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語言/輕文化的惡果
讀完這篇文章,你會知道:
1. 你的英文名字是否奇葩?
2. 中國和英美國家在起名文化上的根本不同?
3. 英美母語者的起名原則是什麼?
4. 英美母語者如何避免重名問題?
5. 有哪些必知的英美姓名文化?
不久之前,Quora上一個「中國人會起哪些詭異的英文名字?」的問題,引來了無數中外網友的回覆,這個尷尬的事實被第一次推到了風口浪尖。
而後,這個問題在「知乎」上也引發了激烈的討論,各種不可思議的中式英文名字被逐一列舉出來,更是被吐槽得體無完膚。我們島上的《英語怎麼說》第2期節目也曾就這個話題進行過討論【點擊這裡】,但限於節目時長,很多細節並沒有敘述完整。
先從那些尷尬得讓人直撓牆的奇葩名字說起吧:
Tree/Tea/Star/Superman/Shadow/Happy/Lucky
(不一一不解釋了,有實際意思的名詞動詞形容詞基本都不行!)
觸目驚心吧?
但是,如果你覺得避過上面所列的那些名字就能跳過所有的坑,那依然是太傻太天真。大家順著島君手指的方向,再看幾個坑:
① 如果你覺得可以參考身邊的外國人、或外國名人取的名字,自己也有樣學樣取一個,這總可以了吧?請重新返回上面的吐槽清單再仔細讀一遍。
② 有一些名字本身沒有歧義,但跟特殊的宗教背景有關(西方國家教派眾多也是中國人難以理解的),華人叫起來非常突兀,甚至會冒犯到宗教人士。
③ 非英語民族名字。由於有共同的文化傳承,不同語種的歐洲國家確實會共用一些名字,但法、德、意語等歐洲語言中都存在各自獨有的名字;況且,英語國家的民族眾多,有些名字為斯拉夫民族、非洲、南美等民族所獨用;這些名字跟華人的文化相距太遠,不建議使用。
④ 很多人主張「起英文名字最好的原則是跟自己的名字發音相似」,這本身也沒有問題。但是,這個原則的意思是跟著名字、而不是跟著姓氏選取。舉幾個慄子:「Shawn Xiao」、「Lily Li」、「Joe Zhou」、「Wayne Wei」,大家念出聲來自己感受一下這押前韻的怪異感吧。@胡歌先生(就事論事,粉絲請輕拍),每次念到「Hugh Hu」這個名字的時候,我都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在吹口哨。
⑤ 名字也是會過時的。有不少英語名字跟時代潮流關係密切,這跟我們一樣,中國人也不喜歡取明顯過時的名字(80後的島主表示:從沒見過同輩人給孩子起名叫「桂/富/蘭/香/建國/援朝」這些名字的)。有些英文名字,我們自忖沒有問題,諮詢了英語八級、雅思9分、託福120分的朋友,他們也說OK;但在英美國家,那些卻可能是他們爺爺奶奶那代人才會叫的名字。
是不是要瘋了?
真正讓人抓狂的,不是沒了解過,而且了解之後也無應對良策。
哪些名字會讓人聯想到風塵女子、哪些名字過時老土、哪些名字宗教氣息強烈,這些都是英語社會裡的人約定俗成的。文化是主觀的,缺乏規律,因此這些是我們難以理解、甚至努力學習也不能夠完全掌握的東西。
何況,「外國」也不是一個國家,不同國家、甚至同一國家的不同地區也有會不同的文化和見解。而「外國人」也不是一個人,他們也不會對所有名字的主觀感受都完全一致。
所以殘酷的事實是:你淡定地報上自認為洋氣的名字後,老英老美們直愣愣打量你半天,當面彬彬有禮地稱呼你「別致」的名字,轉過身去笑得滿地打滾……這樣的英文名字遠比你已經知道的、以及可以想像的還要多……很多……
「可是他們為什麼從來不說呢?」當面直率地告訴你真相、惹得彼此尷尬也未必符合人家的民族個性,也未必符合 「尊重個人選擇」這個英美人的主流文化價值觀。
但他們依然把你看成笑話。
所以,如果你在意別人對你的名字的感受,安全辦法倒是有一種:從「Popular baby name list」上選定一個名字,多問幾個來自不同國家的英語母語者(母語者!!!)的意見(「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name XX?」),多方打聽之後,基於他們各自的說法,自行做判斷。如果他們意見不完全一致但沒有人強烈反對,就意味著這個名字可用。
如果沒有資源,建議使用安全名字(就是有人所謂的「爛大街」的名字),或者選擇跟你年齡相仿性別一致的英美政界人物或其子女,或者皇室人物的名字。但是要小心娛樂界人士的名字,因為不熟悉英美文化的我們很難分清他們的真名和藝名—藝名常常是戲謔的,個性十足,含義不同,模仿需謹慎。
行文至此,我可能不小心完全打消了你對英文名字的興趣。也許你在想:好吧,我放棄,我乾脆用自己的中文名字不就可以了嗎?
