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2016年新春將臨,在萬眾喜氣洋洋準備過年之時,由本報和永業集團合辦的「街拍」欄目滿2歲了。2歲的「孩子」雖然還幼稚弱小,但得到了更多的關懷。這關懷來自讀者、來自攝影愛好者、來自最普通的平民百姓。
貼近生活,關注民生。「街拍」欄目從一開始就把自己沉在社會底層,它要捕捉的也正是這一層面的鮮活的影像。2年來,它見諸報端的,有老城廂的生活變遷,有街頭巷尾的市井百態;有始料未及的突發事件,有不文明的社會陋習……一樁樁一件件,通過生動的影像、精彩的文字呈現給讀者。
2015年,「街拍」欄目收到了2600幅參賽作品,經過評選,所有的獎項已經誕生。 「街拍」人人都可參與,它是一個紮根基層的欄目,也是一個接地氣的欄目。在新的一年裡,我們期待越來越多的人加入。
市井也能「大雅」
新民晚報2015年度「街拍」攝影活動圓滿落幕。「街拍」欄目的照片不僅受到讀者普遍好評,也得到新聞攝影界專家的高度肯定。這說明,尋常百姓家也是大雅之堂。這也證明了新民晚報辦報宗旨具有很強的社會哲理性。
「街拍」者裡有報社的專業記者,但更多的是尋常百姓——業餘攝影愛好者。他們的鏡頭對準了最基層,無論是街頭巷尾的市井百態,還是社會生活的日新月異,都與尋常百姓息息相關。越貼近生活就越有讀者,「街拍」已成為新民晚報的新亮點。
雖然作者多為業餘,雖然畫面多為市井,但「街拍」作品的專業性實在令人讚嘆不已。
從選題範圍看,既有宏觀反映申城巨變的影像,也有微觀表現老城廂裡的生活變遷;既有可遇不可求的突發事件現場,也有司空見慣卻往往被人忽視的新聞小品。市井百態就更豐富多彩了,有美景有真情,有風趣有怪異,當然也批評醜陋與不文明現象。所有這一切組成了當今上海的全貌,揭示了上海社會發展的本質與趨勢,其史料價值不可低估。
從選題的質量看,「街拍」的最大特點是抓拍,幾乎見不到導演與擺拍的痕跡,基本克服了長期困擾中國新聞攝影界的擺拍頑疾。因為抓拍,所以照片生動傳神,有的畫面雖然有些零亂,但反而更顯真實,更令人喜聞樂見。
街拍」另一個出彩點是文字說明。有句話說「一圖勝千言」。其實,真正能勝千言的圖片是很少的。多數情況下,好照片配好說明才能相得益彰。可以看得出來,「街拍」的文字說明都是下了功夫的,起到了畫龍點睛、錦上添花的作用。
當前傳統媒體正面臨新媒體的嚴峻挑戰,新民晚報作為中國晚報的「祖宗級」報紙,並沒有被挑戰所壓倒,而是將挑戰看成機遇,積極努力,銳意創新,不斷提升辦報水平,「街拍」欄目的創辦,就是新民晚報的創新成果。任何時候,只要不失去讀者,報紙就不會失去活力。正如現在網上流行的一句話,真正的媒體是不會死的,死的只是偽媒體。
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會長 徐祖根
新民晚報「2015年度十佳街拍」作品
火場中救出九旬老人
2015年1月29日上午,浦東川沙鎮東河浜路一民宅突然起火,濃煙瀰漫之際,川沙消防隊及時趕到,立刻冒著生命危險衝進火場,救出了一位九十高齡的獨居老人。
茅正元 攝 見報日期:2015年2月5日
尷尬的討債
楊浦區國權東路上,一輛豪華凱迪拉克轎車被拆去了四個輪子停靠在路邊,引發路人圍觀。從車窗上張貼的一張留了姓名的紙條得知,車主欠債不還,債主只能出此下策,逼車主還錢。
範筱明 攝 見報日期:2015年4月2日
閱讀分化十年間
2004年到2015年,相隔10年多。這就是今天我們所見兩幅照片拍攝的時間跨度。同在軌交車廂,同是一群上班族,同樣低頭閱讀,不同的是,他們手中的媒介變了。11年前,人手一份報紙;11年後,個個手機在握。
變化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的,當你驀然回首時,難免有些吃驚:閱讀已經分化。
種楠 攝 見報日期:2015年4月23日
黃魚車與洋模特
乍浦路橋上停著一輛黃魚車,車鬥裡站著一位身材修長的洋模特,拎著皮包擺出各種造型,一旁的攝影師正緊張地拍攝。原來是在拍廣告,別出心裁、令人發噱。
天華 攝 見報日期:2015年7月3日
媽媽,我是你的眼睛
少年在上海市教育科學院實驗小學讀二年級,常常協助媽媽外出買菜、做家務,儼然媽媽的眼睛。
朱水苗 攝 見報日期:2015年10月11日
拉著箱子看風景
這群來自東北的遊客,帶著拉杆箱趕到外灘觀光。其實,旅行社如果多動動腦筋,多為遊客著想,拉著箱子看風景的不便完全可以避免。
沈敏覺 攝 見報日期:2015年10月17日
街頭就是秀場
日前,上海國際時裝周2016春夏作品在新天地太平湖的水上秀場發布。舞臺上,婀娜多姿;舞臺下,滬上各路「潮人」紛紛湧來,她們打扮摩登、個性張揚,一點不輸臺上模特。
