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肺結核是嚴重影響我國人民健康的重大傳染病之一,在我國法定報告甲乙類傳染病中發病和死亡數排在第2位,僅次於病毒性肝炎。重慶市結核病疫情仍然嚴峻,且分布不平衡,特別是渝東南地區、渝東北地區部分區縣肺結核報告發病率仍然維持在100/10萬以上。2019年,全市免費篩查結核病可疑者9.2萬例,免費治療肺結核患者1.8萬例,成功治療率保持在90%左右。發現並治癒肺結核患者是控制結核病流行的主要措施,具有篩查識別可疑患者並將其轉介到定點醫院進行檢查職責的基層衛生院便是這前沿關口,同時也是治療管理患者的最後一環,重要性不言而喻。由於基層人手缺乏,眾多醫生在基層結核病防治這個崗位上從一頭青絲幹到了滿頭白髮。
璧山區大路街道中心衛生院防疫醫師張正偉就是其中之一,他紮根基層42年,長期從事基層結核病防治工作,連續多年被評為縣級結防工作先進個人,所在單位連續多年被評為防疫工作先進單位。在他的努力下,大路衛生院每年確診的結核患者從近百人下降到了十餘人。
「最近感覺怎麼樣?有沒有咳嗽發熱情況?你要多注意自己的身體,身體不適隨時到衛生院來檢查。」7月3日上午,璧山區大路街道中心衛生院防疫醫師張正偉又碰到前來檢查肺炎的鄒宇(化名),每次到衛生院,鄒宇總會特意到張正偉的辦公室坐坐,順道看望這個「救命恩人」。
鄒宇是張正偉多年前從死神手中搶回來的人,她和張正偉的緣分要從90年代說起。
張正偉在錄入患者信息
「要不是張醫生 我墳頭的草都多高了」
今年56歲的鄒宇是璧山區大路街道人,在鄒宇20歲那年,由於產後受寒,她一直咳嗽不止,因家裡貧困,一直沒有得到很好地救治。
「我記得那是96年,我差點死掉了。」鄒宇嘆了口氣說,咳嗽漸漸加重,她無法下床,長期臥床咳血,找了幾個鄉村醫生,也都沒有找到病因。當時,她是靠著人力滑竿抬著,走了幾小時的山路才到了張正偉所在的團壩鄉(後合併成大路街道)衛生院。
鄒宇逢人便念張正偉的好:「要不是張醫生,我墳頭的草都好高了。」
1992年,世界銀行貸款結核病控制項目帶來了好消息:結核病可享受減免治療。看到眼前奄奄一息的鄒宇,已有經驗的張正偉立即警覺起來:咳嗽、咳痰兩周以上、並伴有咳血,高度懷疑結核病。
於是,張正偉立即為鄒宇開了轉診證明,讓她去定點醫院免費檢查。檢查結果很快出來:鄒宇就是結核病。
鄒宇的家在山上,到衛生院需步行一個半小時。由於鄒宇病情嚴重,無法行走,張正偉每隔兩天就會帶上藥品,為她送藥、打針。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了2個月,直到鄒宇可以下床走路。
「那個時候還是要定期去城裡檢查,我家窮到連車費都付不起,張醫生每次都給我出車費,讓我坐車、吃飯,我內心很感謝他。」說起張正偉對她的幫助,鄒宇多次流淚。最終,經過治療,鄒宇肺上的病灶鈣化,她的身體也漸漸好了起來。「雖然我現在有肺炎、支氣管炎,心臟也不太好,但是沒有張醫生,我肯定那一年就死了,現在墳上的草都多高了,他是救命恩人……」
張正偉(左)向群眾劉成發放結核病宣傳單
因為結核病 他和張正偉成了好朋友
今年52歲的劉成(化名)對張正偉印象極好,因為自己的病情,他和張正偉成了好朋友。
劉成一直在新疆承包工程,1994年6月由於身體不適便回家休養。
「每天下午4、5點鐘就開始咳嗽、發燒,總以為是感冒,治療了好多天也不見好轉。」劉成說,那個時候他請了好幾位鄉村醫生看病,都沒有效果。「想到8月份又要去新疆開工,心裡有些著急。」
張正偉了解一這情況後立馬為劉成開了轉診證明。「現在國家有減免政策,你去看一哈,萬一確診就在家裡休息半年,要先把病養好,錢可以慢慢賺……」
聽了張正偉的話,劉成去到了定點醫院,結果也被確診為結核病患者。「那些年聽到結核病就行像癌症一樣,心裡還是有些擔心。每隔兩天我就要到衛生院拿藥、打針,張醫生就會趁機開導我,說這個病肯定能治療好,國家政策又好,要我遵醫囑吃藥,半年後就沒有大問題了。」
長時間的接觸,讓劉成覺得張正偉人品很好,不僅是一個好醫生,更是值得深交的好朋友。生意上有不順利的地方、拿了一個好項目,家裡出了什麼小問題……劉成都願意跟張大哥「擺一擺」。20多年過去了,兩個人關係更好了。