阿彌陀佛(唐僧臉)當然可以了,施主。
見慣各路奇葩英文名字的老外們會敬佩你特立獨行的做法,說不定還表揚你弘揚本族文化。
嗯,那就用中文名吧,不過有一件事情你需要有點心理準備—你的中文名字他們有可能讀不出來。這是因為:
中文的聲調是個可怕的東西。
部分字母在漢語拼音中的拼讀規則,跟在英文中的發音大相逕庭(比如,在英語發音中,Q=K, X=Z,這會引起多麼可怕的後果啊)。
有的中文發音在英文中是不存在的,比如 「ü」,它會被等同於英語的字母「u」(「夏雨」會被讀成「蝦油」)。
有些中文發音在英語人士聽起來非常尷尬,比如詩婷(Shiting[引用自知乎用戶Li Xi])、東(發音近似於 「dung」—「便便」的意思)。
「好吧,我徹底放棄行不行?」
施主留步,且聽老僧把話說完嘛。
你是不是也曾想到過一個深刻的問題:中國人幹嘛一哄而上都取個洋人的名字?這不崇洋媚外嗎?況且,很多洋大人也質疑了:東歐人、印度人、日本人都不會起English names,偏偏就中國人愛起English names!如此不重視自己的本族名,必定是不重視民族文化的鐵證。
這個觀點並非無理,但稍顯片面和極端。
起外族名是不尊重本族文化?那島君再舉幾個例子:美國漢學家John Fairbank挺陌生的吧?但他的中文名字「費正清」多麼地如雷貫耳!澳洲前首相Kevin Rudd一直以「陸克文」的名字為中國人所知;加拿大人Mark Rowswell大家聞所未聞,但說起「大山」就無人不曉了;英國漢學家John Minford也給自己取了中國味道濃厚的「閔福德」……他們背叛了西方來投誠中華文化了嗎?
其實,在中華文化裡,人們自古就有起多個名字的傳統。來數數看:出生的時候,父母親會給我們取一個乳名和一個大名;男子長大之後會給自己取一個「字」—而這個我們自己起的「字」,是實際上大多數人稱呼我們的方式;很多人還會擁有「號/別號」,「外號/諢名」,甚至「筆名」、「花名/藝名」、「法號」、「道號」等,不一而足。
跟在不同場合要換不同的衣服妝容的習慣類似,中國人喜歡在不同場合被稱呼不同的名字。前面說了,這文化和習慣的事情,沒有什麼道理可講。在眾多名字中加上一個外文名字,也並非不可理解。
還有,中國人在較為正式的場合(如職場),直呼其名的做法只適用於年齡相似、職位資歷相仿的人中間,對於其他人的稱呼是要加上職位的。在很多講求平等的現代機構,這個習慣被認定為官僚的做法。而放棄中文名字,直呼彼此的英文名字,大家反而覺得更為平等、自然。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很多公司、機構,中國人互稱英語名字,這算得上是一種積極的文化移植。看似是一群中國人「崇洋媚外」地稱呼彼此Jack、Mary,也是職場上主動追求平等的一種嘗試。
所以,你不覺得「取洋名=崇洋媚外」有點偏激嗎?
回到第一段的問題上去:取英文名字就取吧,可中國人就偏偏中意這些奇葩的英文名字,為什麼?究其根源,就在於我們不了解中國人和英美人起名文化的截然不同:
① 中國人是不滿意於跟別人重名的,更有要為尊者長者「諱」的傳統;而英美人是不求名字新意、但求傳承的;
② 中國人是追求名字需有字面含義的,因此總禁不住要創造些名字出來;而英語中,名字大都僅作名字使用,並無廣為人知的實際意義。
在歐美國家,人們通常是從家族人名裡選取一個;在「求新穎」這個事情上,最多也就是在網上從「The most popular baby names」清單裡選一個家裡人沒叫過的名字。獨創單詞作為英文名字是極為非主流的做法。
「不跟別人重名」是中國人起名的痛點,不信你跟一個中國人說「你的英文名都爛大街了」,他(她)肯定會抓狂,我們寧肯取一些含義奇特但少有人用的名字。中國人覺得「新意」是取名要首要考慮的因素,因此長輩會常常查著字典找幾個涵義深刻且獨特的字眼放在一起作為孩子的名字。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對「Sunny/Rainbow/Angel/Candy」之類的單詞一見傾心。就這樣,我們以中華文化的思路對那些讓西方人無比尷尬躲之不及的名字青眼有加。
實在忍不住要再舉對例子:
英語好、懂文化的那個馬先生無非是一個爛大街的名字「Jack」而已;另外一個馬先生卻匠心獨具地起了個萌死人不償命的「Pony」。就是不知道馬先生是根據哪個Pony定的名字?
