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朱一龍算是踏在了風口浪尖上。
原來是不久前有心人爆料朱一龍早已隱婚生子,雖朱一龍團隊及時作出回應。但仍是有粉絲表達了自己的失望,並進一步用行動表達了自己的不滿,放出大量未修醜圖並附文案「皮一龍,你欠我的拿什麼來還?」
圖經發出便迅速發酵,短短幾個小時內,一條名為「朱一龍站姐脫粉」的詞條迅速衝上熱搜。朱一龍脫粉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看原粉絲微博評論之下,有護主解釋的,有攻擊者脫粉回踩的,更不乏路人吃瓜的。
好一副飯圈眾生相,賊熱鬧。
關於朱一龍跟粉絲之間的恩恩怨怨,老夫我不是很想聊很多,倒是這日益發展為貶義詞的追星文化,讓人想說上兩句。
粉絲之間再怎麼熱鬧抓人眼球,究其本質不過是粉絲與偶像之間鬧掰了。
稍微刷過社交網網站的人對於「脫粉」兩個字一定不會感到陌生,隨便打開視頻網站,打下「脫粉」倆字兒點擊搜索,你會看到名為「我為什麼脫粉蔡徐坤」的視頻點擊率44萬,「EXO8年團飯脫粉」點擊28萬,而身居頂流的肖戰相關「曾經的肖戰狂熱粉清醒之後的自述」點擊更是達到了驚人的138萬。
很多人不理解這種不管喜歡不喜歡都要大聲宣告的追星文化。她們喜歡時候就狂熱,不喜歡能瞬間產生厭惡。總結行為,她們的表現完全算的上是追星時候不理智,失望時候又不大度,且不說值不值得,就說你做了那麼多,你的偶像他知道嗎?
凡聊追星文化,一定離不開心理說
從心理上來說,粉絲為什麼追星?為什麼會對一個毫不相干的人產生偶像崇拜?
生而為人,總有人更需要足個人心理認同的需求,網際網路上青少年多為主體,而談到追星時候總少不了家長出來冒泡,咬著牙說自己家孩子追誰誰誰,根本都管不住了。
其實兩種網際網路現象都說明了一個問題:偶像崇拜的初發年齡段多為12-16歲青春期,青春期的人多正在嘗試遠離父母,但從心理上並未完全建立自我機制的存在,以至於他們迫切需要一個參照人物來當學習對象從而更好的塑造自己。
所以當提到偶像時,他們會不斷的崇拜,模仿甚至於美化對方來逐漸的從遠離父母的迷茫中走出來,慢慢建立對於自我的認知感。
因為如此她們絕不允許自己選擇的「一」有丁點兒問題,但人無完人明星也是人,所以大部分粉絲追星過程中都會帶自我濾鏡,將「一」調節完美至神化。
也許期待越高失望反彈的力度就越大,當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出現的時候,曾經加在明星身上的濾鏡勢必得到反噬。脫粉回踩只不過是其中一條而已。
此外,心理學家們曾經提出過一個「類社會交往」的概念,意為媒體受眾與名人虛構人物等進行交,仿佛二者之間能夠產生雙向的情感關係,從而滿足自己的心理對於社會交往的需求。
隨著網際網路不斷發展,這種類社會交往現象便在網線兩頭不斷上演,讓人足不出戶也能完成自己的社交體驗。
置於追星,便是我沒有出門,但是我關注你,便等同於我完成了我心理上的社交部分。
而因為追星是多對一的關係,整個關注過程中不免會與這個「多」產生實際上的交流,進一步完成了自己線上社交的部分。
愛屋及烏,大家都喜歡一個人,那麼圍繞著一個人的交流更容易促進情感的流動,這種交流又是悅己的過程。
以上兩大原因便是追星心理的本質所在,了解原因並從中提取出追星這種現象之所以能夠產生的關鍵詞,便更容易找出如今追星文化越發變為貶義詞的原因
記得老夫小時候流行的明星還是四大天王,張信哲,之後再有周杰倫劃時代的雙節棍,那時候也有人追星,同樣是家長提起追星便要皺眉頭說這屆青少年不行,只不過當時對於明星更多的還是崇拜與模仿,不像如今演變為惡臭的飯圈文化