楊建正 攝 見報日期:2015年11月6日
「雙槍」
等紅燈的間隙,一輛計程車的兩個窗口,不約而同地伸出兩隻夾著香菸的手,一個是司機的,一個是乘客的,它們磕著菸灰。 菸癮難耐,恰逢同好,於是司機和乘客一起吞雲吐霧,完全不顧計程車內禁菸的法規。
周馨 攝 見報日期:2015年11月20日
讓助人者帶上「安全帽」
大媽騎車如往常一樣去買菜,不慎跌倒在地。一旁路人不少,看著大媽倒地不起,心裡鬥爭激烈:扶還是不扶?就在大家猶豫之時,只見一位頭帶安全帽的男子疾步上前,扶起了大媽。我們的社會不知怎麼了,助人變成了一件「高危」的事情,有時做好事反被誣,要改變現狀,看來得有措施,讓助人者帶上「安全帽」。
湯顯平 攝 見報日期:2015年11月27日
魔都小皮匠
2015年8月7日,炎炎夏日的午後,上海某一小區的修鞋攤。小皮匠低頭修鞋修傘,街坊鄰居即使不光顧生意,也帶著小狗、小朋友過來乘涼聊天,表情動作鮮活,充滿了市井小民的生命氣息。
曾泰元 攝
新民晚報「2015年度二十幅優秀街拍」作品
送藥
看了中醫就要抓藥,病家等著,醫院以最快的速度送藥上門,是一種優質服務。這不,這位送藥工,一輛助動車上掛了足有三四十袋中藥,將自己淹沒其中。然而,一輛助動車掛滿藥袋,變成龐然大物後,安全成了問題。這安全包括自身的和路人的。有一句話說的好:「安全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
種楠 攝 見報日期:2015年3月28日
飛線充電
新能源車,綠色環保節能,廣受好評。然而,新能源車主在充電樁的安裝上卻遇到困難,一些車主因住在老式小區,安裝充電樁與物業和鄰居產生矛盾,有的根本就無法安裝,新車面臨「斷糧」危機。圖中所見,一線空中飛過,樓上居民為愛車充電的情景,想必也是出於無奈。
唐漪薇 攝 見報日期:2015年4月16日
帶著「碧昂絲」遊上海
小長假裡,在上海工作學習的法國籍和英國籍的一對青年情侶,特地帶著美國歌手碧昂絲的真人像紙偶遊覽外灘、南京路等上海主要景點,並拍攝下與「她」一起遊覽的視頻和照片,製作後再發到她的社交網絡帳號上,讓遠在大洋彼岸的她感受穿越漫遊大上海的意外驚喜。
楊建正 攝 見報日期:2015年5月4日
雪花膏
「雪花膏」是與上海印象連在一起的。這是一種護膚品,在皮膚上一擦,留得香氣,而膏體無形中淡去,猶如雪花,故名雪花膏。曾幾何時,雪花膏銷聲匿跡;人們崇尚洋貨,國貨漸漸淪陷,以致遍尋不著。
悄沒聲地,雪花膏近年來重現江湖。國人發現,它優點不少:首先,價廉,20元、50元一盒,可用很久;其次,物美,細膩滋潤,香味獨特;再則,能引起本地人對老上海的懷舊心緒,可滿足遊客對老上海的獵奇。
金少華 攝 見報日期:2015年5月9日
當街演「雜技」
長梯搭上電線,一人扶著懸空竹梯,另一人在搖晃中登梯攀高……這一幕不是舞臺上的雜技,而是兩位電力工人在浦星公路、蘆恆路口的驚人「演出」。沒有安全帽,沒有升降機,工人對此冒險作業的回答是:「我們習慣了!」。
慄榮 攝 見報日期:2015年5月14日
洋打工
上著紅領帶、黑西裝,下穿蘇格蘭格子裙,金髮男子的這身打扮,不是出現在愛丁堡,而是中國上海的外灘,很是扎眼,不少遊客與他合影留念。男子活絡而精明,合影要收費,邊上女子手持「5元攝」紙片,幫著張羅生意。兩老外一站半天,居然生意興隆,應者眾多。
周驅虎 攝 見報日期:2015年6月14日
學習很重要
中國股市再次遭遇「過山車」行情。前一陣,正當無數股民每天掐指計算浮盈狂歡不已,輿論大唱「4000點只是牛市起點」之時,股指突然狂瀉,令人目瞪口呆。
上海有不少馬路、公園股市沙龍,那裡是大媽大伯的天地,圖中一幕攝於復興公園,大媽大伯常聚在一起討論「高拋低吸」「止損止盈」「30日60日K線」……還買書、買軟體學習、操練,有人賴此逃過劫難,這股好學的勁頭讓人欽佩,尤其值得新股民好好學習。
蘇春生 攝 見報日期:2015年7月10日
今日風狂
今晨,上海街頭,冷冷清清,伴隨耳邊的,是風聲、雨聲和樹葉聲。大風吹得樹木枝葉亂舞,有些枝條甚至被折斷在地。即便如此,仍有一些市民不得不「勇敢」 出門。那些騎自行車的人,雨披被風吹得飄到了臉上,遮擋了視線,不得不下車推行;而走路的行人,手中的雨傘幾乎被折彎,依舊渾身溼透。
颱風來襲,出行不易;行路難,切記安全為先。
陳夢澤 攝 見報日期:2015年7月11日
夏夜健身跑 嗨在龍華港
2015年7月20日,今夏又一個涼爽的夜晚,滬上不少愛跑者不約而同地跑在徐匯濱江龍華港橋上。他們身邊,有變幻莫測的靚麗燈光相伴,一邊健身跑一邊享受夏夜的清新空氣,好不自在!
