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斯基的控訴:這就像堂吉訶德大戰風車,根本是徒勞無功的

2020-11-02 邑人電影院

本文作者:杜一無二

如果波蘭斯基站出來說自己是最傳奇、最有爭議的導演,估計沒有人會跟他掰扯。

畢竟能有逃出納粹難民營、慘遭曼森家族毒手、犯了案到歐洲避難、去國離鄉還能拿下奧斯卡,這樣的經歷,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拍電影獲得了各種聲譽,就連在瑞士被捕,都有一票名人站出來請願;但也因自己的黑歷史,在Me Too的洶湧浪潮中,波蘭斯基再一次被推到了浪尖。

波蘭斯基2019年拍攝的電影《我控訴》,在威尼斯電影節上,被評審團主席盧奎西亞點名批評。影片還在法國凱撒獎上獲得最佳導演獎,在頒獎典禮上多名女性影人離場抗議,而且因為波蘭斯基,布拉德·皮特委婉拒絕了組委會屬意頒給他的終身成就獎。

一個電影至於弄成這樣麼?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我控訴》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因為影片並沒有給出故事背景介紹,而且就連主演在內好多人都對這段歷史並不是太熟悉,所以先來普及一下歷史知識。

19世紀末,法國陷入了一場相當嚴重的社會撕裂。一方面,是由法國大革命以來造成的影響,另一方面,是普法戰爭的後遺症。普法戰爭中法國慘敗,遭遇奇恥大辱,這嚴重刺激了法國人的民族情緒,他們急於報仇雪恨,並且把希望寄托在軍隊上,就這樣,在法國人的觀念裡,軍隊、國家和民族命運,這三個概念被混同起來,軍隊地位大大提高。

但這樣也導致了一個後果,那就是軍隊影響力的膨脹,幹擾了正常的社會生活,並且進而給法國造成了更大紛亂和失序。這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影片所講的:1894年的德雷福斯間諜案。

法國總參謀部一個軍官把軍事機密出賣給德國,但究竟是誰幹的,卻沒查出來。這樣,炮兵上尉德雷福斯被當成頭號懷疑對象。首先,他不怎麼合群,平常沉默寡言,看著就像個間諜。而最關鍵的,他是猶太人。光憑這個身份,就讓很多人相信,他就是那個間諜叛國者。

於是軍方偽造了一系列的證據,德雷福斯叛國罪成立,被判無期徒刑,但德雷福斯本人拒絕認罪。

這起案件,讓法國陷入了兩難境地。單純從法律程序上說,它的漏洞太大,沒法服眾。這一點被許多輿論指出,要求重審。但另一方面,案子涉及軍方,如果重審、推翻原判決,那就打了軍方的臉。所以,軍方認為,不管是不是存在偽證行為,都不可能讓軍方名譽受到挑戰。

結果,軍方這樣的態度是火上澆油,更多的民眾被捲入這場爭議。法國著名作家埃米爾·佐拉在寫給一封總統的公開信中,充滿激情地將這起案件中所有的幕後黑手進行聲討,每個人前面都加上「我控訴」三個字,在當時整個歐洲引起轟動,這也是這部電影名字的由來。

鬧了4年後,1898年最高法院決定重審,但是重審結果讓人大跌眼鏡,德雷福斯依然被判罪名成立,但是被認為情有可原,給予減刑。整個法國再次陷入瘋狂,這個判決激怒了更多的人,顯然法官試圖兩面討好,但這種和稀泥的態度,卻讓所有人喪失了對法國司法系統的信任

這個事件真正結束是在1906年,這一次德雷福斯上尉被判無罪,得到了平反。

這個事件還有一個副產品,就是猶太人從德雷福斯事件中看到了反猶情緒的不可遏制,維也納《新自由報》在巴黎的通訊員西奧多赫茨爾在追蹤報導案件時深受刺激,成立了「猶太復國主義聯盟」,正是這個聯盟催生了之後的以色列建國。

