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言情、權謀、歷史為一體的《燕雲臺》口碑崩塌。
有著一線明星與大製作班底護航,仍舊只拿到豆瓣4.7分的成績,在眾多差評中,女主角唐嫣扛下了作品大半的「雷」。
有人不滿唐嫣演技「千篇一律」,不如配角有戲,有人吐槽女主人設老套,仍舊是人見人厭的「傻白甜」格調,缺乏吸引力。
其中,女主角人設問題對《燕雲臺》的口碑影響最為嚴重,開播至今,觀眾與主創人員針對蕭燕燕人設的掰頭一直沒停過。
但回顧過往,你會發現國產劇近十年間與權謀掛鈎的大女主,幾乎沒有一個人設完全過關的,爭議一直存在。
《羋月傳》女主被吐槽又當又立,《武媚娘傳奇》武皇別號「白蓮花」,唐嫣前作《錦繡未央》女主腹黑著腹黑著就傻白甜了……
「白蓮花」與「傻白甜」成了大女主劇人設黑點,每每出現必收穫無數吐槽,無論是流量派唐嫣還是演技派的孫儷,都無法彌補這一類角色的人格魅力。
但很奇怪,「白蓮花」與「傻白甜」屢受吐槽,編劇們卻置若罔聞,始終堅守這一路線不動搖,導致大女主劇的路人緣逐漸下滑。
一部劇鍾愛「白蓮花」或「傻白甜」可以歸結為編劇喜好,兩部劇的失敗亦在試錯範圍內,連續多年多部劇受吐槽,便是行業創作局限了。
歸根結底,還是當下大女主缺了一個重要的人性基調:野心。
演員藍盈瑩說:有野心不可恥。
公眾對這句話褒貶不一,有人認為她把想紅寫在了臉上,功利心太重,也有人覺得她很真實,不掩蓋自己的內心。
無論站在哪一方都不能否認一個事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野心。
野心可以是精神訴求,即使性格佛系的人也會有自己要擁有的生活方式,沒有人是真正無欲無求的。
野心也可以是對物質與權力渴望,明星想紅、社畜想要升職加薪,這都是正常的人性,有野心才會有動力拼搏前進,才會有明確的生活目標。
野心越大,付出越多,越向巔峰前行,越需要野心支撐。
某種程度上來說,野心決定了一個人的成長基調,轉移到影視劇,野心是一個角色人設定位的基礎。
言情劇《格格要出嫁》裡順治的野心是與愛人攜手白頭,他不愛江山愛美人的行為便與之自洽,觀眾完全不會覺得這個皇帝「戀愛腦」有什麼問題。
帝王劇《康熙王朝》中康熙皇帝的野心是做千古明君,為了這個野心傾盡一生去努力,當他為大局犧牲愛情時,不會有人覺得不合理。
濃縮到權謀劇,原本弱小的主角們願意歷經千辛萬苦、付出無數血淚戴上「皇冠」,或多或少都有一份成為上位者的野心。
想要刻畫好他們的故事,便不能迴避人物的野心。
劉曉慶版《武則天》女主出場還是天真爛漫的少女,彼此她不可能有稱帝意圖,但她想要優渥生活、不任人割捨的欲望一直沒變。
被唐太宗寵幸時,她便考慮到以色侍君不能長遠,於是在徐惠的建議下苦學文化知識,試圖用才華得到更長久的生存籌碼。
當發現唐太宗因天命一說忌憚自己時,她便刻意接近皇子李治,為太宗駕崩後保全自己做鋪墊,還給自己謀了一個宮妃的出路。
接觸到政權後,她的野心隨著地位上升逐漸膨脹,從昭儀到皇后、天后、執政太后、女帝,每一步都是自己主動爭取來的,很有信服力。
宮鬥劇鼻祖《金枝欲孽》更是把角色野心全數外漏,為了滿足自己的野心,四位女主角幾乎都有過自私、算計的一面,出現了罕見的「全員惡人」設定。
但,角色的「惡」並沒有遭到觀眾的厭惡,反而因複雜的人性襯託出了後宮的詭譎與殘酷,成為觀眾心中最真實的宮鬥經典。
野心與行為自洽,才能讓角色變得真實合理。
同時,主角為野心犧牲越多,在爭鬥路上呈現的善與情便更加寶貴。
但,近年來的大女主,尤其是權謀大女主,編劇往往會努力掩蓋角色野心,將她們塑造成「真善美」模範代表,導致了「白蓮花」和「傻白甜」的泛濫。
無論是「白蓮花」還是「傻白甜」女主,都擁有一個「真善美」的創作基調,內心純善、堅守正義、不主動傷害他人。
這樣的設定,放在言情劇相對來說還是能自洽的,畢竟這一題材的重點在戀愛發糖,很少涉及到複雜的人性拷問。
然而,來到權謀劇,「真善美」便會束縛住主角的進階之路。
以劉曉慶的《武則天》為例,如果女主行為一直恪守「真善美」,她也不可能與繼子李治產生故事,從而登上權力巔峰。
如何在保留女主「真善美」品性同時讓她們走入權力巔峰呢?編劇們從寧靜的古早言情劇《孝莊秘史》中找到了靈感:被迫。
女主不會背叛感情,不會為滿足自己的野心不擇手段,但她們可以被動接受。
於是,當下的權謀大女主大多都有一個相似的人生經歷:被迫放棄愛情、被迫奪權、被迫害人、被迫走上人生巔峰。
羋月放棄初戀是被迫,因為她誤以為黃歇死了,接近秦王傷害姐姐是被迫,因為她要救弟弟,奪權是被迫,因為姐姐黑化容不下她。
甚至,歷史上羋月最著名的「誘殺義渠君」政績,也被編劇改成了「被迫」:我不想殺你,可你逼我不得不殺你,你怎麼能這樣啊!
