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忍低調的王文銀是徽商的典型代表。
從當初懷揣幾百元的深圳淘金客,到如今身價千億,王文銀被稱為「世界銅王」。在20多年時間裡,全球經濟形勢風雲激蕩,王文銀始終懷揣實業報國的夙願,其在危中尋機,將正威集團從昔日一家默默無聞的小電源線廠,打造成為世界500強企業。
如今,王文銀正帶領正威集團朝「一體兩翼」的方向邁進。面對愈加複雜的外部環境,正威集團將如何布局?在危機中尋找機遇?圍繞這些問題,全國政協委員、正威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王文銀接受了《中國經營報》記者專訪。
常謀常斷
《中國經營報》:在正威集團的發展歷程中,善於在經濟危機中實現突破,這次疫情正威是否也有一些布局?
王文銀:疫情期間,我在中國跑了20多個省。疫情期這3個月的時間,正威的投資相當於我們過去三年的總和,別人不投資、都守在家裡的時候,我們則進行大規模投資併購。因為忙這三個月,比忙三年、十三年管用。
從寧德、廈門、南通、東陽、瀋陽,還有賀州、貴港、北海,幾乎是平均一天一個城市。這三個月的時間,我們可能走了90個城市,做了大量部署。
《中國經營報》:您常說「當危機和機遇來臨的時候,能看到危機和機遇的人有70%,能看到危機和機遇變化趨勢的有10%,而能把握危機和機遇變化趨勢拐點的只有萬分之一,」正威是如何把握危機和機遇的?
王文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能把握危機和機遇變化趨勢拐點的只有萬分之一,如何把握拐點,需要的是行動。荀子講,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也。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能說能行才是真智慧,理論和實踐相隔一個太平洋,最終要把事情做起來,就要行動。
行動靠人,怎麼把人才結構準備好?正威很大一批人才都是80後、90後、95後的年輕人,這些年輕的員工來到公司以後不斷學習薰陶,他的基因裡逐步有了感知危機的基因。
我們有非常好的人才梯隊制度建設,有體制和機制來保證人才的代謝。我經常講什麼叫天才,對準別人看不見的目標去射擊,並且命中了,你就是天才。
全世界都知道惡劣的經濟環境會湧現機遇,但最後有幾個人射中了呢?辦企業最關鍵的不是你有多麼高深的學識,而是需要判斷危機和把握機遇的能力,因為企業家和學者、政治家是不一樣的。企業家是常謀常斷,經常謀劃,經常決斷,甚至是每天謀劃,每天決斷,需要根據市場和經濟形勢變化立刻做出反應。學者是知謀不斷,知道謀劃,但不決斷。政治家是久謀久斷,謀劃很久再做決斷,需要統籌大局長遠部署。
不要等著政府來救
《中國經營報》:疫情之下,您認為中國企業該如何應對?
王文銀:這次疫情,對整個中國民營企業、國有企業影響都挺大的。
這時候就需要學習蟑螂哲學,在最骯髒的環境裡都能生存;還有蜥蜴哲學,把蜥蜴尾巴斬斷了,它一樣可以很快長出尾巴來;蚯蚓哲學,一條蚯蚓你把它截成5節,它很快會長成5條蚯蚓,所以要學習這種當機立斷的思維。
企業家首先要從思想上改變,要對這次危機有一個刻骨銘心的理解,這個很重要。從行動上來講,要迅速做出抉擇,春江水暖鴨先知,提前謀劃提前布局,不要等著政府來救,那是不行的,一定要主動發力,積極應對。治療病人最好的人是誰?是自己而不是醫生,因為首先要樹立恢復身體健康的信心和勇氣。
另外,要把家裡的糧倉準備充足一點。家中有糧,心中不慌,手上有礦心中不慌,得有資源,要厚積而薄發。
《中國經營報》:企業制勝的關鍵之一在於創新和研發實力,正威在這方面的投入如何?
王文銀:我們現在籤約研發人才中,有全球院士、科學家和研發團隊,正威之所以能有今天正源於此。
因為有這些研發人員來支撐,正威有從0~1的科技化能力,1~100的工業化能力,現在我們在培養100~100萬的金融化能力。未來,正威是一個集科技化、工業化、金融化三化能力極強的一家公司。
正威做任何事情一定是先謀而後動,計劃就是一切,戰略決定未來,先布局後實施,不做摸著石頭過河的事情。我們對人類的歷史和文化有刻骨銘心的理解,以此尋找未來的規律。
眾志成城才能改變世界
《中國經營報》:正威目前在全國各地布局產業園項目,如何與當地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王文銀:我們奉行抱團發展、抱團取暖。正威到一個城市去投資,會將行業的供應鏈、客戶鏈、產業鏈、價值鏈、生態鏈帶過去,形成產業集群。
比如,我們到廣西做智能終端產業園,就把智能終端產業集群帶過去,把生產基地轉移到廣西,把研發中心留在深圳。正威現在去地方投資,還會帶領很多企業過去。正威一家過去是種下一棵大樹,帶領一批企業過去是打造一片森林。一木是木,兩木成林,三木成森,一片森林才能改變氣候。一人是人,兩人成從,三人成眾,眾志成城才能改變世界。
《中國經營報》:今年是您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年,從一名民營企業家到全國政協委員,您最大的感受是什麼?今年帶來哪些提案?
王文銀:我在地方當了十幾年的政協委員,但到了國家層面以後確實不一樣,國家的政協提案都是為國家大政方針提出建議。這次我在海關、稅務和會計法等優化方面提了一些建議,還有對國家如何在疫情後將損失奪回來的建議。 記者 陳佳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