波蘭斯基說拍攝這部電影的初衷是受1937年電影《佐拉傳》的影響,他當時就為德雷福斯被侮辱的場面感到震撼,而這一幕在《我控訴》的開頭就得以體現。

影片並沒有以當事人德雷福斯的角度拍攝,因為波蘭斯基覺得如果這麼拍,只能表現他如何受盡折磨,而整個事件所有的動作,角色的轉折,其實都發生在巴黎。所以,波蘭斯基選擇從奧斯卡影帝讓·杜雅爾丹飾演的皮卡爾上校的視角切入,以他為主角,為了爭取德雷福斯的平反而奔走。

軍官皮卡爾與德雷福斯上尉類似於師生關係,在皮卡爾眼中,這個猶太人總是很有個性,也很另類,與其他人也不怎麼合得來。皮卡爾曾任這起間諜案的觀察員,經歷了整個案件從頭到尾的調查和庭審,可以說是眼睜睜的看著德雷福斯一步步被引向深淵。

而他也在德雷福斯被判刑後,升任情報局統計處處長,成為最年輕的上校軍官。

皮卡爾頗受各級領導重視,因此他上任後,一改部門作風懶、效率低、保密差的面貌,想幹出點成績來。可是他馬上就發現了還是有軍隊內部人員在給德國出賣情報,經過調查,最終皮卡爾發現了原來間諜另有其人,而不是被冤枉的德雷福斯。

不過,他剛剛將情況反映給上級領導,特別是他的直管領導情報局局長,就被勸說放棄對這個案件的調查,因為已經結案了,高層不想再出現給軍隊抹黑的任何行為。

而且就算德雷福斯是被冤枉的,也不能平反,他也是個猶太人!

皮卡爾上校這個角色是很複雜的,首先他年輕有為,前途光明,也是一個社交達人,自然而然地反猶,這是19世紀晚期法國人普遍的狀態。但他並不熱衷反猶,也不喜歡猶太人,這個不喜歡是來自於傳統,而不是他的信仰。所以,當他發現德雷福斯是無辜的時候,他覺得有必要讓真相大白於天下。

然而他的努力換來的是領導的震怒,同事的出賣。領導讓他到非洲執行危險的任務,手下的同事抄家、跟蹤收集他的隱私……

然而,越是困難,皮卡爾越是不甘心。他聯合律師、媒體、民主人士,還有德雷福斯的家人,誓要將這起冤案掀翻,這其中就包括克裡蒙梭和左拉。前面說了左拉,而克裡蒙梭在這件案子結束七年後當選了總統,並任命皮卡爾為戰爭部長,這是後話了。

不久,皮卡爾上校也落入了與德雷福斯類似的境地——被囚禁,被控訴為叛國罪。但皮卡爾沒有屈服,他選擇聽從自己的良心,比起服從軍隊的風氣,他更傾向於事實的真相。

電影中一段皮卡爾與下屬亨利少校的對話讓人難忘。

亨利說:「如果你命令我去殺人,我照做了。你現在告訴我這是個錯誤,不好意思,這並不是我的問題。是軍隊的。」皮卡爾回答說:「或許是你的軍隊,少校,但並不是我的。」

這段話反映了很多戰爭中或者國家軍隊的現實,士兵自有為自己國家去殺戮的責任,但如果因此構成了犯罪,他並沒有去掩蓋的責任。

對德雷福斯案經歷了兩次重審,第一次審判的結果仍然是判他有罪,只不過減了刑期。第二次是改判無罪,德雷福斯被釋放,重返軍隊任職,晉升為少校。

影片前半部分拍得有點像懸疑電影,因為情節都集中在皮卡爾如何獲取真相的過程中,其中有竊聽、跟蹤、接頭取情報、筆跡對比分析等等。一個國家情報部門,技術資源破爛得讓人感到驚訝,可以說呈現出來的東西對現代科技是一種衝擊。

