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伯未醫學名著全書》(以下簡稱《全書》)是首部秦伯未著作集大成之作,自2003年出版發行以來,受到廣大讀者好評。再版更名為《秦伯未謙齋中醫學全書》,從全新角度,更加全面、準確地反映了秦伯未學術體系的全貌。現從以下幾個方面梳理秦伯未學術體系架構。
《謙齋醫學講稿》是學術代表作
《全書》中的《謙齋醫學講稿》是秦伯未結合自己讀書心得和臨證體會,闡發中醫學理法方藥、辨證論治的經驗知識,並通過治療案例進一步印證。
從書中,我們不難發現,秦伯未學術思想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注重中醫經典著作的學習,力倡以經典打好臨床基礎。其次,要博覽群書,取各家之長。在36篇文稿中,除《黃帝內經》《傷寒論》外,秦伯未共引用了60部醫學書籍內容,30多位前人的論述作為他自己闡述問題的依據。足見其對經典著作、前人理論經驗的重視。在學習過程中,秦伯未特別強調繼承與發揚並舉。繼承並非一味地照搬前人經驗,而是需要批判地接受,有創新地繼承。他通過理論聯繫實際,用古人豐富的經驗指導臨床,綜合分析歸納成為更為準確、更為完整的理論。
書中《腹瀉的臨床研究》,就是根據《內經》《難經》《諸病源候論》《醫宗必讀》等古代文獻關於腹瀉的病因、病名、治則的記載,提出以暴瀉、久瀉為綱,按虛實兩類辨證施治。虛證於內傷,或淺者在脾,或深者及腎,採用健脾、溫腎、益氣、升提、固澀等多種補法;實證以溼為主,結合寒邪和熱邪以及食滯等,採用化溼、分利、疏散、洩熱、消導、調氣等多種瀉法。秦伯未在臨床實踐中,運用這些理論,治癒了眾多的難治性腹瀉患者。
系統透徹研究《黃帝內經》
秦伯未致力於中醫學經典理論的研究中,尤其重視對《內經》的鑽研,享有「秦內經」之美譽。他認為,《內經》通過總結前人實踐經驗形成了中醫理論的基礎,同時也豐富了古代的醫學思想體系。研究中醫學必須首先學習《內經》,然後順流而下貫徹到其他醫書,打開中醫寶庫的大門。
秦伯未一生以不同題材撰寫了多本有關《內經》的專著。其中,《讀內經記》對內經的文字、訓詁、句讀進行了一一的剖析和詮釋;《內經類證》將內經中有關敘述病症的記載摘錄出來,進行分類編撰,是中醫文獻中最早、最系統的分類參考書籍;《內經病機十九條之研究》是秦伯未對內經病機的進一步詮釋和總結,對中醫臨床指導有著深遠的意義;《秦氏內經學》節選內經原文,言簡意賅,頗有「衷中參西」意味,是學習《內經》較好的通俗讀本之一;《內經知要淺解》書名「淺解」,意在深入淺出,由博返約,對《內經知要》各篇予以題解,使知要領,詞義準確、有理有據。
在臨床教學和實踐中,秦伯未廣泛應用《內經》理論做指導。例如,講「水腫」病的治療時,他把《內經》中散見於各篇的有關水腫的論述加以分析,聯繫《金匱要略》《外臺秘要》等文獻,結合他自己的臨床體會,總結了治療水腫病的6個基本法則,即發汗、利尿、燥溼、溫化、逐水、理氣,並列舉了代表方劑及兼證變化的應變原則。這些有關「水腫病」的理、法、方、藥用之於臨床,均有較好療效。
辨證論治指導臨床
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中醫界有忽視中醫基礎理論,強調單方驗方,或單純依據西醫診斷、化驗指標處方用藥,而不加以辨證分析的傾向。針對這種情況,秦伯未在《謙齋醫學講稿》中專闢「淺談辨證論治」一節予以論述。他認為「辨證論治是中醫的診療規律,從認識證候到給予適當治療,包含著完整的極其豐富的知識和經驗」。
秦伯未在強調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還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西醫結合。他強調,西醫診斷雖可助於對疾病的認識,但對於中醫來說,不能受其束縛,只能作為參考,要有信心和勇氣使用中醫的理法方藥去治療,這樣才能不失中醫之根本。他診治每一種疾病,都是運用中醫理論進行詳細分析,然後確定治則、治法和選方用藥。
秦伯未認為,中醫治療西醫診斷的疾病,要想取得療效,關鍵在於必須運用中醫的理論為指導,細緻觀察,不能忽視中醫辨證的依據。他通過臨床實踐形成的這些學術觀點,至今仍具有指導意義。例如,他在治療西醫診斷的神經衰弱疾患中,就是根據中醫理論來分析其臨床表現,而總結出其發病機制主要在肝,病性有虛有實,也有虛實夾雜,並確定了14種基本治法。
