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鍾文霏(廣州)
原文載於 http://www.theguardian.com/film/2018/
在坎城,周日禮拜儀式是早上8點半在賭場旁邊的地下室電影院裡放映加斯帕·諾(Gaspar Noé)的《高潮》。進入影院的觀眾(全是一夜未眠、宿醉未醒的)可以欣賞到整套晨禱儀式,一種隨著音樂而持續的癲癇發作。有性愛也有暴力;鼻噴可樂、口吐白沫;走廊上有一個步履蹣跚的巨人戴著嚇人的假髮、穿著蘇格蘭短裙;一個歇斯底裡的小孩在儲物室裡對著蟑螂尖叫。之後在影片末尾,可以在銀幕上看到一篇寫滿文字、高達十英尺的道文:「死亡是一種超凡的體驗」。
這位法籍阿根廷裔導演已慣於激怒觀眾,像牧羊人趕羊一樣把觀眾驅趕出電影院。但這次有點不同:《高潮》迅速地獲得幾乎一面倒的好評。影評人聲稱這是他迄今為止完成度最高、最激動人心的作品。而現在,也許是加斯帕人生中首次被激怒了,他說:「我一定是做錯了什麼,我要放個長假,重新規劃自己的電影生涯。」
54歲的加斯帕有一種聲名狼藉的年輕暴徒氣質。他的光頭、凸生的濃眉、手上停不了的香菸,活像是從五十年代丁丁漫畫書裡走出的惡棍。但他堅稱自己很高興來到坎城,可以在「導演雙周」展映自己的作品,而不是在喧鬧不堪、耀眼奪目的主競賽單元。「反正我也拿不到什麼獎,今年的評委會道德觀念強烈,彼此有著共識。」
臭名昭著的《不可撤銷》曾在坎城引起極大爭議
《綜藝》雜誌稱加斯帕·諾是「醜聞藝術家」,聽起來名符其實。於1998年拍攝的處女作《獨自站立》是講述殘忍屠夫的粗暴作品,在屠殺開始前穿插進一段30秒的倒數畫面,令影片像一列過山車爬到了橢圓軌道的頂點。自那之後,他的作品也就如過山車一般全速下衝,每況愈下:先是駭人的強暴-復仇劇《不可撤銷》(影評人改名為《不可觀賞》),接著在驚為天人的《遁入虛無》裡一所東京情侶酒店各樓層間驟降,最後陷入到3D性愛電影《愛戀》的肉體裡。他說自己在拍電影時從沒想過觀眾的感受,一直關注的是自己是否樂在其中。
據報導,新片《高潮》改編自90年代的一則新聞,影片開場像《舞出我人生》之後迅速轉變成《屍骨無存》。故事講述一群街舞表演者在廢棄的寄宿學校裡排練,他們不知情地喝下混有迷幻藥的桑格利亞汽酒,影片後半段演變成一場連綿不絕噩夢般的吸毒者聚會。導演提到在自己小時候,他常用桑格利亞汽酒灌醉同班同學,「那是我初次的薩滿式(shamanistic)巫術行為,我就是那個巫師。」
加斯帕·諾前幾部作品浮誇、冗長而富於沉思,像是配有大量折頁內封的前衛搖滾專輯。然而《高潮》卻只有一頁大綱的劇本,用兩周拍攝而成,從巴黎時尚舞會和YouTube舞蹈視頻裡挑選非職業演員演出。導演採用手持攝影的方式,沉湎在眾演員之間,像是青少年派對上的醉酒叔叔,模仿著他們的動作,影片的畫面像Diana Ross那樣不斷旋轉、上下翻滾。「我不熱衷將人類禁錮在實驗室做小白鼠。看,你就是在鼠群裡的一隻老鼠。」
新片《高潮》在本屆坎城的「導演雙周」上放映大獲好評
他自己喜歡跳舞嗎?「喜歡舞蹈,也喜歡舞蹈時身體的感覺。如果你去問別人最喜歡的三樣運動,人們總會回答聊天、吃飯……抽菸。但我的答案是做愛、遊泳和跳舞。回到巴黎,我經常去酒吧,跳舞的時候忘掉自己。」
導演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他父親Luis Felipe Noé是一位藝術家兼學者。他在不同地方度過自己童年,先是去紐約,之後為逃離1976年阿根廷政變去了巴黎。「是的,我五歲前一直在紐約,我最初的記憶裡全是紐約的模樣。我記得在紐約沙灘上第一次看到彩虹,我記得在紐約跳到一張床上,我們以前住在布利克街(Bleecker Street)的公寓裡,我朝陽臺下的過路行人撒尿,然後被父母訓斥:『別尿到別人身上!』」
