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技術開放日」的歐洲行註定要寫成三部曲,我在上一篇「海外的月亮」中寫了巴黎,這一篇寫寫柏林和阿姆斯特丹,當然了,重點是太陽之子 —— 梵谷。
柏林我們在一個細雨霏霏的晚上抵達了柏林,天上一片黑影,看不到月亮。接站的導遊說,歐洲雨少,不用擔心,不會影響你們的行程,於是我們放心的回酒店休息了。第二天清晨早早起來,果不其然,小雨沒了,變成了瓢潑大雨,街上堵的水洩不通,注意,這裡的成語並不是形容詞,而是真的不通。道路上的大水漫過路肩和車輪,有些車乾脆熄火,很多德國人在路邊看海,還有人拿著橡皮艇在雨中划行,傳說中像高鐵一樣高效順暢的「德國下水系統」對這種雨量同樣束手無策。我在朋友圈裡憤怒的聲討,當年北京大水漫道的時候誰誇德國下水道修的好來著,有朋友在評論裡回覆說,好像是隔壁馮老師……我覺得,馮老師說的對。
大雨斷斷續續下了三天,我們在柏林的行程也是三天,也就是說,我們在溼漉漉的心情裡度過了德國之旅,雨量和時間控制的十分精準,正如德國人的做事風格。世界是溼的,也是平的,一如既往。柏林這個城市比巴黎的現代感強了一些,但也沒有太多高樓大廈。由於二戰期間發生了巷戰,大部分古建築都毀於戰火。幾十年過去了,柏林在很多地方依然可以看到戰爭的痕跡。我們拜訪一家孵化器公司的時候,在牆壁和門廳上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到彈孔和炮火轟擊的痕跡,站在那裡,仿佛能夠聽到七十多年前的那張世界大戰,槍林彈雨,炮火轟鳴,大地震顫,蘇聯紅軍和德軍在這裡展開殊死搏殺……讓人唏噓感慨。柏林圍牆的塗鴉,市中心的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群和各種戰爭紀念品,都讓人感到戰爭和政治的殘酷。
戰爭並沒有毀掉柏林的一切,博物館島,柏林大教堂和馬恩廣場都值得去看看,德國也從戰火中迅速崛起,重新成為歐洲強國。無論災難多麼深重,一旦重歸正途,人類總有辦法找到希望的燈塔。
另外,德國人的英語比法國人普遍好一些。當然了,無論誰講英語,對 Xnode 的周煒老師來說都不是事兒,印度、德國、法國,美國南方口音,有一個算一個。有時候我就想,即使是一個猴子嘟囔幾句英文,周老師都能準確的將其翻譯出來,並演繹成一個美好的故事吧。
阿姆斯特丹早就聽說荷蘭是個童話般的國度,一見之下,果然名副其實,相見恨晚。風車村非常值得去,如同世外桃源。白雲低垂天幕,綠草如茵,羊群散落在田間瞎逛,鳥兒從水面飛起,掠過人群,彎曲的水系把陸地切成不規則的形狀,上面座落著各樣各樣的小木屋,巨大的風車在水邊緩緩轉動,仿佛一座古老的時鐘……
這是一個值得逛一天的地方,我們僅僅都留了一個小時就離開了,殊為遺憾,下次一定細細遊覽。荷蘭的古建築非常完美的保持了下來,風格和巴黎差不多,沿街雕梁畫棟,美輪美奐,隨處一拍就是可以當明信片的風景。
早在來歐洲之前,二爺就流著口水對我說,荷蘭是自由和開放的天堂,我說什麼情況,那邊吃飯不要錢嗎?二爺說,那邊的紅燈區和大麻都是合法的,等你回來咱們好好嘮嘮這事。果然,走在阿姆斯特丹的街道上,空氣中充滿荷爾蒙和大麻的味道……回來以後,我和二爺講了繫鞋帶的故事,幻覺中聽到指南針樂隊的故事……此處略過一萬字。