不過,這也體現出一種真實感,畢竟那個時代可以被稱為現代了,那可是汽車、電話、相機剛剛被發明出來的時代,皮卡爾利用這些進行的調查可以說是非常有價值的。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技術的進步也導致了人們會犯一些根本性的錯誤,比如由馬修·阿馬立克飾演的筆跡鑑定專家,自認為掌握了鑑定標準,就認定了德雷福斯就是間諜。

影片後半部分略顯平淡,跟波蘭斯基以往電影還是有很大不同,非常的波瀾不驚。

本以為的庭審會精彩紛呈,結果也只是軍隊內部人員鬧哄哄的醜態百出。而且影片很大程度上只表現出反對德雷福斯的人的狂熱,比如兩次描寫反對猶太人所做的暴行。

而其實當時還是有很多人是支持德雷福斯的,雖然他們並不是支持猶太人,只是不滿軍隊的所作所為,其中左拉就在被捕後被殺害。而這些影片並沒有體現。

很多影評人都覺得這部電影是波蘭斯基的一種情感宣洩,因為畢竟經歷了那麼多苦難和糗事,拿歷史故事來「控訴」這個世界對自己的不公也算正常手段。

但個人認為這就太看輕了波蘭斯基!

作為80好幾歲的導演,現在還把拍電影當成一種心理治療,有點太晚了,經歷了這麼多,還糾結這些紛紛擾擾,也太執拗了。

片中確實有一些鏡頭反映了當時法國天主教對猶太人的歧視,是一種控訴,但這些只不過是導演十分熟悉的橋段,也給導演在這個故事提供了靈感。

有記者問過波蘭斯基,難道不想對那些指控進行回擊麼?

