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爽!爽!
一口氣肝完這部7集限定劇後,這是我最直觀的感受。
就像豆瓣評論裡網友們說的,感覺好久都沒有看過這麼流暢的爽劇了。
"好久沒在NETFLIX感受到如此絲滑"
"下半年最值得看的美劇"
"一口氣看完居然有看一部電影的感覺"
......
觀感十分一致。
豆瓣9.2,IMDb8.9的評分也證明了這一點。
雖然最近網飛的勢頭是十部作品九部撲,但這一部確實替它完美找回了場子。
相信我,看就完事了——
《后翼棄兵》
The Queen's Gambit
2020.10.23美國
說老實話,一開始我並沒有對這部劇抱太大的期望。
其一,我不懂西洋棋(以下統稱"象棋"),感覺會對看劇造成幹擾。
其二,從預告和簡介來看,很像是網飛批量生產的快餐爽劇。
其三,除了女主安雅·泰勒·喬伊之外,其餘的都不算知名,實在沒什麼爆款相。
但鑑於安雅在預告和劇照中的扮相,我還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刷了一集。
沒想到......對不起是我錯了。
首先,不懂象棋,對本劇的觀賞也完全不會造成任何影響。
其次,《后翼棄兵》雖然是部爽劇,但它並不快餐,劇情和人物都十分豐滿。
再者,雖然其他演員並不如安雅知名,但表現都值得一句誇讚。
除此之外,導演、剪輯、配樂、化妝、置景......
整部劇下來,沒有一個環節掉鏈子,甚至可以說都做到了盡善盡美。
容我先用四個字總結一波——
年度必看。
故事發生在美國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
女主的名字叫貝絲·哈蒙(以下簡稱哈蒙)。
她是一個半路孤兒。
某天,她的母親帶著她開著車一頭撞向了迎面駛來的貨車。
母親命喪當場,哈蒙卻奇蹟般地活了下來。
這之後,哈蒙常常想起母親死前轉過頭來含淚對她說的那句話:
閉上眼睛。
言下之意,她該和母親一起死的。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她接下來在孤兒院裡的表現。
學校生活是乏善可陳的,每天除了上課就是睡覺,除了睡覺就是上課。
哈蒙對此不喜歡,也並不討厭。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哈蒙遇見了薛波。
薛波是孤兒院的校工,常常在閒暇的時候,在地下室自己跟自己下棋。
初次看到他下棋的時候,哈蒙就被吸引住了。
但薛波一開始拒絕了她。
也算是因禍得福,哈蒙因此學到了一個新技能——
她能看著天花板幻想出棋盤和旗子,直接在這幻想中練習。
當然,這是在吃完孤兒院發給她的鎮定劑之後。
也就是海報裡擺在棋盤上的綠色藥丸
倒也不是說她非得吃這藥才能在幻想中下棋。
只是在哈蒙第一次被薛波拒絕的時候,她心煩意亂。
而鎮定劑恰恰在這時候幫了忙,讓她得以冷靜下來,專注思考。
自此以始,她便漸漸成了癮。
就這樣,一段時間後,哈蒙竟然靠著自己的觀察,獨自琢磨出了各種棋子的走法。
雖然不是全都正確,但也大抵相近了。
薛波這時候才意識到,自己可能遇上了一個象棋神童。
他開始訓練哈蒙,陪她下棋,教她戰術,給她書看。
很快,哈蒙就從一個新手成長為頂尖棋手。
下贏啟蒙老師薛波自不必說。
她還被邀請到薛波一位棋友所在的學校裡,跟棋社裡的高手來了一波較量。
不是單對單,是1V12。
結果,輕鬆團滅。
轉眼六年已過。
儘管已經算很晚了,哈蒙最終還是被一對喪子的夫婦領養了出去。
後媽倒是挺喜歡她,可後爸卻總是對她冷眼相待。
哈蒙也是後來才知道,後爸之所以領養她,只是因為自己懶得陪妻子罷了。
那便領個孩子陪陪她。
不過,更重要的是,這能讓他之後的離開更加理直氣壯,問心無愧。
可憐哈蒙還以為自己終於有機會接觸到象棋了,誰知碰上這麼檔子事。
才從看不到盡頭的沙漠中走了出來,轉身又掉進了冰窟窿。
後爸棄家出走,後媽整日借酒澆愁。
母女倆生活無以為繼,更別提給哈蒙買棋盤這種玩具什麼的。
就連買衣服,母親也是攜了她直奔折扣商場的折扣區。
沒有導購就不說了,連天花板時好時壞的燈都沒人修。
眼看著雜誌上刊載的比賽信息,哈蒙躍躍欲試,可是連報名費都交不起。
幸好,薛波在收到哈蒙的信後,給她送來了報名費。
六年時間,哈蒙的棋藝一點都沒有荒廢。
直接從一個籍籍無名的0積分棋手,殺到了第一名。
自此,哈蒙一戰成名。
報社爭相採訪,粉絲蜂擁而至。
因為,在人們眼中,她不僅是個低齡天才,還是位女性棋手。
但最關鍵的還是,冠軍會有獎金。
這一次州級比賽,哈蒙贏回了100美元。
後媽愣住了,她原以為下棋就是個娛樂活動,沒想到竟然還能掙錢。
於是她開始當起了哈蒙的經紀人,帶著她去參加各種象棋比賽。
至於學校嘛......
