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幸知在線特約作者 雲譯
王菲已經很久沒和謝霆鋒同框過了,不少網友猜測:兩人難道真的分手了?
而最近一段時間,王菲又不斷被拍到和小鮮肉Ryan同框。先是KTV並肩而坐地合唱;
緊接著,在草莓音樂節,Ryan陪著王菲在失物招領處找手機。
最近的機場照,王菲的身旁仍舊是這位小鮮肉。
再加上Ryan本就是王菲的多年鐵粉,免不了被網友猜測。
面對質疑,王菲也並不改變和謝霆鋒低調的相處方式;面對猜測,王菲或許都懶得看一眼,懶得回復。
這不禁讓我想到有網友罵她:「這麼大歲數了還吃回頭草,離了兩次婚,還追求所謂的愛情,真是不體面!」
王菲卻說:「沒有按照你們的想法去追求所謂的體面真是抱歉了,但我怎麼過是我自己的事情。」
這份「你們儘管說,反正我不聽」的自在,簡直太酷了。
有人說:她能活得明白,是因為有錢又有才。
可有錢有才的人很多,卻未必都有王菲般的自在。
就比如女兒李嫣出生,先天性唇裂。整整七八個月的時間,李亞鵬幾乎睡不著覺吃不下飯。
王菲卻沒絲毫糾結:「人都是缺陷的,有的人是生理的缺陷,有的人是心理的,這沒什麼。」當然,這並不代表,她不愛孩子,只是在她的性格裡,多了一份通透,她把擔憂化成了實際行動。
她的自在通透究竟源於何處?
01
第一,零基思維。
記得一次日本演唱會,王菲的鞋子尺碼不合適,她索性光腳站上了舞臺。
很多時候,我們過得心累,不是因為擁有的太少,而是因為擁有的太多,擔心和害怕也隨之增多。
那雙捨不得扔,卻總是磨腳的鞋,像極了人們不想做,卻認為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比如,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卻認為自己也做不了別的事,將就著吧;又比如,不喜歡現在的家庭,但想想日子不就是這樣嘛,也提不起勇氣追求自己渴望的感情。
算了之後,還是算了,日子湊合著也晃過去了。
但王菲不是這樣的。
發行第三張專輯後,她跑到美國讀書,隨性便答覆記者:「唱不開心就不唱了唄。」
在紅館開了八場演唱會,她卻非得把名字從「王靖雯」改成「王菲」。
有人勸她好不容易紅起來,她說:「可是我喜歡啊,能紅就紅,不能紅就算了。」
成為天后,開啟了她的黃金時代,轉頭又跟竇唯結婚,蝸居在破舊的小四合院,毫不在乎地穿著睡衣去公共廁所倒痰盂。
這份自在背後有這樣一個認知模式:零基思維。
把一切都歸零,不去想損失了什麼,又可惜了什麼,不去想別人說什麼,也不去想你應該做什麼。
而是自己當下的感受,當下的渴望,遵從內心地做出選擇,並承擔相應的代價。
站在原點,一切歸零,先有失去的勇氣,才有力量輕鬆上陣,向真正想去的地方前行。
02
第二,敢於真實的能力。
選擇真實,其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王菲不肯說假話,被問到:「最大的煩惱是什麼?」她皺皺眉頭,想了想:「太紅了。」
金曲獎獲獎,她說:「我會唱歌,這個我知道。所以對於金曲獎評委對我的肯定,我也給予充分肯定。」
演唱會上,粉絲熱情呼喊:「多說幾句。」
她卻只說了三句「謝謝」,後來楊瀾問:「粉絲們那麼熱情,為何你全場沉默?」
她說:「我最不喜歡做作。」
《幻樂之城》中,有一期幻樂好友是李誕。
何炅好奇:「我想了半天,在腦海當中也找不出,你們兩個有什麼聯繫?」
王菲張口就說:「大部分的幻樂好友,其實都不是我的朋友,都是節目組請來的。」
很多人認為:做自己,往往和世界是有衝突的,是會被別人討厭的。
就像王菲所說:「我愛發脾氣,不懂得控制情緒;我缺乏耐心,尤其對不感興趣的事情;我自信也自卑,矛盾的要命。我直來直去,得罪人成了家常便飯。」
王菲卻似乎是個例外,被這世界寵愛著。
劉嘉玲曾說:「王菲是我朋友裡最怪的一個。」
一次,王菲的感情出了問題,很長時間不見任何人。最後,她給劉嘉玲打去電話:「出來喝茶吧。」
兩人坐在咖啡廳裡,劉嘉玲問:「怎麼樣?」她並不答話,沉默地坐了45分鐘,便回了家。
她憑什麼?憑錢?憑名?憑才氣?憑美貌?
其實,不是的。
因為「做自己」和「經營關係」從來不是相對立的,反而是相輔相成的。
正因為她真實地做自己,才能遇見劉嘉玲,而劉嘉玲熟知她的脾氣,也才能知道該如何真正地陪伴她。
王菲打去電話之前,劉嘉玲等這個電話已經很久了。
03
第三,課題分離的能力。
深度的關係,是在真實的基礎上產生,然後在課題分離的相處模式中維持。
什麼是課題分離?就是能夠區分什麼是我的事,什麼是別人的事。
謝霆鋒曾在採訪中談到張栢芝,言語之間滿是疲憊。
兩人都是非常沒有安全感的人,自己外出工作時,她只要打不通謝霆鋒的電話,就不停地哭。
當他要和大S合作一部戲時,張栢芝因為大S太漂亮而堅決反對,甚至打電話給導演要求換女主。
很多時候,我們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可能是因為分不清自己和別人。
哪些是自己需要為自己負責的情緒,哪些是別人能夠給自己安慰的部分? 哪些是他人對自己的期待,哪些是自己真正的渴望? 哪些是他人的感受,哪些是自己的感受?
因為找不到關係的界限,要麼過度依賴、幹涉或控制,要麼為了保護自己而過度疏離。
而課題分離也意味著:我負責把我的事做好,別人的事也交還給別人。
換句話說,一個人能夠允許自己真實地活著,也能夠允許別人成為他自己。
就像王菲貴為天后,與竇唯蝸居在小四合院,她沒有怨言,全心付出。因為她知道那是自己的選擇。
撞見竇唯出軌,離婚後被竇唯詆毀「這就是一場騙局」,她沒有辯解,只說「緣分盡了」。因為她知道那是竇唯的人生課題,不需用他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其實,就算她不是天后,王菲也仍舊是王菲。很喜歡她曾在寫真集中對自己的評價:
「她歌唱的不錯,音樂上有點兒小天分,又趕得上好時代,讓她能把那點兒天分發揮到極至。
她是個幸運的人。如果她清楚這一點她應該知足。要放棄說教,放棄一副看透了的樣子,永遠別想脫俗。
遇到詆毀,最好無動於衷,對各式評價一視同仁。如果厭倦就放棄,不應拘泥於形象,無論所謂的形象曾經給她帶來過什麼。
要自然,不要刻意地自然,要恍惚地面對世界,筆直地面對自己。她並沒有比別人更高尚,只是沒有比別人更卑劣 。」
最後,想跟大家分享一段很喜歡的話:
「人們常常希望人生能重新來過,因為他們想得到更多,以為這樣就能夠隨心所欲,更加快樂。
現實卻恰恰相反。
你必須先成為真實的自己,然後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你才能擁有夢想中的一切。」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我是潘幸知,你的貼身情感諮詢師。如果你需要專業幫助,私信我,幸知幫你渡過情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