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報記者 陳姝 王海榮
3月22日,全球知名學者匯集到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出席「非人靈長類腦科學未來發展態勢國際研討會」。這是先進院-MIT麥戈文聯合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自2014年籌建以來,首次集中展示其建設進展和學術沉澱,體現深圳在全球生物技術領域,尤其是腦科學領域的重要地位。
以前提到深圳創新,總會有人說這裡缺少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近年來,隨著先進院、清華研究院、華大基因等一批創新載體的崛起,令外界對深圳的源頭創新刮目相看。這些機構打通了市場與科研、科研與產業、創新與資本、產業與資本的通道,不僅為我國科研機構改革探索了一條新的路徑,還成為深圳創新的核心力量。
日前召開的深圳市委常委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促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提出要加快建設各類高水平創新載體、高水平大學、新型科研機構。相關專家認為,這將吸引更多的國內外機構和高層次創新創業團隊來深圳設立各類創新載體,為深圳加快建設科技和產業創新中心提供支撐。
深圳已有各類創新載體1283家
創新載體在深圳的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應用技術研發及產品創新開發,以及成果轉化及創新服務、項目孵化和產業化發展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成為創新創業活動的重要承載基地,有效整合了人才、資金等創新資源,為深圳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基礎和科技儲備做出了重要貢獻,又對相應學科和產業發展起到了帶動和輻射作用。
記者從深圳市科創委了解到,截至2015年底,深圳擁有各類創新載體1283家。其中重點實驗室242家,工程中心286家,技術中心213家,工程實驗室331家,公共技術服務平臺137家,孵化器70家。這些創新載體主要分布在電子信息、網際網路、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科學、環境科學、材料科學、新能源、新材料、光機電等學科領域。初步建立一個基礎研究為引領,產業及市場化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的開放合作、民辦官助為特色的創新載體體系。構建起以重點實驗室為核心的「基礎研究體系」,以工程實驗室、工程中心、技術中心組成的「技術開發創新體系」,以科技創新服務平臺、行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組成的「創新服務支撐體系」,共同構成了深圳科技創新體系支點。
加快建設各類高水平創新載體
如何更快更好地促進創新載體建設?在此次通過的《若干措施》裡提到,要加快建設各類高水平創新載體與改革財政科技資金管理制度、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構建高效的科研體系、建設高水平大學和新型科研機構、實施關係全局和長遠的重大創新項目。
根據相關內容,深圳未來對於創新載體的扶持將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支持承擔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等國家級重大創新載體及其深圳分支機構建設任務,予以最高3000萬元支持;對承擔國家實驗室建設的,按照國家規定予以足額經費支持;二是支持承擔省、市工程實驗室、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技術中心、公共技術平臺等各類創新載體建設任務,予以最高1000萬元支持;三是支持以著名科學家命名並牽頭組建,或者社會力量捐贈、民間資本建設科學實驗室,予以最高1億元支持。
建設高水平大學和新型科研機構
依託創新載體和新型研發機構,深圳的原始創新能力有了源頭活水,重大自主創新成果密集湧現。
2015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佔 GDP比重達4.05%,投入強度比肩全球排名第二的韓國,僅次於以色列,總量實現5年翻番。PCT國際專利申請量深圳已經超越英法等國,達1.33萬件,佔全國46.9%,連續12年居全國首位。在超材料、基因測序、3D顯示、無人機等領域的源頭創新能力躋身世界前沿。2015年,深圳斬獲14項國家科技獎、摘得34項廣東省科技獎,還獲得中國專利金獎4項。
《若干措施》裡提出,要建設高水平大學和新型科研機構。具體內容包括,集中優勢資源、整合各類辦學力量,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重點學科。對大學的科研條件平臺和基礎研究予以相對穩定科研經費支持;支持各類主體創辦新型科研機構。鼓勵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團隊發起設立專業性、公益性、開放性的新型研發機構,予以最高1億元支持。對經認定的廣東省新型研發機構予以支持;中央直屬企業、國內行業龍頭企業、知名跨國公司、國家科研機構、國家重點大學、廣東省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在深圳設立獨立法人資格、符合深圳產業發展方向的研發機構和研發總部,引入核心技術並配置核心研發團隊的,予以最高3000萬元支持。
中國科技開發院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餘定誠認為,新型科研機構群體已成為深圳市創新資源聚集、加快應用技術開發與推廣應用、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力量。對新型研發機構的政策傾斜體現了深圳市科研體制改革將繼續堅持「市場為導向、企業化運營」的方向,通過政府的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吸引更多的國內外機構和高層次創新創業團隊來深圳設立新型研發機構,為深圳加快建設科技和產業創新中心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