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丨那些歷史上著名的苦吟故事

2021-01-12 詩詞茶座

中學老師常告訴我們:好文章是改出來的。誠然。

唐代詩人盧延讓《苦吟詩》說:「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裴說《洛中作》說「莫怪苦吟遲,詩成鬢亦絲」。賈島《題詩後》說:「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其實詩人為了讓自己的詩文生動傳神,經常會對詩文中的某些詞語和語句反覆斟酌。

這方面,偉大的詩聖杜甫是苦吟派的老祖師。杜甫說自己「新詩改罷自長吟」(《解悶》)。又說:「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所以李白曾經有《飯顆山頭》詩給杜甫開玩笑說:

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因何太瘦生,只為從前作詩苦。

可見,作詩也是一種減肥的妙法。

白居易也是個頗為愛惜羽毛的人。他說自己「新詩日日成,不是愛聲名。舊句時時改,無妨說性情」(《解詩》)。北宋張耒曾得到一部白居易詩的手稿,他說裡面「真跡點竄,多與初作不侔」。可見其創作態度之認真。但也正是這種苦吟的精神,使他們甚至對一字一句都不放過。我們再看看,還有哪些著名的苦吟故事。

「推敲」的來歷

唐朝年輕的詩人賈島去長安參加考試。他騎著驢,在大街上一邊走一邊想著他的詩句。突然,他想到了倆句好詩:"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又一想,覺得「推」字改為「敲」字更好一些,他想的正入神時,只聽得對面喊了一聲:「幹什麼的?」還沒弄清楚是怎麼回事,便被拉下驢,帶到韓愈面前。原來,他碰見了大文學家韓愈和他的隨從,等賈島把事情說了一遍後,不但沒有受罰,反倒引起了韓愈對詩句的興趣,韓愈想了一會,"還是敲字好。靜靜的夜晚,在月光下,一個僧人叮叮的敲門,富有樂感,這個情景是很美的。」於是「推」字改為「敲」字。後來,「推敲」便成為人們反覆考慮的意思。

賈島當時與寫《遊子吟》的孟郊齊名,被人合稱「郊寒島瘦」。也許是過於講究苦吟和鍊字,造成兩人了幽峭枯寂的詩風,顯得境界有點狹小。不過這種創作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像李白那樣一氣呵成、文不加點或許只有太白這樣的神人才能做得到。

兩個「一字師」的故事

晚唐詩人、湖南老鄉齊己一次在下了一夜大雪的早上,發現有幾枝梅花已經開了,覺得開得很早,便寫了一首《早梅》詩,其中有兩句是:「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他對這兩句詩很滿意,便高興地拿著這首詩去請教詩友鄭谷。鄭谷看了幾遍後評點說:「數枝梅花開已經相當繁盛了,不足以說明早,不如把『「數枝」改為「一枝」更貼切。」齊己聽了,認為改得很好,欣然接受,並向鄭谷拜謝,後人便稱鄭谷為齊己的「一字師」。

晚唐詩人王貞白,當時的詩名很大。他有一首《御溝》詩,是其得意之作:一派御溝水,綠槐相蔭清。 此波涵帝澤,無處濯塵纓。 鳥道來雖險,龍池到自平。 朝宗心本切,願向急流傾。 有一次,他把這首詩抄給著名的詩僧貫休看。貫休說:「很好。只是有一個字不太好。」王貞白很不服氣,拂袖而去。貫休對旁邊的人說:「這個人文思很敏捷,一定會想到怎麼改的。」於是,他提前寫了一個字在手掌中。過了一會兒,王貞白果然回來了,說:「我已經想了,應該是『此中涵帝澤』」。貫休把手掌伸出來,上面正寫著一個「中」字。於是貫休也成了王貞白的「一字師」。

王安石為一個「綠」字改了十多遍

《泊船瓜洲》第三句是「春風又到江南岸」,但寫完後,王安石覺得「春風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風一到江南是什麼景象,缺乏詩意,想了一會,就提筆把「到」字圈去,改為「過」字。後來細想一下,又覺得「過」字不妥。「過」字雖比「到」字生動一些,寫出了春風的一掠而過的動態,但要用來表達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於是又圈去「過」字,改為「入』字、「滿」字。這樣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滿意的字。他覺得有些頭疼,就走出船艙,觀賞風景,讓腦子休息一下。王安石走到船頭上,眺望江南,春風拂過,青草搖舞,麥浪起伏,更顯得生機勃勃,景色如畫。他覺得精神一爽,忽見春草碧綠,這個「綠」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個字嗎?一個「綠」字把整個江南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動人景象表達出來了。想到這裡,王安石好不高興,連忙奔進船艙,另外取出一張紙,把原詩中「春風又到江南岸」一句,改為「春風又綠江南岸」。

