:7000-8000
富士兩大旗艦機之一,當時一度覺得是 aps-c 畫幅裡的王者,顏值性能都在線。三防機身,操控性強,11張/秒連拍,三向翻折屏幕,帶 4 K視頓,對焦杆,雙卡槽,配合雞血手柄和富士完美的鏡頭群,可以算的上一臺全能的工作機了。當時我入手的時候是9600RMB,現在因為新機準備上市,價格已經降到7000多,可以選擇抄底入一臺。
⑥ 富士 X-PRO 2
價位:9500左右
作為富士的另一款旗艦機,性能也自然不會差,而外觀更是類旁軸式的復古設計,好看到炸裂,配合富士機內的膠片模式和光電混合取景器,可玩性相當高,唯一可惜的就是價格常年居高不下,但要是真喜歡就去入一臺吧,畢竟只有喜歡它才會經常帶著它,去使用它,才能留下更多的照片。
X-T 2(圖片來源富士官方網站)
X-PRO 2(圖片來源富士官方網站)
⑦ 索尼 A7M2
價位:7000-7500
a7m2 是這次推薦中唯一的一款全畫幅相機,金屬機身,五軸防抖,天生的短法蘭距又可以轉接無數鏡頭,而且操控也比 a7 合理很多,但是體積和重量比其他微單要大些,適合當工作機,預算充足的小夥伴可以考慮。
A7M2(圖片來源索尼官方網站)
下面開始我們今天的學習吧!
1.我們先找一張準備發朋友圈的高清全畫幅相機照片,畫質差的也可以。
原圖
2.我們查看一下我們的照片大小,只有1m不到的畫質。
1m不到的畫質
3.這時候我們可以把照片拖入ps裡面去了。
導入ps
4.按鍵盤ctrl+J 複製一個圖層。
複製圖層
5.然後我們給複製的新圖層製作一個雜色。
增加雜色
6.雜色數值小夥伴們可以參考下面,回車確定。
雜色數值
7.這時候我們的雜色效果製作好了,這一步其實就是為了讓我們照片的細節出現一些。
效果
8.接下來我們再ctrl+j複製一個圖層。
再複製一個圖層
9.這一步我們需要製作高反差保留,這一步能提高我們照片的畫質和銳度。
高反差保留
10.反差數值參考下面即可,照片品質丟失嚴重的照片儘量不要反差太高。
數值
11.高反差保留後,我們把圖層的屬性改為線性光即可。
屬性改為線性光
12.這時候我們照片的品質和細節就出現了很多啦。
畫質變好了很多
13.最後我們直接保存照片,保存數值當然是最佳效果。
保存最大品質
14.我們再看下照片的大小,發現已經提升到13M的高清水平了。
瞬間變成13M
今天我們的小技巧就製作完成啦。
下面開始我們今天的學習吧!
1.我們先找兩張準備高清風光的人像模特照片或者婚紗照。沒有照片的夥伴可以保存下圖練習。
原圖1
原圖2
2.然後我們第一步先把原圖1拖入ps裡面。
將原圖1拖入ps
3.接下來拖入我們的原圖2進去ps。
將原圖2拖入ps裡
4.把我們原圖2的圖層屬性改為「深色」。
原圖2圖層屬性改為深色
5.然後我們按鍵盤ctrl+T調整下原圖2的大小的位置。
ctrl+t調整大小位置
6.下一步橡皮擦工具。
橡皮擦工具
7.擦掉我們多餘的部分。
擦掉多餘的部分
8.最後我們降低下原圖2的不透明度,讓它更有雙重曝光的效果。
降低不透明度
9.效果製作好啦,我們最後再調整下大小的位置完成。
再調整下大小
10.最終效果製作完成啦,大家學會了嗎?
完成
下面開始我們今天的學習吧!
1.我們先導入一張高清的模特照片進ps,沒有練習素材的小夥伴可以保存下圖練習。
原圖
2.我們按鍵盤ctrl+J 複製一個圖層。
複製圖層
3.然後點擊我們左上角菜單濾鏡-油畫效果。
菜單濾鏡中的油畫效果
4.調整下我們的油畫效果數值,具體大家可以參照下圖,設置完後點擊確定。
油畫數值
5.繼續按ctrl+J複製一個圖層。
再複製一個圖層
6.接下來我們給新複製的圖層製作一個裂紋效果,讓照片變成的油畫更加有年代感。
製作凸出效果
7.凸出效果的數值參考下圖。
凸出數值
8.裂紋效果製作出現了,但是有點太過了。
油畫裂紋出現
9.這時候我們降低一下我們裂紋圖層的不透明度。
降低不透明度
10.按快捷鍵E橡皮擦工具,把人物臉上的裂紋效果擦掉就行。
擦掉臉上的裂紋
11.接下來我們用動感模糊來把我們的裂紋效果模糊一下,看起來更加真實。
模糊一下裂紋效果
12.模糊數值。
模糊數值
13.最終效果完成。
完成
我們先來簡單地了解一下顏色的三大基本要素:色相、飽和度和明度。
1. 顏色的三大基本要素
色相是顏色的第一要素,是區分顏色的名稱。通俗來講,色相是指顏色的種類和區別,即顏色的相貌。
每當我們用「赤、橙、黃、綠、青、靛、紫」來形容顏色的時候,其實就是在描述顏色的色相。色相之間的關係,可以「十二色相環」來表示:
當你在 PS 中調整色相的時候,照片可能就會「變色」——比如說,從整體偏紅,變成偏黃、偏綠.調整的數值幅度越大,就會在「色環」上移動的位置越遠。
飽和度是顏色的鮮豔程度。我們常用「豔」和「灰」去描述飽和度。飽和度越高,顏色越豔;飽和度越低,顏色越灰。
在 PS 中把飽和度由低調高,會出現這樣的變化:
明度是顏色的明亮程度。我們常用「亮」與「暗」去形容明度。明度越亮,顏色接近白色,明度越暗,顏色接近黑色。