羋月一邊痛苦嘶喊「別打了」一邊穩坐如山的片段,集又當又立之大成。
《大秦帝國》中寧靜飾演的羋八子並不算完美無缺,但她身處鄉野時對榮華富貴的直白嚮往,便足以完敗太多無野心的大女主。
正是因為大女主晉級原因都帶著迫不得已,才讓人觀眾覺得人物白蓮,好似一個自願參加女團養成綜藝的選手不斷表態不想出道一樣虛偽。
《武媚娘傳奇》更是將「被迫」發揮到了極致,為了保持住武則天的「真善美」品質,編劇幾乎把女配都黑化了,女主從頭至尾都是可憐的受害者。
爭寵是迫不得已,因為兩任皇帝都視她為真愛,後宮嬪妃皆想害她,稱女帝也是迫不得已,因為有才能的兒子被女配害死了,活著的兒子太昏庸……
這就,很尷尬,說中國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沒有野心,誰信?
人性是複雜的,處於權力中心的人物不可能只有真善美的一面,沒有野心的支撐,純粹被迫獲得的成績既脫離現實,又扭曲了真實人性。
早期言情劇用「被迫」讓主角稱王稱後可以營造虐心感,也算是一種藝術創新,走得是主角是善良代表的理想化形式。
但在這種「創新」如今已經是老套路,當下的觀眾也越來越追求影視作品邏輯自洽、人物豐滿,再一味地「被迫」委實矯情。
近年來大銀幕類型片表現出色,幾部爆款電影的主角都有一個共性: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好人」。
《我不是藥神》男主最初為利益奔波,《唐人街探案》中的唐仁貪財又好色,《少年的你》兩位主角都站在灰色邊緣,卻都得到觀眾認可。
對人性挖掘得越透徹,角色越有力,藝術層次越豐富,反之,只會讓藝術停滯不前,變成重複老套的宣傳物料。
主角有野心不可恥,創作者直視主角的野心、挖掘人性的複雜面,同樣不可恥。
以往主流價值觀追求真善美導向,編劇用藝術形式掩蓋人物野心很聰明,但當下觀眾對藝術的鑑賞能力已經增強,虛幻美已經跟不上意識形態的變化。
與創造一個扭曲真實人性的「真善美」角色相比,直面人性的複雜,更加有說服力,也能讓角色的閃光點更吸引觀眾。
在戰爭片中,一個會害怕、會掙扎但為了守護家園可以咬著牙勇敢前行的普通戰士,不會比一個天生有膽有魄的英雄魅力小。
大女主題材同樣如此,韓劇《迷霧》中女主開局的野心昭然若揭,這份野心讓她的職業女強人形象更有感染力。
96版《武則天》主動扳倒王皇后不會影響觀眾對她的讚賞,反而是《武媚傳傳奇》裡借高陽公主洗白野心的設定,讓故事變得可笑起來。
而且,呈現人性複雜面與真善美的主流價值觀是可以並存的,真實人物保有的赤子之心,遠比「完美模型」有感染力。
當下的大女主劇想要走出主角人設困擾,不是努力讓觀眾從傻白甜、白蓮花裡找看點,而是先讓主角野心回歸,塑造源於真實的藝術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