最後我們說一說荷蘭人民的驕傲,畫家梵谷。
太陽之子梵谷現在的畫作「星夜」「向日葵系列」「麥田群鴉」「收穫」等作品價值連城,躋身全球最著名最珍貴的藝術作品的行列,但是他生前可沒這麼風光。梵谷的一生,差不多可以從這幾個方面概括:
一個前半生一事無成的天才畫家,而他的一生只有37歲
一個窮人,有多窮呢,最後是窮死的
一個孤獨的病人,一生都被自我和世界之間的裂痕所困擾
文森特·梵谷小時候並不窮,家世很好,每天在讀書聲、歌聲和鋼琴聲中長大,聲聲入耳。但這孩子生性內向,不愛說話,不喜歡在家待著,沒事就往野地裡跑。與大自然的親近似乎與生俱來,在後來的一生中,梵谷一直保持了對大自然的歸依感。
長大成人之後,梵谷就開始了自己悲催的前半生。他做過藝術品見習店員和經紀人,在那些年裡,手裡經過的名畫複製品有上千幅,這個經歷培養了梵谷的藝術鑑賞力,算是埋下了藝術的種子。不過梵老師幹的並不開心,1876年,梵谷因為怠慢顧客被解僱。後來梵谷還做過牧師,最終因為與其偉大的人道主義精神 —— 與窮人們打成一片,捐出所有衣物錢財,與礦工下井幹活 —— 又被解職了。神父說,你可能更適合當一個礦工:)
經過一系列的挫折,梵谷心灰意冷,並且與家人的關係陷入僵局,他給自己最親密的弟弟提奧寫信:
和別人一樣,我也需要友情親情和愛情,我又不是街邊的水泵和燈柱,是鐵打的或石頭砌成。要真如此,我也就無所謂了。
經過二十多年的人生經歷,梵谷痛苦的認識到,自己可能不太適合工作。
寫到這旁邊的二爺和安姐再也忍不住了,他們異口同聲的說:我特麼也覺得自己不合適工作呢。我說你們會畫畫嗎?二爺說我會畫 PRD 圖,安姐說我會寫代碼,還會跳舞。
那還不趕緊幹活去!
打發了這兩位,我們再說梵谷的另一個重要認知,27歲了,他覺得自己應該成為一個藝術家。在很多人們眼中,這個決定就像一個產品經理35歲的時候要轉程式設計師一樣不靠譜,但梵谷認為自己找到了自己的宿命,就像天空中的一道神諭,讓他找到了內心篤定的核,Destiny!一旦投入,就全力以赴。既往不戀,縱情向前 —— 當然也沒啥可戀的 —— 梵谷開始在繪畫方面投入自己的全部精力,從此以後,弟弟提奧開始為他提供經濟上的援助。
與很多名人傳奇的童年不同,梵谷在27歲之前沒有展現出特別的繪畫天賦,之後,他開始進行大量的繪畫練習,素描、臨摹,與當代的藝術家交流學習,同時學習解剖知識和透視技巧。學習和實踐了一陣子之後,梵谷興奮的告訴弟弟提奧,我覺得自己很快能畫一些能夠賣出去的畫了。
提奧沒有相信他。
梵谷與父母的關係很不好,但是為了節省開支,他很長一段時間住在父母家裡,並且接受弟弟的資助。長期的練習和對藝術的追求終於讓梵谷的繪畫天賦顯露出來。1985年春季,在紐南期間,梵谷創作出了自己的第一幅重要作品《吃土豆的人》。畫面顏色昏暗,人物都是低額頭厚嘴唇,粗糙扁平的臉,筆觸平穩、嚴密,色彩細密陰暗,充滿陰鬱的情緒。這幅有五個人物的大型構圖,對梵谷來說是一場「緊張的搏鬥」。