張正偉在整理患者病歷
進村入戶靠走路 他一年穿壞了 4膠鞋
「結核病預防是關鍵,要預防好結核病,宣傳工作必須做到位。」從90年代接手結核病防治工作開始,張正偉就十分重視宣傳工作,經常趁著村裡開大會或者趕集去給老百姓普及知識。有些偏遠的住戶離衛生院有20公裡,在車馬不便的年代,張正偉只有步行往返。 「單獨跑一趟划不來,還會給沿途一些村講解相關知識,發一些宣傳單,最後才到老百姓家裡。一般早上6點過就出發,晚上7、8點才能回家。」張正偉說,「要給老百姓講明白,有症狀就要就醫,國家有減免政策,並且這個病可以治好,要打消他們的後顧之憂。對於正常人,要告知他們,結核病可傳染,看見有人隨地吐痰,儘量遠離。」
張正偉說,90年代交通不便、通信也不發達,到哪裡都要走路。「要麼就在村裡搞宣傳,要麼就去了患者家裡,有段時間經常在下村,出太陽就戴草帽,下雨就走路。山路又不好走,特別費鞋,人家一雙膠鞋要穿一年兩年,我一年要穿壞4雙膠鞋。特別是下雨天,下一趟村回來腳底全部泡白了……」
長時間和老百姓打交道,也讓張正偉有了一股 「農民味」:曬得黝黑的皮膚,稀疏花白的頭髮,講話實在、樸實。
張正偉(右)詢問患者鄒宇治療情況
「見人說人話 基層工作要講方法」
20多年的基層工作讓張正偉總結出了一套適合跟老百姓打交道的「法寶」:見風使舵,因人而異。
「很多人一開始對結核病有牴觸情緒,擔心別人用異樣眼光看待,還有一些人吃藥無法堅持。」張正偉說,由於服用抗結核藥物後,會有肝腎功能異常或胃腸道反應,吃不下飯,噁心乾嘔。有些人看見自己情況好轉便不再服藥,而對醫生謊稱已經服用。但是不久後去醫院檢查才發現結核病又復發,這時才承認自己沒有按時服藥。
張正偉說,20多年的基層工作他遇到了各種患者,但大部分都很配合。「基層工作要講方法,面對不同的患者,就要有不同的態度。」有些患者要好言好語,態度要謙和。熟人就可以開玩笑,告訴他們夫妻要分床睡,至少不能睡一頭。對於有些很犟的病人直接吼回去:你要死自己去,不要拖累老婆娃兒,離他們遠些……但這些話語中,都融入了結核病防治相關知識。
隨著農村交通的便利以及網際網路的發達,張正偉的工作相比之前也輕鬆了不少。他不僅利用QQ、微信、微博等陣地,積極傳播結核病的基本知識,更是帶領志願者積極參與到結核病的防治工作中。 在「百千萬」志願者結核病防治知識傳播行動開展以來,他是當地第一個報名參加的結核病宣傳志願者,現在,在他的帶動下,當地鄉鎮已經發展了近100名結核病防治知識宣傳的志願者。
「犟拐拐」方法很古板 效果很明顯:患者大幅減少
廖維是璧山區疾控中心結核病項目負責人,在他眼裡張正偉非常仔細,經常打電話與廖維溝通業務知識。同時,他認為張正偉也很「固執」,上面發下來統計表格他多次提出意見,希望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修訂。張正偉認為:表格上只有居住地,現在人口流動大,不便於管理,應該把戶口所在地也加進去,這個人離開了居住地好有個交接。
此外,對於老人的結核病宣傳工作他也提出了「死板」的方法:醫生給患者家屬講清楚用藥方法,同時請鄰居幫助錄視頻備案,確保患者得到正確治療。對於有些患者他更是不放心,讓他們服藥的時候跟自己視頻通話,或者把服藥情況拍成視頻……
張正偉20多年的「一根筋」換來的是大路鎮結核病患者越來越少。
「我原來是團壩鄉衛生院的衛生員,後來鄉鎮合併,現在的大路街道由原來的5個鄉鎮合併而成,其中就包括團壩鄉。」張正偉說,90年代大路鎮每年有肺結核患者70多例左右,20多年來他管理了上千名患者。通過規範化管理和宣傳,近幾年每年僅有10多例結核病患者,規範管理率更是達到了95%以上。
實際上,早在2017年張正偉就到了退休年紀,由於缺乏專業人手,單位又將他返聘回來,希望他可以培養接班人。
「之前培養的一個『徒弟』被調去了其他單位,現在又在培養另外一個。」張正偉說,雖然自己想好好休息,享受生活,但是只要單位需要他,他就會一直幹下去。「好多專家80多歲還在發光還熱嘛,我還早。」 張正偉笑著說。
往期回顧
結防路上的「螺絲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