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
新民晚報刊登了一則尋物啟事,
幫《繁花》劇組向全社會徵集
與上世紀90年代上海有關的老物件。
其實每一個老物件,
或多或少都存留著
時代的印記,
和個體的生活軌跡。
就像一本泛黃的書,
小心翼翼翻開,
看第一頁時便已思緒萬千。
今天,
小嘉也找到了一些老物件,
通過持有者的講述,
來一起回味回味
從前的生活氣息吧~
獻血卡
講述人:郭紅
上世紀60年代,很多人對獻血了解不多,也不太願意獻血。當時父親的單位發出獻血號召後,父親懷著滿腔熱血積極響應,在當時的嘉定人民醫院參加義務獻血後,得到了這一張獻血證。
當時我的母親也參加了獻血,可惜那張獻血證找不到了,只有父親的獻血證一直保存至今。父親給子女們樹立了榜樣,我們長大後也積極參與義務獻血。
一個80多年前的Gucci包
講述人:王省
我小時候就在家裡的一個角落看到過一隻舊舊的小皮包,祖父曾告訴過我,這是他上班時用過的。時過境遷,祖父母、父母都已相繼離開了我們,我也退休在家。有一天電視臺的編導來家裡要拍些老物件,臨結束時,我說還有個80多年前的皮包要拍嗎?編導說可以。我從一個箱子裡拿出來這個包,在拍攝燈的照射下,我才發現包上有字。工作人員仔細看下突然驚叫起來,怎麼是Gucci?
後來有次去美國,我帶著它去了拉斯維加斯Gucci的旗艦店, 問了營業員這個包是真的嗎?那營業員一看就馬上叫來店長。店長問我這包是哪來的?我告訴他是我祖父留下的。他馬上說Gucci品牌也只有百年多,80多年前只是個沒名氣的小牌子,沒人會去仿製,最後他說可以用這個舊包換他店裡隨意一款新包,我聽後就說了句「Thank you,Bye bye!」
飛人牌縫紉機
講述人:孫凌
這個飛人牌縫紉機是1965年左右,我外婆帶著我媽去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購買的,我媽當時才5歲。縫紉機太大,外婆帶著上不了公交車,只能把縫紉機拆開了帶上車。公交車到了馬陸後,外婆又走了約3公裡,才把縫紉機帶回家的。
這個縫紉機承載了我媽的整個童年,當時我媽的衣服都是外婆自己縫製的。當然也有我的童年回憶,我小時候,外婆也會給我做衣服。現在外婆已經過世了,看到縫紉機,就會想起外婆在縫紉機前踩著踏板縫衣服的樣子。
確善能牌膠捲照相機
講述人:張平
這臺確善能牌膠捲照相機購於1985年,產地日本。當時我2歲,爸媽為了記錄我成長的點滴,決定買一臺相機。這臺照相機當時售價300多元,差不多花了我爸3個多月的工資。
相機陪伴了我的整個童年,到哪我爸都帶著,很多照片其實我印象都很模糊了,因為當時太小了,存到現在都是珍貴的回憶。
小時候爸爸用它給我拍照,後來爸爸開始教我怎麼使用。我記得當時拍完一張照片,要把撥杆掰一下,才能拍下一張。裝膠捲也是一個技術活,一般一卷膠捲可以拍28張照片,如果裝得好的話,還能再多拍一張。六年級的時候,同學們一起過生日,就是我給大家拍的照片。上初中以後,我也經常用它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拍照。
Walkman
講述人:張曉竹
這個Walkman大概是1995年左右買的,我記得當時學校給同學們舉行了一個集體生日,慶祝14歲摘下紅領巾、成為共青團員的日子。老師要求家長要為孩子準備一份禮物,Walkman就是我爸送我的禮物,它一直陪伴我到大學,直到CD的出現。