重視醫案醫話總結
秦伯未勤於著書立說,幾十年如一日,晨起即伏案寫作,將前一天臨診體驗及閱覽心得,寫成短文或醫話,並對其學術專著進行不斷的充實加工。在多年臨床實踐,積累經驗的基礎上,他及時總結整理,尋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從而提煉出規範性的診療方案,如《全書》所收入的《中醫臨證備要》《治療格律》等。
秦伯未非常善於吸取前人經驗,尤其重視醫案醫話的整理彙編,早在1928年就編寫了《清代名醫醫案精華》《清代名醫醫話精華》,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遺產。他在書中指出:「醫案為中醫價值之真實憑據。」「醫案是中醫的特點,實事求是,生動活潑,最適用於中醫同道間的觀摩,實有廣泛徵集和及時發表的必要。它是根據臨床具體事實做出總結,有理論,有法則,而這些理論和法則又都有一定的根據,因而具有指導性和啟發性……多看各家醫案作為借鏡,也可取長補短,增加智慧,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在《全書》中,還有「重視中醫醫案」的專題。
致力中醫教育,推崇八字方針
秦伯未早年開中醫函授教學、刊授教育之先河,先後創辦上海中國醫學院、中醫指導社,後多年執教於北京中醫藥大學,畢生嘔心瀝血,無私付出,在發展推動中醫教育,培養中醫人才方面,做出了開創性貢獻。他親自編寫各種實用教材和專著,《全書》收錄的「中醫入門」「實用中醫學」「國醫講義」就屬於此類內容。這些講義的特點是重實用、重經典,但又不泥古,把臨床病案直接納入教材,而且學習模式大多是邊讀書學習,邊跟師實踐。
秦伯未對門下弟子,經常採取上大課、布置作業、寫醫論、隨師出診、整理醫案、總結病例等方法,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業務能力和寫作水平。他很推崇學習中醫的八字方針,即「學習、鑽研、積累、探索」。他說:「一個臨床醫生,不加強學習是十分可惜的。有的醫生年輕時,就在學術或臨床方面取得了成就,成為名醫;有的人當了一輩子醫生,經治的病人也很多,但療效就是提不高,學術上也缺乏長進,這是為什麼?首先是重視學習不夠,基礎沒有打好。不具備勤奮學習的基礎,也就談不上鑽研。有些醫生,平素也比較注意學習,甚至從古書中抄錄了很多的資料,雖然他注意到學術的積累,但由於缺乏探索精神,在診療中沒有掌握好對這些學術資料如何進行分析、鑑別和實際應用,也就難以取得更多的收穫。」
普及中醫學知識
秦伯未除了撰寫大量有深度學術專著外,還親自編寫宣傳中醫知識的通俗讀物,例如:《秦伯未醫學名著全書》所收錄的《家庭醫藥常識》《飲食指南》《藥性提要》《國醫小叢書》等,都從不同程度對於中醫學的普及和推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縱觀《秦伯未謙齋中醫學全書》,我們不難發現,秦伯未的宏富著作既承前人餘緒,發掘古義,昭示後學,又獨具本人學術特色、真知灼見和珍貴實踐經驗。本書再次修訂出版發行,希冀為當今廣大中醫科研人員、臨床醫生、院校師生進一步強化中醫理論教、學能力,提高臨床診療水平助一臂之力。
進入購買《秦伯未醫學全書》:
(轉載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刪除!)
更多獨家的中醫秘術,掃描保存下方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圓運動微課:
中醫內治課程:
《至簡經方網絡班》一對一,從辨證到用經方傾囊傳授!!!(點擊進入)
中醫外治課程:
《徒手中醫》零基礎也能徒手治病!!!(一對一傳授)(點擊進入)
中醫學習導圖系列:
《植入六經辯證----將六經辯證植入你的大腦》電子版思維導圖 (點擊進入)
自學中醫自己治病」自助集成導圖套裝(點擊進入)
陰陽一元治病大法(讓複雜的中醫回歸至一元之道)(點擊進入)
圓運動辯證大全(全身上下,微觀陰陽升降、臟腑定位)導圖版(點擊進入)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
請掃碼打賞,隨緣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