既然提到這個名詞,勢必要科普一波所謂的飯圈文化。
先說飯圈,因追星是多對一的關係,世界上本沒有飯圈,但粉絲多走在一起,便產生了這個圈子。飯圈本身的詞性就是中性的,但因為飯圈的主體為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既然是人為成的圈子自然也逃不開這一定律。
首先是圈外部分,總得來看追星多對一的過程中,「多」為整體,「一」為個體。將視野拉高到由「一」組成的娛樂圈,這個一既是圈裡一份子,也是非他不可得一份子。假如將粉絲偶像整體定義為AB的話,那麼A組中的「一」勢必要與B組中的「一」產生競爭關係。
競爭雖各憑本事但又沒什麼統一的標準,AB各圈的嘴巴可不是白長的,為了維護自己圈子「一」的利益,競爭良性的一方是不斷美化自家,惡性一方便是醜化對方。
這便是我們能看到每當娛樂圈裡邊有什麼事情,熱評中的「星言星語」都在惡化對方,攻訐他人的言論,往小了說這叫做偏激,往大了說,黨同伐異。
拿A組內的一方來說呢,伴隨著粉絲群體不斷壯大的「多」,由於偶像崇拜產生時,崇拜主體年紀尚小必然導致整個群體的低齡化,假如這股子力量又沒能得到及時引導規制很容易產生內部分歧。
即便大家喜歡的是同一個人,因喜歡的方式不一樣,喜歡的程度不一樣,將這份喜歡外化時,同樣能夠引起他人的不理解不滿甚至是強行要求你歸正。
比如當下飯圈內媽粉女友粉姐姐粉互為陣營,互不理解,便是一組圈內的飯圈文化矛盾
而總得來說,只允許自己的喜歡,但反對甚至攻擊自己的不喜歡,心生怨懟到恨不得使之不存在的心理,才是整個飯圈惡臭文化的來源。
這一點幾乎是人類的弊病,只不過同因為飯圈相對來說年齡更小,力量更集中,攻擊性更強才看起來更為熱鬧。
既如此,飯圈文化這現象,自然是不可放任不管的,那麼如何引導正確的追星,勢必成為一個挺重要的社會性課題。
嚴密的制度要有,但這並不能完全的擋住心理自主追求的自由,再則堵不如疏,心理上的追求,更應該從心理上下手。
繞來繞去離不開法制跟親子關係。法制上嘛,國家已經已經多次搞淨網活動,也多次明文倡導理智追星,克制自己,杜絕網曝,別說多少家長,就連看夠了這所謂飯圈文化互相攻擊的老夫對這種提倡也是鼓掌叫好。
再則追星的心理是肯定要理明白,追星到底是在追什麼?
乾脆用清華大才子撒貝寧關於追星現象理出來的邏輯做結尾,每一個追星的人更應該明白自己追的到底是什麼,你只有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做這件事情的意義何在,才能夠知道要怎麼做:
「追星其實你是在追自己,你其實在為自己設計一個你理想中的生活的人設,狀態,你的目標,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其實最終追來追去,你追的是你自己的影子,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生活在現實的世界,現實並不是那麼完美,你不可能做到如願以償,不可能做到有求必應,但你至少可以把自己的生活構建在一個虛幻的世界裡,你看他,看那個目標,看那個樣子,他就是我想要的樣子,但其中最終投射到自己身上,你是希望自己未來能夠像他一樣優秀,像他一樣成功,我希望她們能夠成為一個鼓勵你們的目標,最終這個世界上,最值得你去愛的人,除了父母,是你自己讓你成為更好的人」——撒貝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