波蘭斯基說:為了什麼?這就像堂吉訶德大戰風車,根本是徒勞無功的。

但不管導演自己怎麼看待所遭受的一切,現在依然還有人對他享受這個世界的評獎制度帶來的榮譽所不滿,依然要他接受懲罰。

那麼,導演與作品到底要不要分開來看?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波蘭斯基的控訴:這就像堂吉訶德大戰風車,根本是徒勞無功的
    拍電影獲得了各種聲譽,就連在瑞士被捕,都有一票名人站出來情願;但也因自己的黑歷史,在Me Too的洶湧浪潮中,波蘭斯基再一次被推到了浪尖。波蘭斯基2019年拍攝的電影《我控訴》,在威尼斯電影節上,被評審團主席盧奎西亞點名批評。
  • 想知道堂吉訶德大戰風車的事和認識堂吉訶德,戰風車學習案告訴你
    教學目標:1、指導學生默讀課文,了解堂吉訶德大戰風車的奇事,認識堂吉訶德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感知作者敘述故事和刻畫人物的方法。教學重點:了解堂吉訶德大戰風車的奇事,認識堂吉訶德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教學難點:感知作者敘述故事和刻畫人物的方法。
  • 《堂吉訶德》中的西班牙遊戲:大戰風車
    他一槍刺中了風車的翅膀;翅膀在風裡轉得正猛,把長槍迸作幾段,一股勁把堂吉訶德連人帶馬直掃出去;堂吉訶德滾翻在地,狼狽不堪。桑丘·潘沙趲驢來救,跑近一看,他已經不能動彈,駑騂難得把他摔得太厲害了。桑丘說:「天啊!我不是跟您說了嗎,仔細著點兒,那不過是風車。除非自己的腦袋裡有風車打轉兒,誰還不知道這是風車呢?」
  • 波蘭斯基抱怨遭美國媒體迫害,借新片《我控訴》自我辯護
    當地時間8月30日,羅曼·波蘭斯基導演的新片《我控訴》(J'accuse)作為主競賽單元參賽片,在威尼斯電影節如期首映,這讓不少人鬆了一口氣。此前,這部電影差一點就無法威尼斯亮相。至於原因,並非是出於技術性問題,而是在於製片方對主競賽單元評委會主席、阿根廷導演盧奎西亞·馬特爾(Lucrecia Martel)的不滿,威脅「退賽」:在8月28日電影節開幕當天,馬特爾女士表示:「波蘭斯基這一次組織的電影《我控訴》的慶功會,我是不會參加的,畢竟在我身後,還有阿根廷國內無數正在與類似問題作鬥爭的女性同胞,所以我不會去那裡向他表示祝賀。」
  • 巨龍和螢光紙風車,隨著「堂吉訶德」一起冒險
    印象中的文學名著《堂吉訶德》,總是充斥著騎士大戰「風車巨人」式的瘋狂與倔強。
  • 《我控訴》:波蘭斯基——電影界最慘的導演
    《我控訴》是2019年的重磅炸彈之一,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也是一直被爭論的熱點話題。波蘭斯基的一生非常具有傳奇色彩,這位偉大的電影導演,用它將近90年的經歷與不堪的生命作鬥爭,是蝸牛最敬佩的電影導演!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德萊弗斯是一位猶太軍官,因為普法大戰之後,法國人對猶太人懷恨在心,在加上大量外國人湧入法國,讓法國對自己擁有純正藝術血統遭到破壞,開始了反猶情緒。電影周邊:《我控訴》在1919年,被一位法國著名電影導演阿貝爾岡斯拍攝。
  • 受害和施暴身份兼具的波蘭斯基,是否已經失去控訴的資格
    前 言羅曼·波蘭斯基新作《我控訴》於2019年獲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及費比西獎最佳影片,而波蘭斯基本人也因憑藉此片獲法國凱撒電影獎最佳導演獎被輿論推上了風口浪尖。但是我很快就意識到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是那種大家都以為知其然,但其實根本不知其所以然的歷史事件。 問:從這方面來說,這部電影是附有教育意義的,因為它能讓所有人,包括那些對案件一無所知的人,都去理解皮卡爾上校所面臨的政治和哲學挑戰。這幾乎是一次警務調查。
  • 波蘭斯基再遭控訴性侵,這下徹底涼了?
    就因為有了這檔子糟心事兒,波蘭斯基今年在威尼斯電影節帶來了最新作品《我控訴》,並最終獲得評審團大獎。儘管評審團主席馬特爾公開表示對波蘭斯基的厭惡,但獎最後還是給了。他的意思很明確:你們控訴我?我也要控訴!我就是電影界的「德萊弗斯」冤案!
  • 豆瓣評分從8.5跌至6.2,波蘭斯基《我控訴》遭大量差評
    豆瓣評分從8.5跌至6.2,波蘭斯基《我控訴》遭大量差評金羊網  作者:何晶  2020-03-02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何晶圖/豆瓣截圖、海報
  • 《我控訴》波蘭斯基:我控訴 世界:me too