加斯帕最後談到父親,他現住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已是八十五歲高齡,卻依然停不下繪畫創作,每天如此。加斯帕說最近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現代藝術館有一場他父親的作品回顧展,開幕當天足足有五千人排隊參觀。「他很有創造力,就像大衛鮑伊一樣。父親總是說優秀的藝術家就是要不停創作。他告訴我,無論我遇到什麼困難,只要專注在創作裡就行了,那是唯一重要的事情。」
《2001:太空漫遊》使青年加斯帕大為震驚
據說,加斯帕想拍攝一部兒童電影,他承認那是對父親許下的諾言,他父親希望他能拍攝一部被絕大多數觀眾欣賞到的電影。「我七歲起就愛上了電影,當我看《2001:太空漫遊》時感到十分震驚,我徹底迷上了這影片。所以我希望能為孩子們拍攝一部像庫布裡克這樣令我目瞪口呆的影片。」
他有自己的小孩嗎?「沒有小孩,沒有,也沒有流產的胎兒。我並不眷戀生活同時也不沉湎死亡。」他尷尬地笑起來,順手抽起一支煙。
他的母親前幾年去世了。加斯帕坐在床邊,在離世時抱著她,這給他留下強烈的體驗。「我比以前要更憂鬱了,當你母親在你懷裡過世,你對生命的看法會有所改變。我覺得生命是轉瞬即逝的幻覺,並沒有持續長久,如果有天堂或地獄,就是在當下,就在這裡。而且我以前有一種收藏癖的心理病。」
什麼?「收藏癖。我以前收藏過很多東西:漫畫書、海報、唱片,以及其他。但當母親去世後,我放棄了這種癖好,因為你無法真正擁有任何東西。即使她的書和裙子,也不再有任何意義,因為這些東西跟母親不再有任何關係。我不想再擁有這些東西了。」
新片《高潮》
加斯帕皺了皺眉,聳聳肩,望向別處。他想知道有多少觀眾在《高潮》放映中退場。我告訴他也許有六七個人。「天啊,不會吧!」他咆哮著,似乎聽到了最糟糕的消息。「我的電影通常都有四分一的觀眾離場。」
這話聽起來顯得他成熟多了,但他堅稱並非如此。他享受當下,活在當下,至少在他身體還允許的情況下。明顯他無法再像以前那樣頻繁聚會,每次花天酒地前喝一瓶伏特加。要是現在還這樣子,他會昏迷失去直覺,沒法記起晚上發生的事,也不記得如何回到家。除了這些之外,他覺得一切都好。他的生活還是跟以前一樣,神氣活現的樣子像個不老的青年。他說:「你知道20和40的差別在哪?」
「20公斤啊,」他說罷哈哈大笑起來。
近期熱門影評
《索爾之子》:極度真實的沉浸感
《路過未來》:層層疊加的表象無法觸及深入的分析
《寂靜之地》:最大的敗筆在於情景設定
《憑空而來》:欠缺冷靜客觀的審視目光
《木星之月》:歐洲難民題材的新突破
《昆池巖》:徒有虛名的偽紀錄恐怖片
電影作者
琳恩·拉姆塞 :《凱文怎麼了》丨《你從未在此》丨《遊泳者》丨《煤氣收費員》
阿蘭·克拉克 :《大象》丨《克裡斯汀》丨《英國製造》
米洛斯拉夫·史拉波斯維茲奇 :《聾啞部落》丨《核廢料》
那達夫·拉皮德 :《警察》丨《教師》丨《婚禮攝影師的日記》丨《埃米爾的女朋友》
彭力·雲旦拿域安 :《異夢卡拉OK》丨《69兩頭勾》丨《宇宙只有我和你》丨《暗湧》
澤維爾·多蘭 : 《只是世界盡頭》丨《媽咪》丨《幻想之愛》
德尼·科泰 : 《靜觀百獸》 丨《小薇小芙看見一頭熊》丨《機器造人》丨《極柔之膚》
肖恩·貝克 :《佛羅裡達樂園》丨《橘色》丨《外賣》丨《百老匯王子》
薩弗迪兄弟 :《好時光》丨《天知道》丨《長腿爸爸》丨《被搶劫的樂趣》
凱莉·雷查德 :《某種女人》丨《溫蒂和露西》丨《米克的近路》丨《舊夢》
沉醉在電光幻影中,用觸覺品嘗電影,分享電影的愉悅。
長按上方二維碼
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