徐正魁 攝 見報日期:2015年7月21日
申城突降暴雨
2015年7月22日,小暑節氣,傍晚時分一場短時暴雨突如其來。
賴鑫琳 攝 見報日期:2015年7月23日
晨練不輟
酷暑來臨,喜愛早鍛鍊的人們堅持著自己的愛好,外灘人民英雄紀念碑下晨練的剪影格外美麗。
周曉平 攝 見報日期:2015年7月28日
習以為常
軌交7號線的車廂裡,一對「穿越古今」的角色扮演玩家(Cosplayer),著裝大膽前衛,她們目不旁視,鎮定自若。令人好奇的是,一旁的乘客竟也毫不在意,不動聲色。角色扮演玩家已成為城市多元文化的一部分,人們早已見怪不怪。
汪海洋 攝 見報日期:2015年8月30日
申城「水晶天」
申城已經連續五天出現藍天白雲的好天氣,空氣品質優良,呈現出夏末「水晶天」。也被市民親切地稱為「上海藍」。圖為新人在外灘拍婚紗照
任國強 攝 見報日期:2015年9月11日
城市守護者
同濟路是寶山區南北交通主線,日均車流量為10萬輛次。為確保道路安全、暢通,寶山公安分局交警支隊四中隊民警張浩傑在滂沱大雨中指揮交通。
無論在怎樣的天氣條件、怎樣的惡劣環境下,總有這樣一批忠誠的衛士默默的守護著我們的城市。
錢慶 攝 見報日期:2015年9月11日
車頂玩耍好險
9月9日下午4時許,一個小男孩在人民大道停著的一輛計程車頂部玩耍,一旁的成年人不聞不問,實在危險。
張呈君 攝 見報日期:2015年9月24日
小廣告「上天」
2015年9月9日,途經濟陽路上浦路口,發現小廣告已經蔓延到空中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看來有關部門還得加大治理力度啊!
顧海生 攝 見報日期:2015年10月9日
12比2的美麗
外灘源的大草坪上,綠意盎然,秋景迷人。參加玫瑰婚典的一對新人,選擇此地為背景拍攝婚紗照。12位攝影師,全力聚焦。這是一個12比2的畫面,讓人聯想到的是:青春、活力、美好。
華家順 攝 見報日期:2015年10月25日
老有所「趣」
北風吹起,街頭有點冷,但這群「老小孩」心還是那麼熱,在梧桐落葉紛紛的南昌路上,那麼多人聚在一起,在軋啥鬧猛?
哦,居然在看國畫寫生《科學會堂的小白樓》,只見老先生起筆落筆十分專注,周邊圍了十七八位老人,不時地看看樓又看看畫,有的悄悄地指指點點,有的點頭稱是。原來這是一群老年大學的學生在這裡學國畫寫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老有所「趣」學國畫,街景也感人。
孫霞琴 攝 見報日期:2015年12月9日
聖誕老人快遞員
2015年12月23日大清早,古北路天山支路路口,快遞師傅喬裝打扮成聖誕老人,為買家送去節日的禮物。
陳亦凡 攝 見報日期:2015年12月23日
回家
2015年2月17日,一對來滬拼打近十年的夫婦今天回家了。
二人身帶四個大包,足足有百來多斤,還有一個大背包和一個錢包,錢包可沉甸甸的。據二人說,過去幾年帶回老家的東西,都是別人的棄物。近年,我們帶回家的東西,都是自己買的新品,還有不少高擋用品;過去一天工價只有五六十元,現在每天工價已上升到三四百元。
問及春節過後再會出來嗎?當然出來!仍然再來建設大上海。因為上海有太多吸引外來建設者的理由。二人如是說。
張國威 攝
張國威 攝
泰元 攝
曾泰元 攝
曾泰元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