    羅曼·波蘭斯基還原法國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德雷福斯反猶事件,片名為左拉在《震旦報》上發表的致總統的同名公開信,由此定義了「知識分子」的概念:以批判為己任,為公義而發聲。電影以超高水準的古典主義手法,生怕動作大一點會擾亂歷史檔案館裡的煙塵一樣,平穩克制地再現了這段已有公論的歷史。教科書般的典雅工整,也如教科書般的無趣。
  • 波蘭斯基有罪:他可以為猶太人控訴,但不能為自己的罪行辯護
    波蘭斯基有罪,電影界需要改造。 導演與作品到底要不要分開來看? 這像試卷最後的那道評析題,沒有標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5個人全部當場死亡,共身中102刀,數處槍傷,最慘的被刺51刀,懷孕8個月的莎朗被吊在房梁上折磨,她接連被亂刀捅了16刀,血肉模糊,殺害她的罪犯甚至開膛破肚,試圖把腹中8月大的嬰兒挖出來…這場突如其來的面頂之災風聲鶴唳,震驚了整個好萊塢,也改變了羅曼·波蘭斯基的人生軌跡。多年後,波蘭斯基面對著媒體採訪時,依舊眼神黯淡:從那以後我的生命就像被中止了一樣。
  • 透視法國「強姦文化」:從「波蘭斯基爭議」到「哈內爾控訴」
    11月13日,大導演羅曼·波蘭斯基的新片《我控訴》全法同步上映,在雷洛比電影院也不例外。不過3天後,電影院做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影片放映前,要增加法國女演員阿黛拉·哈內爾(Adèle Haenel)一段3分鐘的採訪視頻。 鏡頭裡的她憂心重重,語速極快:「『波蘭斯基爭議』常談常新,成為法國社會和文化的象徵,背後實則體現出,社會本身對女性遭遇暴力的無視和不屑。」
  • 波蘭斯基新作《控訴》開機 故事改編自著名冤案
    波蘭斯基新作《控訴》開機 故事改編自著名冤案 時間:2018.11.27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決堤 分享到:
  • 迴避羅曼波蘭斯基 就像迴避自己的欲望一樣艱難
    已經發了兩篇波蘭斯基威尼斯風波,似乎事件比電影更加讓人關注,這也是群眾愛吃瓜心理作祟。當《我控訴》獲獎之後,無法到場領獎的波蘭斯基獨自坐在法國鄉下的臺階上回復祝福簡訊,讓人我心猶憐。他已經是八十六高齡的老者,可是還是在產出。並且《我控訴》是和他以往風格差異很大的作品。不再妖嬈,不再冷豔,冰冷的質感,帶著軍事法庭的嚴肅,好像是在冷靜客觀闡述自己的事一樣。
  • 《堂吉訶德》:一位理想主義者的「意外」死亡
    在不久前,同樣的一位老騎士,在奮力與風車大戰、向羊群衝鋒、解救苦刑犯……但是到路的盡頭,他已經忘記了自己曾經言之鑿鑿的「我很清楚,幹遊俠騎士這一行,總免不了要吃盡千辛萬苦。可我也知道隨之而來的無盡福祉。我也懂得,美德只能走在狹窄的小徑上,而罪孽卻沿著寬敞的大道橫行。
  • 堂吉訶德與他的自由自在
    我們知道基督山伯爵復了仇,我們知道安德烈公爵去參加了拿破崙戰爭,我們知道卡西莫多愛著艾絲美拉達,我們知道阿喀琉斯幹掉了赫克託耳,我們知道孫悟空去取了西經,知道武松殺死了老虎、嫂子和嫂子的姦夫,知道賈寶玉和他的林妹妹與丫鬟們打情罵俏,知道孔乙己還欠十九吊錢,知道阿Q捏了小尼姑的臉。但是,有多少人能說出堂吉訶德先生做了什麼呢?嗯,他大戰了風車,把羊群當成了軍隊。然後呢?
  • 迴避羅曼波蘭斯基,就像迴避自己的欲望一樣艱難
    已經發了兩篇波蘭斯基威尼斯風波,似乎事件比電影更加讓人關注,這也是群眾愛吃瓜心理作祟。
  • 堂吉訶德與阿Q形象比較
    在世界各國文學史上總不乏其人,在此,我以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中的主人公堂吉訶德和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中的主人公阿Q這兩個典型的精神勝利法的代表者作如下的比較:名字的由來:堂吉訶德堂吉訶德的真正名字在小說中有所提及,原名應為「哈羅那」,另一處叫「吉哈諾」
  • 《我控訴》他有勇氣控訴,難道我們就沒有勇氣傾聽嗎?
    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上,《我控訴》憑藉其精雕細琢的影像塑造力,摘得了評審團大獎。但是因為導演羅曼·波蘭斯基的輿論問題,《我控訴》一時間被推向了風口浪尖。有人指出,《我控訴》就是羅曼·波蘭斯基為43年前的戀童性侵案的一次自我開脫。那麼事實是這樣嗎?《我控訴》到底講述了什麼?是因為作品本身的內容造成的不滿?還是對導演本身愛屋及烏式的不滿?
  • 《我控訴》我控訴
    《我控訴》,羅曼·波蘭斯基,四星半。影片改編自法國史上有名的冤案「德雷福斯案」,當時法軍的一名猶太軍官被指控犯有叛國罪而流放。影片以德雷福斯被定罪流放開始,講述了皮卡爾上校發現這個案件中的一些疑點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