這種苦吟歷代不乏其人。至近代,魯迅先生說他的創作秘訣是「寫完後至少看三遍。」在臥榻先生看來,古代人敬畏文字,不像現在的人亂做鍵盤俠,別說把文句寫通,連錯別字都有一大堆(自我反思中)。

臥榻先生的爺爺年輕時見過一些名流,如譚延闓、唐生智。他說這些人寫文章,哪怕一個便函,寫完後真的是像魯迅說的那樣「至少看三遍」。都是一本正經,表情嚴肅,撐開舉起文稿默念一遍,平移到左邊讀一遍,再平移到右邊讀一遍,有問題繼續改,繼續讀,自覺沒問題了,才會最後點「發送」。

這是一個好方法,考驗的是對文字的敬畏心!

鳴謝丨大鵬曉事

相關焦點

  • 「詩詞鑑賞」那些年的苦吟詩人,個個語不驚人死不休!
    在我國歷史上有一批苦吟詩人,他們的創作態度更是一絲不苟、如痴如醉。杜甫有著「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執著,杜荀鶴也有「生應無輟日,死是不吟時」到死方止的創作激情,賈島曾有「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詩句,形象地說明了詩人苦吟鍊字之艱辛,苦吟詩人還有韓愈、姚合、孟郊、李賀等等。
  • 第三講:枯坐半天,卻一個字也寫不出來,怎麼辦?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就是枯在電腦前大半天,卻一個字也寫不出來,你冥思苦想,你煩躁不安,你開始懷疑自己是否適合寫作。我也和你一樣,雖經過長時間地刻意練習,也看過不少寫作技巧類書籍,但同樣有枯坐半天卻遲遲無法動筆的經歷,有時候為了寫好開頭幾句反覆修改並刪除多次,依然寫不好。
  • 姚賈:苦吟派詩風是怎樣的,代表人物都有哪些?
    他提攜的詩人孟郊和賈島,形成了一個苦吟派,在百花爭豔的唐代詩苑中,有得一席之地,並流傳到五代十國。(一)韓愈是苦吟派的奠基人苦吟派詩人的開創者孟郊和賈島都是韓愈著力推出來的。孟郊四十二歲時首次進京參加進士考試名落孫山,留下詩歌《落第》,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偶然結識了當時的文壇領袖韓愈。
  • 老驥怎嗟徵路遠,拈鬚靜賞滿天霞
    荷塘感懷翠蓋銀鱗戲水遊,蛙鳴一躍上輕舟。汙泥怎染芙蓉國,月色荷塘覽勝悠。詠菊菊開勝彩虹,搖曳笑陶翁。引蝶翩翩舞,數它百卉雄。禮讚書法家硯顯濃濃翰墨情,生花妙筆競相傳。只圖國粹揚天下,利祿功名亦淡然。穀雨雨打浮萍鳥弄花,荷鋤點豆種南瓜。
  • 【天平先鋒】勤在事上磨 方能立得住
    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方立的住。把事情做好的意義,不在於事情本身,而是對人生的磨礪。姜玉傑同志能把歷經的崗位都做到最好,正是因為他懂得人生就是一場修行,玉不琢不成器,只有狠狠的打磨,才能守得雲開見月明。他時常問自己一個問題,「怎樣才是一名優秀的法官助理?我是嗎?」
  • 客家話吟誦的歷史和特點
    唐代詩人盧延讓說:「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先吟後錄,因聲以求氣,由氣而入神。清代袁枚《隨園詩話》云:「文曰作,詩曰吟,可知音節之不可不講。」通過吟誦,可發現聲韻是否和諧,平仄是否協調,以更換音字。  吟誦對詩情的欣賞和表達也很重要。北宋《王直方詩話》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蘇東坡任錢塘(今杭州)太守時,有一次詩人郭祥正展示自撰詩並當場吟誦,聲振左右。
  • 大西洋之下:那些改變歷史的著名沉船災難背後的故事
    人類在大西洋上探險、攫取財富,大西洋逐漸成為把西方世界連為一體的利益網的核心。世界著名沉船大多隕沒於大西洋,並或多或少地影響了歷史。1、鐵達尼號"泰坦尼克"號是英國白星航運公司下轄的一艘奧林匹克級郵輪,於1909年3月31日在愛爾蘭貝爾法斯特港的哈蘭德與沃爾夫造船廠動工建造,1911年5月31日下水,1912年4月2日完工試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