畫作完成之後,梵谷對遠在巴黎的弟弟說,這些畫作可以當做自己的生活費。忠誠的提奧告訴了他殘酷的真相:哥,現在巴黎都流行色彩清新亮麗的印象派作品,你那些以深褐色為主題的畫很難賣得出去。這個消息讓梵谷無比沮喪,什麼是特麼印象派呢?那時候哥倆都沒有想到,幾十年後,梵谷的印象派作品可以賣到上千萬美金。
梵谷隨後來到了藝術之都巴黎,和弟弟住在一起,他對親愛的弟弟說,放心吧,我們會有辦法的。提奧心裡說,你能有什麼辦法,還是我來想辦法吧。
梵谷在巴黎生活了兩年多,在這個時期他接觸了高更等一批年輕的藝術家,畫風受到很大的影響。他的調色板發生了徹底的變化:不再去畫昏暗的風景和人物,而是用亮麗的淺色進行創作。在巴黎,他畫了一系列記錄巴黎生活的作品,咖啡館、公園、花卉靜物和自畫像。他在各種繪畫技巧、色彩、線條和色塊之間進行調整和實現,尋求自己的獨特的風格。為了尋找農村的明亮和安寧,梵谷隨後來到法國南部,並從此進入創作高峰期,開始以狂熱的筆觸去畫他心中的風景,向日葵、翻滾的麥浪、田間水邊的生活,這些作品讓你感受到梵谷內心充滿激情的火焰在燃燒。
梵谷生活中最親密的夥伴就是弟弟提奧,藝術生涯裡的好朋友算是高更了。這倆人剛開始接觸的時候充滿了靈魂伴侶的感覺 —— 人海之中找到了你,從今心中就找到了美。梵谷還克服種種困難邀請高更來到自己的畫室進行藝術交流。幸福的時光總是短暫的,藝術認知上的不同很快讓兩個人爭執不休,梵谷認為作品應該源於自然,高更覺得想像力更重要。在我們這些凡夫俗子面前,這倆根本不衝突嘛,但是倆人吵的不可開交。高更認為「總的來講,我和梵老師沒啥可說的,尤其是在繪畫上」。
終於,矛盾到達了白熱化,梵谷開始動手了 —— 如果是我和二爺吵架動手,那我一定是插二爺兩肋兩刀,梵谷就不同了,在精神錯亂中揮刀割下了自己左耳上的一塊肉,並且用紙包起來,送給了花街裡的一名婦女。
梵谷病了,住進了精神病院接受治療。不過疾病未能阻止梵谷繪畫的腳步,他在醫院常常無法入睡,只能透過窗戶仰望星空,並且創作了那副著名的作品《星夜》。夜空雲層捲動,每一個巨大的星星閃爍著溫暖的漩渦狀的黃光,山巒起伏,腳下有小小的尖頂教堂。這幅畫是他苦悶人生中的心靈淨土。
梵谷畫了很多自畫像,包括割耳之後畫了一副打著繃帶的肖像。很少看到一個畫家為自己畫這麼多自畫像的,也許梵谷是藉此表達自己對生命的拷問和探尋,就像我們畫不出畫,只能問自己「我是誰從哪來到哪去」一樣。
現代人這麼愛自拍怎麼說?二爺問
可能是不會畫畫的原因吧
1890年初夏,提奧在一次聊天中對梵谷表達了一些經濟上的擔心,包括創業的打算,家庭的壓力。這個消息給了梵谷沉重的打擊,因為自己在經濟上長期依賴弟弟。同年7月,無論是自殺也好,被少年誤殺也罷,梵谷胸口中槍,兩天後離開了人世。
上圖是梵谷自殺前最著名的一幅畫《麥田群鴉》,很多人說,這副畫裡預示了梵谷悲劇性的結局。我沒看出來。
梵谷在生命的最後十年,創作了兩千多幅畫,約九百幅油畫和一千一百幅素描,這是一筆巨大的藝術遺產。他死後,畫作流芳百世。
全文完。
我在 Telegram 上創建了一個單向發布的 channel,會發布一些有意思的短消息。
連結:https://t.me/mactalk ,能加的可以關注一下。
iOS 用戶讚賞通道,輕按讚賞,手有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