在 PS 中把明度從低調高,會出現這樣的變化:
看到這裡,相信您對色彩的基本要素已經有了足夠的了解。那麼,接下來就要開始進入正題了。我們先從照片去色說起吧。
2. 照片去色
在照片中,突顯照片主體的方法很多,其中只呈現主體顏色而去掉陪體顏色是一種直接且有效的方法。
我們以這張照片為例:
將照片導入 PS,得到「背景」圖層;然後,滑鼠左鍵單擊圖層面板下方正中間的「調整圖層」圖標,並選擇「黑白」,在圖層面板中得到「黑白 1」調整圖層:
同時,你可以看到在工作區中出現了「屬性」面板,整個畫面也由彩色轉化為了黑白:
觀察屬性面板(上圖左下方),你可以發現該面板其實呈現的是照片中對應顏色的明度信息,並且可以從 6 個單獨的顏色通道中單獨調整。
結合原圖分析,由於作為主體的梨子是黃色,你可以先把黃色通道以外的「紅、綠、青、藍、洋紅」通道的數值向左降低。調整結果如下:
可以看出,除了梨子以外,其它部分的明度都降低了,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了主體,但效果並不明顯;所以接下來,我們可以利用矢量蒙版,局部還原梨子的顏色。
建立背景色為白的矢量蒙版,並選擇畫筆工具,將前景色設置為黑色。在「黑白1」調整圖層所對應的矢量蒙版上繪製出梨子的區域。
在繪製蒙版的過程中,為了更直觀清楚的觀察繪製區域範圍,利用快捷鍵組合「Alt+滑鼠左鍵」單擊白色蒙版,可以將工作區的示圖轉化為蒙版的示圖:
這樣操作以後,整個畫面都轉為黑白,只有「被塗黑的區域」——梨子的部分除外,保留了它原本的顏色:
同樣的道理,如果你想讓整個畫面只有梨子部分變黑白,可以把整個矢量蒙版變成黑色,再用白色的畫筆把梨子部分塗抹出來。
3. 照片上色
由上一個例子可知,矢量蒙版可以精確地對畫面中特定區域進行針對性調整。在給黑白照片上色時,它也同樣可以發揮作用。
我們以這張照片為例:
將上圖導入到 PS 裡,在圖層蒙版中複製(Ctrl+J)得到一個圖層,命名其為「背景附件」——這是步驟繁多、複雜的後期操作必備的一步,備份原始圖層,以防在接下來的操作中出現失誤,對原圖像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
在「背景附件」圖層上新建若干透明圖層(Ctrl+Shift+N,重複多次),並用畫筆工具選擇合適的顏色來塗抹上色區域。
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每個圖層只針對某一類相似區域並只承載一種顏色。這麼做是為了有針對性地控制畫面所需的每種顏色,並且方便觀看每種顏色的上色效果。
在上色過程中,你可以通過滑鼠左鍵單擊圖層左邊的眼睛標識,讓「背景」和「背景附件」圖層不可見。
這樣,你可以通過觀察工作區的示圖,來檢查上色是否完善。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保留了原圖的黑色,所以透明區域是代表了黑色。這樣的檢查方式不斷穿插在整個上色操作的過程中,直到最終完成:
4. 照片改色
在照片中,我們可以通過改變照片中的植物顏色來改變或強化照片中的季節特徵。
我們以這張照片為例:
從人物的著裝和植物的顏色可以看到,這張照片拍攝於秋季,但秋不夠「深」,所以季節感不明顯;你可以通過把植物的綠色換成金黃色,來強化季節感。
把圖片導入 PS,滑鼠左鍵單擊圖層面板下方正中間的「調整圖層」圖標,選擇最下方的「可選顏色」,你可以在圖層面板中得到「選取顏色1」調整圖層和相應的屬性面板:
接下來的操作主要在屬性面板中完成。
滑鼠左鍵單擊在「可選顏色」屬性面板中的「顏色」選項,出現下拉菜單,其中有 6 個有色通道和 3 個無色通道:
我們需要改變的主要顏色是綠色,所以首先選擇綠色通道。
可以看到,在每個通道中都有「青色」「洋紅」「黃色」「黑色」四個滑杆,將滑杆正中的白色小三角向左滑動表示減少該滑杆所對應的顏色,反之亦然。
在本例中,因為需要將植物的綠色變成金黃,所以需要針對畫面中的綠色部分減少其青色,增加其洋紅,增加其黃色;黑色滑塊代表的是明度,所以暫時不用操作。
這樣操作以後,畫面中大部分綠色的葉子的色相會偏黃(或者乾脆說,由綠色變成了黃色),但黃色本身的飽和度仍然不足。
所以,接下來我們選擇黃色通道,並針對畫面中的黃色部分減少其青色,增加洋紅,增加黃色。
不難發現,這幾個步驟的操作思路都是竭力將幹擾主色調(黃色)的其它顏色減少,並提升主色調本身的飽和度。
最終調整結果如下圖所示,是不是更有秋天的感覺了呢?
在數位化攝影后期越來越普及的今天,流行的照片後期色調總是會被更新的潮流所替代。但是,顏色的三要素作為調整照片顏色的方法內核是始終不變的。萬變不離其宗,知其原理才能讓照片更加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