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著名詞人陳樂融: 旋律是肉體,歌詞是靈魂
《我,作詞家》展現詞作家風採 自稱為了「搶救記憶」———
《再回首》、《天天想你》、《感恩的心》、《瀟灑走一回》、《是否我真的一無所有》……這些歌曲的旋律一響起,人們大都會唱出其中的歌詞。而這些歌詞都出自臺灣著名詞人、曾任職飛碟唱片九年的陳樂融。
身為臺灣詞人中的一員,陳樂融痛感「流行音樂界,真的很不重視文字的歷史」,於是採用與臺灣14位詞人訪談的方式,談創作歷史和心境,匯成《我,作詞家》一書。在接受記者電子郵件專訪時,陳樂融談到歌曲創作的感受時說,「旋律是肉體,歌詞是靈魂。人多愛肉體——我也愛——但我無法忍受沒有靈魂、沒有個性地活著。」
■絕沒想過這輩子成為詞作家
陳樂融在流行音樂界的經歷也頗有傳奇性:畢業於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1986年進入流行樂壇,成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華語歌壇知名作詞家及唱片企劃人,企劃包裝過包括王傑、張雨生、小虎隊等數百位流行藝人及專輯。回首過往,他說自己從沒想過這輩子成為詞人。
他回憶說,「我上大學很痛苦,歷經轉系、轉學不成,和爸媽談好條件,會替他們拿到土木文憑,但此後升學就業由我自主。感謝爸媽遵守諾言,也慶幸自己能夠在最難熬的時候(包括課業不合格和要求重讀一年)也不曾失志。我依然大量閱讀、寫作、參與社團和校內外活動,當然,也不斷修習愛與被愛。那個時候不確定自己畢業後靠什麼謀生,只確定自己不會去當結構或土木技師。當時在課業外打下的各種創作、傳播、策劃、營銷興趣與能力,終生受用。」
自稱「從文藝兒童、少年、青年一路走來的」,陳樂融說自己上大學時「沒特別想過該寫什麼,我比較正式的詞作,是在當兵時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向唱片公司投稿」。但他後來歷任天下雜誌、飛碟唱片、華納音樂、飛碟電臺等主管,尤其是任職飛碟唱片九年中,與陳志遠合作了《感恩的心》、《是否我真的一無所有》等膾炙人口的歌曲,成為影響了華語流行樂壇的重要詞人,雖然他自稱與陳志遠這輩子講話不超過十次。
陳樂融坦言,上大學時,「我絕沒想過這輩子的主力身份變成詞作家,就算倒退回去20歲出頭,依然無法想像。甚至,到現在,我還是無法只以詞人看待自己。」而他現在身份多樣,是作家、作詞家、編劇、策劃,還是網絡電臺主持人和鷗業新媒體公司首席創意長,「二十多年來寫歌詞只佔了我非常小的一部分時間和精力」。
■寫歌多為定製作品但仍能辨識
雖然創作了無數好歌,陳樂融卻向記者表示,與隨心創作相比,自己的創作「絕對是定製為主、為先、為大宗」。在創作方面如何實現商業與藝術的平衡?他的回答直接明了,「事實上,市場會平衡你,而不是你平衡市場」。
之所以作品以定製為主,陳樂融說,「因為這是商業唱片公司。我是從公司職員爬到主管,從寫第一首流行歌詞就是寫給我私下完全陌生的歌手,這怎麼『作自己』?但是,你持續地寫,那不可能複製的自己還是會在所有的定製工作中,涓滴流出。於是,作詞家儘管筆下的文學純度普遍不如純文學作家,但能夠蔚然成家的,絕對有內在的寶藏可以挖掘。同時,喜歡他們歌詞的聽眾,也非常容易辨識出他們的『籤名』」。
他舉例說,「我曾幫電影《珍珠港》的主題曲填寫中文詞,即阿妹演唱的《排山倒海》。一位老同事就跟我說,她一聽就猜到這是我寫的。又比如,我很能聽出姚若龍的筆法,幾乎十拿九穩能猜著。」
由於是唱片公司企劃專員出身,陳樂融被人稱作「跨商業與藝人的混血王子」,即市場與藝術平衡得很好。對度的掌握,他有自己的看法,「事實上,市場會平衡你,而不是你平衡市場。當我寫得深一點,可能就被老闆或製作人要求修改或直接棄而不用;當我寫得淺一點,可能市場上其他喜歡有深度的文字的老闆或製作人,就不會想找我合作。這是一種動態的恐怖平衡。」
陳樂融說,在創作中,「我從來沒有為『缺乏靈感』所苦,只有為『表達不夠完美』所苦。當然,隨著一個想法被落實、完成,往往還得面對『不為他人接納』所苦。生活裡,我做得最多的絕對不是寫詞、聽歌,或者大家以為的跟流行音樂相關的事,但所有其他的活兒,誰說不能滋潤我們的創意血脈,不能在那些交錯的大腦神經元中,覓得一絲藏身之處,等待所謂『靈光閃現』之所需?」
■現在寫歌晉升中產階級幾乎不可能
陳樂融在書中感慨說,「真的很感謝我曾經歷過這樣一個時代,一個現在大家說是唱片界黃金年代的時期。」不過,1996年即退出國際唱片體系的他現在對作詞這一行當卻無比悲觀。
方文山接受訪談時說,「人家都覺得我賺很多錢,其實沒有。我從頭到尾就是買了一個貸款的房子,買一輛車,也在貸款。以為我年收入千萬,見鬼了。」記者問陳樂融,在他創作高峰的時代,填詞是否足以讓自己晉升中產階級?時下的臺灣呢?他回答很乾脆,「臺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市場機制下,是可能的。現在不可能。新人尤其不可能」。在回答「詞人寫詞,對唱紅一個歌手到底有多大權重」時,他抱怨說,「唱片公司會覺得詞很重要,一如拍片公司覺得劇本很重要。可惜,他們覺得的『重要』無法反映在報酬與尊重上。所以,很難讓我覺得詞真的是重要的。」
在保障詞曲作者的權益方面,陳樂融認為,「在市場經濟下,詞曲作者很難對抗唱片工業,也沒法吃大鍋飯,更不可能像好萊塢編劇集體罷工要求調薪,尤其唱片界普遍覺得會說話的就可以練習寫詞,哪裡一定需要誰寫詞呢?在盜版與數碼趨勢讓唱片公司獲利不如以往情況下,臺灣唱片工業的走向是挖掘、捧紅創作歌手,不管他寫的詞曲如何,總之鼓勵一手包辦,最好還會彈樂器編曲製作拍MV設計封面自己做造型,一方面藝人能賺演出錢,捧紅藝人比捧大牌詞曲人有長期利益,另一方面先節省製作與企宣成本」。
張玉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