英美人在起名上的保守是我們難以想像的,他們對滿大街的John/Michael/Emily/Michelle 安之若素。島君查到了現任美國國會和英國內閣大臣的部分名單給大家看看:
上面是英國和美國教育水平最高的一幫人的大名。什麼感受?
是的,西方人不僅子承父「姓」,更會子承父(或祖父、叔父等)「名」 ,因此一家人重名現象比比皆是,比如英國歷史上的各種亨利、喬治、瑪麗。但是,他們也有一些做法避免重名問題。
比如,英王會子隨父名、侄隨叔名,但是他們還是會加上「幾世」以表示不同,比如亨利七世(Henry VII)、亨利八世(Henry VIII)。或者,父親叫John Smith Sr.,兒子可以叫John Smith Jr.。這個「Sr.」就是「Senior」,而「Jr.」就是「Junior」;在中文中我們會翻譯為「老約翰·史密斯」和「小約翰·史密斯」。
再比如我們在節目裡提到的例子,美國前總統布希父子的名字都是George Bush。這父子倆的名字代表了另外一種做法:中間名(middle name)文化(也可以從家族人名中選出)。老布希的全名為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才四個單詞而已,真的不算長);小布希的全名為George Walker Bush。這樣,在法律意義上,他們的名字區分得非常清楚。還有一些人的中間名只有一個字母,但不是任何單詞的縮寫(initial) —比如 John K. Smith,這種情況也是有的。
也就是說,英美人名字的組成是:given name+middle name(一個或多個)+surname。在最正式的文件(如身份證件)和場合裡,這些名字是由同時出現的幾個名字加在一起的,不光讀起來很貴族,而且全名重名的機率是不是也小了很多呢?
此外,英語名字還有另外一個文化—nickname,中文翻譯為「暱稱」。有些名字和暱稱的聯繫是顯而易見的,比如John/Johnny, 但有的是變化極大的,如William/Bill。在正式文件裡,given name一般(但不絕對)都是該名字的正式拼法,比如大家熟知的美國前總統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的全名是「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
除了很多名字和暱稱的拼寫差別很大外,同一個given name也是可以有多種nickname的,請參考下面的暱稱對照表:
關於英美名字的文化還有一點:英語中只有為數不多的一些男女共用的名字(Unisex names, 比如Alex/Chris/Jesse/Jamie) 。除此之外,英文名字(given name)是嚴格區分性別的,屬於男性的名字女性不會叫,反之亦然。
最後一點,與中國人不同,英美女性結婚後會把自己的姓氏改成夫家的姓氏,很少會保留自己的娘家姓(maiden name)。
快說完了..
島君今天一口氣碼了近5000字長文是因為感嘆:對於多年死磕英語的中國人來說,慢說用英語深度溝通了,一開口介紹各自名字的時候就露了大怯。
這也是麥格蘭島存在的初衷:旗幟鮮明地反對任何割裂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的行徑。
看看下面的幾個名字,你現在能不能指出這些名字背後的一些文化了呢?
① 比爾·蓋茨:William Henry Gates III
② 希拉蕊:Hillary Diane Rodham Clinton
③ 小羅伯特·唐尼:Robert John Downey Jr.
如果想再聽一遍電臺節目《起英文名字這件麻煩的小事》,請點擊這裡【連結】。
島主萌叔大人
萌叔(Sean)是電臺節目《英語怎麼說》的主創&男主播;作為島主,找到了一片文藝與逗逼之間的荒地,正在開墾中,命名為:「麥格蘭島」。小麥的麥,格陵蘭島的格蘭島,麥格蘭島,歡迎上島。
請點擊「閱讀原文」 ,前往知乎,給萌叔大人點個❤️,謝謝!
參考文章連結:
Quora上一個「中國人會起哪些詭異的英文名字?」的問題
https://www.quora.com/What-are-some-of-the-best-English-names-Chinese-people-give-themselves-but-are-not-generally-found-outside-China
知乎上一個「中國人會起哪些詭異的英文名字?」的問題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587443
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前往知乎,給萌叔大人點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