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在懺悔,還是在後悔?!
(一)懺悔含義
佛教講「懺悔」,「懺」字是從古印度音譯來的,全稱是「懺摩」;「悔」字中國有,是悔改的意思。「懺悔」是梵漢並舉。
「懺」,是懺除既往,懺除以前所做的罪業、惡業;「悔」,是悔改將來,知道自己錯了,將來不再這樣做了。
「懺悔」有兩層意思:一是懺除以前所做的,二是將來不再造。
現在很多人理解的「懺悔」,其實不是懺悔,是把「懺悔」和「後悔」混淆了。
懺悔和後悔一樣嗎?
後悔是一種情緒,是凡夫的情識起作用。
懺悔是理智起作用,明白了道理,發自內心地後悔,立志不再造。懺悔會得到清淨,得到安樂。
如果做了一件錯事,不管不顧,也不覺得不妥,就會像毒瘤一樣長,一天天長大,有一天心裡就會不舒服。懺悔就像外科手術,懺悔的過程就把毒瘤切除了。古人用洗衣服來比喻,衣服髒了,懺悔就相當於拿水洗衣服。所以,懺悔得到清淨,洗了就乾淨了。
(二)懺悔分類
懺悔有兩種:一是事懺,二是理懺。
(一)事懺
我們一般理解的都是事懺。事懺分三品:下品、中品、上品。
第一,下品懺悔。我們一般都能做到,會痛哭流涕,全身發熱,出汗。如果連這都做不到,就沒有真心懺悔。
第二,中品懺悔。在下品懺悔的基礎上,眼睛要懺出血來。
第三,上品懺悔。不光遍體流汗,眼睛出血,渾身毛孔都出血。
有什麼樣的外相,就代表內心懺悔真實深入到什麼程度;內心懺悔真實深入到一定程度,在外相上必然有相應的顯示,這是自然而然的。
《父母恩重難報經》有一個情節。
佛在路邊看到一堆骨頭,說「黑骨是母親的,白骨是父親的」,弟子問為什麼,佛說「小孩從出生到斷奶,喝的奶水都是母親的血變成的」。
血從哪裡來?血是骨髓造的。所以,孩子喝了母親那麼多奶水,母親的骨質就變松變黑了。
聽到佛的話,大阿羅漢弟子們就開始懺悔,很多阿羅漢直接倒在地上哭,有的渾身出血。
這就是事懺。
善導大師《觀念法門》裡講,到道場要先懺悔,有上品懺悔、中品懺悔、下品懺悔,其實是挺難的,要「真心徹道」,真心不徹,就算哭天搶地、捶胸頓足,也只是下品懺悔。
王鳳儀是東北的一個農民,他創立了一套特殊的治病方法。
比如和公公婆婆吵嘴,讓公公婆婆不舒服,傷心了,若干年後,在身體上就顯現出來,可能是頭疼;如果讓兄弟姐妹的心傷了,就是左臂或右臂;如果是晚輩,比如兒子、女兒、侄子、侄女,腿就開始疼。因為在他的理論體系裡,不同輩分的人與身體都有對應。
治療方法就是了解病的起因,然後真心懺悔。然後有的人就哭,有的出汗,有的拉肚子,還有嘔吐的,各種反應。
這是一個典型的懺悔除業障的現象,而且對應在人的身體上。
事懺有兩種:一是發露懺悔;二是面向師長一對一懺悔,如果沒有師長,對著佛像懺悔也可以,如果佛像也沒有,自己在屋裡面壁懺悔也可以。
從效果來說,發露懺悔的效果更好。
念佛人要常懷慚愧,仰謝佛恩。念佛即是真懺悔,念佛就在懺悔了。懺悔的目的是什麼?消業障。怎麼才能消業障?念佛才能消業障。凡夫沒有真心,往往是懺了犯,犯了懺,凡夫只有後悔,沒有真正的懺悔。
(二)理懺
理懺,基本上算是悟後起修,到了這樣的境界,才能發起理悔。理懺和事懺不一樣,理懺可以如如不動,在事上沒有任何顯現,打坐就可以懺悔,就可以消業障。
這就是悟得《金剛經》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如果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是假的,何來曾經造的業呢?傷害的對象也是虛幻的,進入那樣的境界,就不構成業障了。當然,這對我們來說是不可能的。
有首偈子說: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這個境界很高,所謂「重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罪就像草上的霜露一樣,太陽一出,霜露就化了,但是我們凡夫達不到。
(三)恆須自省
我們雖然做不到真正的懺悔,但是對念佛人來說,必須要有自省,自省跟懺悔是相關的。
念佛人如果沒有基本的自省能力,就不會有機深信,機深信就是從自省來的。
看自己的內心,琢磨自己做的事,身口意是什麼樣的,然後發現自己確實不行,傷害了很多眾生,應該做的做不到,不應該做的都做了,這樣就會認定「原來我真的是罪惡生死凡夫,我修行確實沒有力量,我確實要仰靠佛」。
有的人雖然強調機深信,但是往往很傲慢,一件事情明明做錯了,「我是做錯了,我是罪惡生死凡夫啊,我不做錯誰做錯?」他說這些話的時候,一點兒都沒有悔意,而是以此作為一個理由,感覺做錯了天經地義,理所當然,就應該做錯,做對了才不對。
儒家講「吾日三省吾身」,這是在比較粗的事上去反省。佛教裡叫觀照,或者返觀內照,這就比較深了。比如這件事做錯了,要觀照更細的念頭,這個念頭從一開始就不應該起,這個細是沒有止境的,要多細就有多細。
西方有一位哲學家叫大衛·休謨,他講過一句話:「你想了解這個世界嗎?請看你自己的心。」
想了解其他人的時候,不是去看其他人,而是反過來看自己的心,因為你內心的一切起心動念在對方身上都有,通過了解自己,就能了解其他人。
不過,念佛人有兩個「我」,一個是念佛的我,一個是煩惱的我。
煩惱的「我」就是妄心所用的境界,念佛的「我」是如如不動的,念佛的「我」只有這句南無阿彌陀佛。
這句名號什麼都汙染不了,起了惡念也好,善念也好,煩惱也好,歡喜也好,快樂也好,絲毫不會影響。
(四)真實懺悔
常懺悔的人,內心柔軟。
心意剛強的人永遠都認為自己正確,永遠都高過人,永遠都得聽我的。一個人一旦知道錯在我,心立馬就軟了;因為他的心柔軟,他才能懺悔。如果心不柔軟,寧折不彎。
常懺悔的人,人事和諧。
這跟柔軟有關係,他的心柔軟,就容易跟人和諧相處。就像小時候玩的碰碰車,碰碰車碰到一塊兒,撞一下挺舒服的,但是如果外面沒有那層膠皮,它不柔軟,撞一下會致命,會死人的。
常懺悔的人,一向念佛。
我們時時刻刻都在造業,時時刻刻都要內省懺悔。最真實的懺悔就是念佛,「念念稱名常懺悔」,懺悔曠劫以來的生死重罪,想將來永不再犯,唯有念佛出離輪迴,才能徹底不再造業。
否則,這一秒懺悔,下一秒繼續造業;今天懺悔,明天還在犯同樣的錯誤;這一生懺悔,來生一樣在造業。只要還有輪迴,我們都不能保證永不再犯。
所以,唯有念佛成佛,才能徹底清淨,這才是最真實究竟的懺悔,否則每一生的輪迴,都是後悔,沒有懺悔。
作者:宗道法師
from 阿彌陀佛與我同行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