只要有比賽,當天就能淨賺幾千美元,還上啥學啊上?
哈蒙也的確不負所望。
一路披荊斬棘,殺進了全國甚至國際賽事。
但與此同時,潛在的問題和危險也如影隨形伴著她。
一方面,因為長期沉醉於象棋,哈蒙的社交能力基本為零。
去參加同學聚會,女孩們都跟著電視上的樂隊齊聲和唱,翩翩起舞。
哈蒙卻一臉懵逼,全然不知其中樂趣何在。
黃色笑話也聽不懂。
反倒是跑去人家酒櫃裡順了一瓶酒,立馬飛奔回家,就著酒吞藥自嗨。
得,以前是藥,現在是藥加酒。
雙倍快樂,雙倍墮落。
另一方面, 有了錢之後,搞到藥和酒變得更加簡單了。
接下來的劇情,其實也很好猜了。
無非是跌入谷底後重振旗鼓,然後奔向世界冠軍。
不過這部劇聰明的地方在於,替哈蒙的奪冠之路設置了幾個層級的障礙。
看劇的過程,就仿佛在看她一路升級打怪。
難度層次分明,逐步遞進,且一步步直指核心,即她自己。
關於這點,咱們放在後面再詳說。
先從這部劇顯而易見的一些優點說起。
看這部劇的時候,我幾乎是從頭到尾在心裡反覆感嘆著三句話。
第一,這導演可真捨得花錢。
作為一部年代劇,置景、服裝會是一筆很大的開銷。
可是這又很重要,因為會直接影響到觀眾是否能夠入戲,相信劇中的時代背景。
從節約成本的角度來看,導演一般會儘量少加新場景。
鏡頭也儘量規避全景,大全景之類的。
只要不太影響故事就好。
畢竟多一個身位的畫面,都得多花一段時間去置景。
可這劇倒好——
我不僅要拍多場景、大全景,我甚至還要玩360°絲滑環拍。
只要鏡頭掃到,什麼車呀人啊物品啊,我不管,全給我弄成60年代的樣子。
好傢夥,我特麼直接好傢夥。
別問,問就是不差錢。
另外,關於美術設計,劇組相關人員應該也是頗費了心思。
像下面這幾個場景,你說這服裝和背景不是故意找來匹配?
我反正是很難相信的。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劇集也正是因為這份壕氣,時代感和史詩感十足。
事實上有錢的劇組多得很。
可真正像這樣把錢用到位了的,每年的影視劇,掰著指頭都能數過來。
甚至有的時候都沒得數。
因為並沒有。
第二,女主安雅演得實在是太好了。
實際上,她本身的氣質就挺適合這種高冷、不易近人的女王範。
小時候就已經初現端倪
眼睛大而有神,像是會說話。
面對棋局時,凝神屏息,目不轉睛。
面對暗戀之人時,卻又秋波流轉,顧盼生姿。
體態和動作方面,她也在時時注意。
平時走路帶風,說話行事直來直往。
到了跟初戀面前,連落棋的動作都變得輕柔起來。
至於其它還有很多細節,這裡就不再詳提了,留給你們自己去劇中找。
總而言之,安雅的演繹,沒有辜負女王這個名稱。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飾演童年哈蒙的小演員伊斯拉·約翰斯頓,表現實在太讓人驚豔。
兩個例子。
哈蒙第一次贏下師父薛波,內心竊喜,但又不好意思表現出來。
於是你只能看見她嘴角稍稍揚起了一下。
屏幕前的我當時就直接"牛逼"喊出了口。
頂多也就11、2歲吧,能有這種程度的微表情控制,真的,絕了。
還有,當薛波的棋友第一次來和哈蒙切磋,給她帶了個布娃娃作為見面禮。
注意看她的表情變化——
收到禮物後不自覺地開心→看到後的疑惑→望向薛波徵求意見後假笑→笑完立馬問要不要再來一局。
光速變臉,一氣呵成。
依我說,雖然小女孩的戲份只有一集多一點。
但其開篇就把人物立住的重要性,也絲毫不亞於後面安雅的演繹。
PS:這小女孩側臉笑起來的感覺超像寡姐
第三,編劇和導演真心牛逼。
這劇其實有一百種方法可以拍出各種狗血支線情節。
但無一例外,全被編劇規避掉了。
孤兒院生活、因參加比賽而荒廢學業、遇見自己喜歡的人......
