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十九妹,心懷感恩看社會,輕點關注,和我一起聆聽世間百態。
人無信則不立,業無信則不興。
要說開店做生意什麼最重要?相信大多數人會強調誠信經營。銷售原本就是個建立信任的過程,如果能讓消費者相信你的產品,相信你的服務,相信你的人品,他們自然會樂意掏錢買單。可以說,產品質量合格是前提,而做到誠信經營才是生意興隆的根本。但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商家雖然懂得這樣的道理,卻依然不行其道,靠各種鬼伎倆來賺快錢。
坐標陝西省西安市小寨海港城,市民張先生的家人在這裡買了份水果切,轉身卻發現了問題。水果切又叫水果拼,是商家把各式水果切好後裝盤售賣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既可以吃到種類豐富的水果,同時也省去了自己洗切的過程,就算是比直接買水果貴一些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張先生所遇到的問題並不在價格上。
根據張先生描述,他的家人當時是花了23塊錢買了約2斤水果切。然而這些水果掂在手裡總感覺分量不太對,於是就另外找了個秤稱了一下,結果顯示連一斤三兩都不到,兩斤水果就足足少了7兩,短秤三分之一。家人回去找商販理論,結果竟被對方威脅:「你想挨打嗎?跑這裡尋事呢?」由於當時帶著孩子,家人考慮安全問題並沒有多說什麼,回家後向張先生訴說此事。張先生越想越憋屈,於是聯繫了媒體。
到底有沒有缺斤少兩的情況呢?記者很快來到這家位於海港城天橋下的水果切攤位實地驗證。水果切是12元每斤,記者挑選了一份,上秤後顯示重量為1.45公斤,價格為34塊多。攤主顯得很大方,直接抹掉了4塊錢的「零頭」,只收了30元。隨後,記者到附近超市找了一個公平秤,果不其然,這份水果切上秤後重量只有0.8公斤。也就是說,買不到三斤的水果,實際拿到的足足少了一斤三兩,短秤將近一半兒,難怪攤主收錢時能如此「大度」!
回到攤位,記者直言懷疑秤有問題,並說明了自己復稱的結果。攤主對於秤的問題閉口不談,並再次「大方」了一回,直接退了10塊錢。記者將情況反映給了轄區工商所,工作人員很快趕到現場核查,但商販卻不慌不忙,甚至對於工商的到來不予理睬,顯得十分冷靜。當被要求檢查電子秤時,記者注意到攤主在一個按鍵上按了一下,然後才將電子秤遞出來。
果然,用砝碼的檢測結果是電子秤沒有問題,而之前買的那份水果切,放上去也變成了正常的0.8kg。至於為什麼買的時候會出現短秤的情況,商販解釋說:「有時候是看錯了,有時候是秤放的不平,難免會出錯。」再細問就算錯能錯出一斤之多嗎?商販的態度就變得不客氣起來:「明天早上我們會去工商處理,你還有啥事兒沒?」
沒有發現問題,就沒有處罰的理由和依據,但記者也沒有就此罷休。第二天下午,另一名記者再次來到該水果攤,又買了一些水果切,並要求湊到4斤整。那這次是否足斤足兩了呢?記者拿校準過的秤又復稱了一次,結果顯示只有2斤6兩,少了1斤4兩。記者第二次請求工商所工作人員來現場,記者學精明了,二話不說將水果切直接放在商家的秤上,仍舊顯示有4斤整,這個秤確實有問題。
這次工商所的工作人員也沒有給攤主動手腳的機會,直接將秤取過來進行校秤。他們把一個標準的1kg砝碼放上去,液晶屏上顯示的重量卻是1.6kg,多出來0.6公斤,證明這是個典型的「六兩秤」。事實面前,攤主也不得不承認秤確實有問題,使用這臺「鬼秤」,一次交易就坑掉了消費者20多塊錢。目前,工商管理部門已責令該水果攤暫停營業,並將這臺問題秤送回去封存。工作人員表示,會對該攤主依法處理,並將針對缺斤短兩的現象對轄區內其它經營者進行嚴查。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條規定:消費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權利。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有權獲得質量保障、價格合理、計量正確等公平交易條件,有權拒絕經營者的強制交易行為。另外第四條也指明,經營者與消費者進行交易,應當遵循自願、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
對於消費者而言,商品價格貴一點其實不算什麼,畢竟商家有自己定價的權利,消費者也有選擇買和不買的自由。然而使用這樣的「鬼秤」卻是讓人所不能接受的,這是很明顯的欺詐行為,也是違法行為。十九妹一直認為,人不怕犯錯,錯而能改善莫大焉,怕就怕知錯而故犯,且不思悔改。就像這位攤主一樣,對法律沒有一點兒敬畏之心,哪怕是工商來檢查敲打過之後,第二天依舊我行我素,通過在秤上做手腳來賺黑心錢。
其實很多人都知道有六兩秤這樣的東西,十九妹有些想不通,生產廠家為什麼會增加這樣一個功能。如果是為了方便稱重時「去皮」,顯示重量應該比實際重量少才對,越稱越多到底是為哪般呢?另外,筆者也查閱了一些相關資訊,發現西安小寨地區前幾年就有過鬼秤泛濫的情況,電視臺也進行過報導。所以我覺得,工商作為專業的市場管理者,應該比普通人更清楚其中的貓膩,為什麼第一次去檢查的時候就看不出來這是個問題秤?
幸虧記者有鍥而不捨的精神,我覺得應該為他們點讚。同時十九妹也覺得,記者本不應該這麼辛苦,不僅要發現問題,還得親自去解決問題。能夠發現問題就已經難能可貴了,至於如何解決及杜絕同類問題的再次發生,希望相關職能部門能夠多做一些工作,加大監督及處罰力度。如果這種秤確實屬於違規計量工具的話,更希望能從源頭上解決問題,讓這樣的鬼秤不再生產出來。
不知各位讀者在日常購物時,有沒有遇到過短斤少兩的情況呢?您覺得怎樣做才能有效杜絕此類欺詐消費者行為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