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 安東尼·福奎阿
編劇: 大衛·弗蘭佐尼
主演: 克裡夫·歐文 / 凱拉·奈特莉 / 麥斯·米科爾森 / 喬爾·埃哲頓 / 休·丹西
類型: 動作 / 歷史 / 戰爭 / 冒險
官方網站: http://kingarthur.movies.go.com/main.html
製片國家/地區: 愛爾蘭 / 美國 / 英國
語言: 英語 / 拉丁語 / 愛爾蘭蓋爾語 / 威爾斯語 / 蘇格蘭蓋爾語
上映日期: 2004-07-07(美國)
片長: 126 分鐘 / 142 分鐘(導演剪輯版)
又名: 王者無敵 / 阿瑟王
亞瑟(克裡夫·歐文 Clive Owen 飾)與家人在戰亂中失散,被人收養擔任雜役工,但魔法師卻預言他會成為神聖的英國君主,而亞瑟更是拔出了「石中劍」印證了自己的將來。當他看到國家的混亂現狀,發誓要讓整個大不列顛群島脫離羅馬人的殘暴統治。於是他下定決心要建立一個全新的,充滿和平寧靜氣氛的家園。亞瑟的驍勇善戰和超凡的氣魄令一些非常優秀的騎士為之折服,紛紛加入他的隊伍,組織成著名的「圓桌騎士」。這些英勇的戰士在亞瑟的帶領下一路勢如破竹,取得了令人驕傲的戰績。
在戰爭中,亞瑟遇到了被他們蔑視地稱為「藍軍」的一組由貧民和流浪漢組成的遊擊隊,在他們中間,有一位出身高貴的領導者,格溫娜維爾(姬拉·奈特麗 飾)。當時他們雙方都受到兇殘的薩克森人的侵略,為了戰鬥的最後勝利,兩個從前的夙敵不得不暫時地攜手,建立戰鬥聯盟。而在這些戰鬥之中,格溫娜維爾逐漸發現亞瑟並非自己想像的那樣兇殘暴虐,而是充滿理想和體恤人民的仁慈,而亞瑟也發現這隻一直被他們蔑視的由難民、農民和流浪漢組成的「藍軍」中存在著巨大的生命力和旺盛的鬥志,這些戰士才應該是英國真正的主人。戰爭仍在繼續,但每個觀眾其實都應該已經知道這故事的結果,亞瑟最後成功地建立了大不列顛王國,創造了英國的歷史,而格溫娜維爾最終也成為了王后。
影片的時代背景和意義 · · · · · ·
亞瑟王傳說,是西元十二世紀,由遍歷歐洲的吟遊詩人開始傳頌的。公認的集大成作品為15世紀左右的《亞瑟王之死》。
曾經統治英國的凱爾特民族在西元一世紀的時候被羅馬帝國所統治,歷經六世紀以後,日耳曼民族相繼入侵,其勢力漸趨衰微,終於被迫讓出英國王位。傳說中,亞瑟就是在日耳曼民族入侵的這段時期裡面,以凱爾特人的英雄身份登場。他率領各部落在名為巴頓山之役的交戰中一舉擊潰屬於日耳曼民族一支的薩克森人,被視為中世紀英國著名的傳奇人物。 但是,亞瑟的形象卻隨著傳說故事的演進而不斷地變化,最後演變成為統治不列顛之王,成為將蘭斯洛特、崔斯坦等傳說中的騎士收於麾下的「圓桌騎士團」的首領,擁有至高榮譽的英雄。
王者之劍(Excalibur)與石中劍(The Sword in the Stone)是亞瑟王至尊的王權象徵,佩帶著這把具有精靈魔力的王者之劍,令眾騎士俯首稱臣,不僅確立他自己的王位,也在眾多的戰役之中凱旋。
石中劍(The Sword in the Stone),亞瑟拔出的選王之劍。一說其為Excalibur的原型Caliburn。《不列顛諸王史》關於Caliburn的記載有亞瑟王用此劍一戰殺掉攻擊他的470名薩克遜士兵。
王者之劍是在亞瑟王傳說中所登場的魔法聖劍,可以稱得上是後世騎士文學中,英雄多半配持著名寶劍傳統的濫觴。
《亞瑟王》在人物塑造上,很大程度上採用了一些愛爾蘭和威爾斯的相關傳說,而且影片還引用了圓桌騎士為薩爾瑪提亞人的說法,可謂是別出心裁。這版亞瑟王難得的有了一個還算確切的年代,也就是撒克遜人入侵,以及羅馬帝國放棄大不列顛的背景。
電影中的亞瑟王,一開始的身份是一個羅馬大不列顛混血的指揮官。這一點是參照了如今被史學家認為可能是亞瑟王原型的安布羅西烏斯·奧雷連利烏斯,一個信仰基督教,並且是羅馬和凱爾特人混血的指揮官。他的雙親都死於撒克遜人刀下,因此畢生都在與撒克遜人作戰。不過對於這個人物,也有很多觀點認為是傳說中亞瑟王的父親尤瑟的原型。而從電影中亞瑟王的姓名來看,某種程度上,影片是想把亞瑟接近於另一個潛在原型盧修斯·阿託裡烏斯·卡斯圖斯。這位歷史人物都有著羅馬和凱爾特人的混血,並且也曾經為羅馬而戰。但是他大多數時間都並沒有呆在大不列顛,而是隨著羅馬軍團四處徵戰。
在歷史考究方面,這部電影比大多數亞瑟王題材都要好,但如果說到歷史復原水平其實還不算很高,故事情節方面也是不乏槽點。但恢弘的配樂、瑰麗的風景、以及主角克裡夫-歐文無與倫比的氣質無疑讓這部影片成為一部史詩級電影,更令我折服的則是影片所展現的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