隨便摻點愛情故事啊、霸凌故事啊,就能多拍個七八九十二十上百集。
然而《后翼棄兵》並沒有這樣做。
參加象棋比賽並成為世界冠軍,一直作為主線貫穿全劇。
其餘的邊邊角角,劇裡很多其實都有提到,但絕不至於喧賓奪主。
比如哈蒙被其他女孩同學們嘲笑著裝老土的情節。
比如大家對她女性身份的關注等。
而這種處理方法,和哈蒙一心想著象棋的態度又是相輔相成,邏輯自洽的。
基本上,哈蒙不是在下棋,就是在去下棋的路上。
躺床上,在腦海裡下棋;
去旅遊,在酒店裡研究棋局;
甚至有次雲消雨散後,她翻身就點起了事後煙,拿起象棋書。
弄得一旁的小哥惶惶不知所措。
大有一股"別跟老娘談情說愛,老娘只想一心搞事業"的氣勢。
這是本劇的主線,也是"爽感"的來源。
但若僅止於此,這部劇恐怕也難以擔起9.3分的評價。
實際上,還有一條隱含著的關於哈蒙的成長線,構建了劇集的深度。
哈蒙並非是什麼沒有感情的下棋機器。
究其根源,還是和開場的車禍脫不了干係。
我們可以來看看劇集開頭具體拍了什麼——
哈蒙在大戰前夕不慎醉酒,匆匆忙忙趕往比賽現場。
給到她的近景。
再切到童年哈蒙站在車禍現場的近景。
接著便開始了整個故事的講述。
之所以這麼安排內容,因為這是對哈蒙影響最為重大的比賽。
而之所以這麼剪,並不是導演硬要切回去開始講哈蒙以前的事情。
而是說,此時此刻的情景,把她又拉回到了發生車禍時,自己當時的感受。
茫然,無助。
父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就離開。
而與她相依為命的母親,最終想的也是帶著她去死。
結果還沒死成。
或許假以時日,哈蒙會慢慢恢復。
但幸也不幸,她遇見了象棋。
在後來的一次採訪中,她曾說到自己對於象棋的看法:
這是一個我可以主宰和控制的世界。
所以,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象棋有點像是她逃避現實世界的方式。
而藥和酒則是助劑。
在象棋世界裡,她運籌帷幄,大殺四方。
而在離開孤兒院這個封閉的環境後,她在現實世界裡卻屢屢受挫。
於是便愈往象棋世界裡逃去。
於是便愈想掌控住這個世界。
這並不容易,於是她焦慮憤怒,於是她喝酒吃藥。
都是一環扣一環的事情,也是個惡性循環。
所以,整部劇的內容既是在講她坎坷崎嶇的奪冠之路。
更是在講她如何漸漸打開心扉,接受周圍的人,接受這個世界的過程。
而好在是,一路以來,哈蒙身邊的人一直都在默默幫助她。
養母最常教育她的一句話便是:你的生活不該只有象棋。
她曾經打敗過的對手,也都主動表示願意陪她練手,提升棋藝。
而當她最後跌入谷底,回到孤兒院,看見熟悉的地下室裡牆上貼滿了自己比賽剪報時,她終於沒忍住,失聲痛哭。
愛她、支持她的人一直都有,也一直都在。
只是她自己太過執著於象棋世界,留了太少的餘光去看他們。
就像劇集的另外一譯名"后翼棄兵"一樣。
當哈蒙放棄酒精和藥物這些防禦的時候,也是她能贏得更多東西的時候。
熱愛象棋的初心,生活中其他值得珍惜的人和事等。
這種方式在西洋棋裡有個專業術語。
即,后翼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