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林徽因,不是詩詞裡的林徽因,也不是愛情裡的林徽因,而是痴迷於古建的林徽因。林徽因有一張站在山西一處古建橫梁的照片始終盤亙在腦海。
這個假期最想去一趟古北,雖然知道裡面的很多建築都是後建的,但據說那些建築材料是從山西買回來的。雕花的窗子,厚重的木門,翹起的屋簷,長了青苔的灰瓦……都帶了歷史的氣息,歲月的芬芳在斑駁的光陰裡重疊,那種韻味一直是我心裡揮之不去的夢。
各種原因吧,一直沒去。(不去總會有各種理由的,呵呵😊……)
——前言
選了一個涼爽的下午,和朋友約了帶著孩子們去了附近新開發的景點。雖然也叫什麼古鎮,但是所有建築都是新蓋的,只是形似,少了某種應有的氣質,不免有點兒淡淡的失望。
新修的所謂古鎮在一座小山下,山不大,遂爬了上去。登高遠眺:高樓,高速,蔥鬱的草木,奔馳的車輛,來往的行人……盡收眼底。想起那句詩: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風景確實不同,人的境界和眼界肯定也會大不相同。所以,人得往高處走才行,站的高必將看的遠。
下山的時候,在半山腰看到了一處寺院,叫靈源寺。灰舊的磚瓦帶了時光的印記,幾個脊獸鎮守著一座古剎。外面正在做修補,幹活的老師傅說這座寺院漢代就有,女皇武則天還下令翻修過,後經歷代多次修繕,名字也是多次更改……
抬頭仰望高高的大殿,有一種威嚴直逼而來。或許,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尊神靈吧。
在某一個抬頭的瞬間,也為這突然的遇見有了一絲雀躍。
小兒好奇,在老師傅的允許下,進入大殿看了一番。出來後,他告訴我,他進去拜了拜菩薩,還許了一個願,我沒問他有什麼心願。這孩子或許喜歡佛緣,從小見佛必拜。其實家中沒有人燒香,也從沒有人教他這樣做過。
山腳下的西南側順了地形建了三排仿古建築。青磚房依了地形彎彎曲曲而建,路邊一路有水流過。或許設計者在追求江南小橋流水人家的味道吧,但是離真正的江南還是差了太多。文化是歲月沉澱下來的,硬造是出不來的,反而有些東施效顰了。
所謂小鎮其實就是賣各種吃食的,所以孩子們最是興奮了,一路走著,管它什麼竹子了,荷花了,小小的瀑布了……皆不能入眼。滿眼只有琳琅滿目,應接不暇的美食。不大一會功夫,各個都吃的肚皮鼓鼓的。
小鎮南邊還有很大一片水,不知道是不是人工挖的,依河栽了一排垂柳,在落日的餘暉下,頗有一番韻味。所以詩人說,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嬌媚,風姿綽約,自是風情萬種,待你慢慢品味。
十來條遊船悠閒自得的在水中劃了。水邊的一處淺水區圍了護欄,一群孩子在水裡笑著,鬧著。愛水可能是許多孩子的天性。不過看著孩子們玩的如此不亦樂乎,心也不由得柔軟起來。
不知什麼時候,景區裡大大小小的燈都亮了起來。夜幕下的小鎮仿佛換上另一種服飾,在燈光下向你款步走來。車越來越多,人也越來越多,四處都歡騰起來。走到哪裡最歡騰的都要數孩子們了,笑著,跑著,吃著,鬧著……
但是吸引我的還是一對母子(我是這樣猜測他們的關係的)。其實,剛下山的時候,我就碰到了他們,那時,四十多歲的男人剛把一輛銀色的奇瑞停好,搬出輪椅,把一頭花白頭髮的老母親從車裡抱了出來,放到輪椅上,又細心的安置著。
車玻璃是透亮的,從外面看裡面的情形一覽無餘:副駕駛那裝了特別的扶手,且細心的纏了紗布。後排放了個人生活用品,應該是老母親的。
後來,我在河邊走著的時候,又碰到那個男人,他已經推了老母親在慢慢地走了。老母親看起來瘦弱無力,身子一直是蜷在輪椅裡的,男子一邊走,一邊跟母親說著什麼。
走下這河岸是有十幾級臺階的,這個看起來粗枝大葉的男子又是何等小心謹慎地一步一步抱了老母親和輪椅,走下來了呢?夕陽之下的這副畫面如碧波一樣一直蕩漾開去。
雖然,我在小鎮裡沒有尋到一種建築之美,但是卻看到最美的人心。是的,還有什麼比愛父母更美的嗎?想到這的時候,不覺小鎮多了一份柔情,這柔情是可以讓小鎮的燈盞更亮堂的。
回家的時候,小鎮已是一片燈火通明。或許,每一盞燈裡都藏了一個故事。希望每一個故事都是一盞明亮的燈,照亮暗夜,點燃希望,溫暖人生。我希望:這人間是美的,值得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