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各位小夥伴有接觸日本文化,一定會發現,日語中有許多我們熟悉的漢字,並且理解其中的意思。但是仔細一看,發現除了漢字,還有很多我們不懂的字符混在裡面,這是怎麼回事呢?
日語是由羅馬音、假名(平假名+片假名)、漢字所組成,漢字不用多說,就是由咱們中國繁體漢字演化而來,但是有些繁體字在日文中又有了些變化,總之還是非常相似。
先說這個羅馬音,羅馬音主要作為日文的讀音注釋,類似於英文中的音標對英文單詞的讀音解釋,與漢語拼音很像但有少許不同。
羅馬音是用來標註假名的讀音,而假名可以用來標註漢字的讀音又可以用來組成單詞,下面就讓言吉君帶大家一起溯源日語假名的由來以及演變。
認識五十音
原先日本並沒有文字,一直到隋唐時代(約6~7世紀)和中國交流之後才引進中國的漢字,後來發展成「萬葉假名」,一直到後來簡化成現在看到的平假名和片假名。而平假名是由漢字的草書演變過來的,片假名則是從漢字的偏旁部首演化而來。
簡而言之,為什麼看著「五十音」這麼眼熟,其實就是因為它們都是由漢字演變而成。所以我們在學習「五十音」的時候,記住這些假名的字源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十音」就是組成日語的文字,分為平假名和片假名兩種字母系統,各有元音五個字,輔(子)音41個,其他特殊情況4個字,交叉形成五十音。
五十音圖五段十行示意圖
起源漢字/平假名
起源漢字/片假名
萬葉假名來自《萬葉集》,一個漢字僅有一個音,比如說「也麻」讀作「ya-ma」,「ya-ma」為日語發音,「也麻」是借用中文漢字,意思是「山」;「加佐」讀作「ka-sa」,意思是「傘」。發音上是日語但卻用中文標示,這不論是在閱讀或書寫上,都造成極大的不便,因此後來改為取漢字部首來代替複雜的筆畫,如「加佐」變成「カサ」,這就是「片假名」的由來。
《萬葉集》
在當時片假名主要為男性使用,又稱為「男手(おとこで)」或「男文字(おとこもじ)」。相傳男子在學習漢語時為了方便筆記而採用簡寫的方式,因此誕生了片假名。漢字與片假名主要用於公文書信,對於不需要寫公文書信的女子來說,當然也就不需要學習片假名,不過當時的貴族女子亦具有文採,並留下了著名的《源氏物語》、《竹取物語》等知名創作。只是這些創作並非由複雜的漢字或方方正正的片假名所撰而成,而是使用柔順圓滑的平假名,因為女性較喜歡優美的平假名,所以平假名主要都是女性在使用,又稱為「女手(おんなで)」或「女文字(おんなもじ)」。平假名字形優雅,書寫便利,很快便流傳開來,漸漸地取代片假名成為日本語的主流,片假名則退居其二成為外來語的代名詞。
《源氏物語》
聽了言吉君的這些介紹,是不是覺得和漢語語出同源的日語頓時親切多了呢?沒錯,中國人的確在學習日語上,與其他非漢文化圈的人相比,具有很大的優勢。所以對日語感興趣的小夥伴們請放下顧慮,和言吉君一起,日本語の勉強を始めましょう!
編輯:平戈
審稿:陳淑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