當時市面上的Walkman大多是比較笨重的,我爸給我買的這一個是松下的超薄款,算是當時最新款很時髦的。我主要用來聽英語,課餘時間也會拿來聽歌。放學或者周末我跟同學會到清河路上的磁帶店,買陶喆、王菲、任賢齊、張惠妹的磁帶,記得當時是9.8元一個卡帶。現在早已不用磁帶聽歌了,這家磁帶店也早已變成了肯德基店。
Diskman
講述人:張曉竹
Diskman就是淘汰了那個Walkman後我爸送我的大學禮物,時間在2000年左右。大學期間,我用它來聽歌更多一些。當時也沒有很多零花錢,買回來的CD都是跟室友互換著聽。
2000年周杰倫第一張專輯《JAY》很火,接著他的第二張專輯也出來了。還有蔡依林、王力宏、林俊傑、SHE的歌,都是那時候我喜歡聽、買得多的。每天晚上睡覺前,就放一盤CD,戴上耳機聽著入眠。
三洋牌錄音機
講述人:張平
這臺三洋牌錄音機是上世紀80年代在嘉定風雷五金商店購買的,那時全嘉定只有這一個地方買得到錄音機。它是我爸媽結婚時添置的家當,跟它一起買的還有一臺黑白電視機,都是很時髦的物件。
我小時候經常用錄音機放童謠聽,《黑貓警長》《馬蘭花》《聰明的一休》《小螺號》這些都是兒時最好聽的童謠。那時候小,不會調頻收聽廣播,但是我很喜歡玩那個像刻度尺一樣的調頻工具,從一個聲音調到另一個聲音,覺得很有意思。這臺錄音機承載了太多我兒時歡樂的回憶。
現代漢語詞典
講述人:葛孝靜
這本現代漢語詞典是我上初中的時候自己買的,大概在1995年左右。那時候這一本詞典要賣40元,對一個中學生來說,真的超貴。那時候父母的月薪加起來也就200多元,我就想靠自己的能力買詞典。
那時候農村家門口種了十幾株葡萄,暑假裡,我就跟著大人去採葡萄、賣葡萄。大熱天,我跟著外婆去自留地摘蠶豆,跟著外公坐小船撈龍蝦和魚,再陪外婆一起去鎮上擺攤吆喝賣這些東西。我跟外婆商量,賣得的錢分給我一些做零花錢。就這樣連續忙活了一個半月我才湊夠詞典的錢,就馬上跑到當時的馬陸供銷社,就在現在馬陸鎮政府東側馬陸塘街的位置,買到了這本詞典。
這本詞典很厚很全面,除了字的解析,還有詞語、成語、句子的解析,我上高中時也會翻這本詞典,乃至於到現在,想要查一些生僻字、給孩子取名字還會翻這本詞典。現在我的兒子已經上小學了,也有了自己的小字典。有一次他問我:「媽媽,你的詞典怎麼這麼厚?你看我的只有這麼小。」我跟他說,這本詞典裡涵蓋了很多知識點,當時沒有電子設備,想要查閱資料都是靠它,當然要厚很多了。
樟木箱
講述人:朱瑩潔
上海人多數都聽老一輩講過「樟木箱」的故事。提起樟木箱,老一輩的人都不會陌生,這曾是姑娘們出嫁必備的嫁妝。過去家裡的女孩子長大後,父母就會買來木板,請木匠師傅做成樟木箱,先不上油漆,等女孩找好對象,確定婚期,再把那白坯的木箱子重新打磨上漆。
我家的這隻樟木箱就是當年母親嫁給父親時,與嫁妝一起運送過來的。母親告訴我,當年出嫁時,樟木箱裡放的都是嶄新的物件,新衣新鞋新手帕,小布包裡裹著金手鐲金項鍊,還有那時候母親對未來生活的憧憬與惶然。那個年代的樟木箱裡最適合放一些貴重的衣物,比如羊毛、羊絨、絲綢、羽絨等放入樟木箱中保存,來年就不會出現蟲蛀。
通訊員:黃柳
原標題:《從前嘉定人怎麼那麼時髦?祖父上班天天背的是Gucci包》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