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來自思維上的重重阻礙,總是感覺暈頭轉向智商捉急,感覺走投無路寸步難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出現這種狀況很正常,畢竟數學這門學科不是那麼好學的,尤其是思維尚不成熟的小學生群體;也畢竟都是凡夫俗子,鮮有庸中佼佼者毫不奇怪。那麼,在求知之路上該如何破除這一障礙,告別原地踏步,輕裝上陣繼續前行呢?回答是:智力「閃充」。
筆者所言的智力「閃充」,是指用最短的時間,最直接的方法,做最有效的思維訓練,拯救淪陷的智商。在小學生可承受的界限內,用設計精妙獨到、數量關係複雜、思維路徑迂迴曲折的數學題進行訓練,以達到精準發現和快速參悟現象背後隱藏著的邏輯原理,最大限度地激發出思維的敏銳性和靈活性,擴容知識量,並提高基礎知識和一般性技巧的綜合運用能力,有效地打破封閉阻塞的思維狀況。
今天,筆者就精選一道這種邏輯清晰、數量關係稍顯複雜的例題,作為樣板題型,為大家闡釋一下它曲折的思考路徑,權當引玉之磚、問路之石。
小學數學思維訓練真題:
如下圖所示,一個大長方形的長是30釐米,寬是22釐米,它由9個正方形組成,其中每標號相同的兩個正方形其形狀相同、大小相等,那麼圖形中間的小陰影正方形的面積是多少?
讀完這道題後,你或許會有短暫的思維混亂,感覺茫然無措不知從何處下手。這是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思維的「起跑點」不能確立,思維的路徑也就模糊不清。因此,首當其衝需要做的就是將圖中各部分之間的數量關係理清,理出一個可以串連這些關係的頭緒。
觀察圖形,仔細觀察圖形,最先發現的應該是正方形A和正方形B的邊長之和是22釐米,正方形A、正方B、正方形C這三個正方形的邊長之和是30釐米。
即:A邊長+B邊長=22釐米,
A邊長+B邊長+C邊長=30釐米。
把上述兩組等式進行比效,你會發現:可輕而易舉地得出正方形C的邊長的準確值。
正方形C的邊長=30-22=8釐米。
因為要計算中間陰影部分正方形的面積,而它與正方形C之間存在著正方形D這一關係紐帶,所以及時引入代數思想是打通解題路徑的正確之法。這又是一個關鍵環節,涉及到思維方式的靈活轉變。
我們不妨設正方形D的邊長為a釐米,則根據圖形所示可知正方形B的邊長是(8+a)釐米。
再看左下角正方形B的上邊和與它重合的左上角正方形A的下邊,通過仔細觀察可知:正方形A的邊長等於正方形B的邊長加上正方形D的邊長。
正方形A邊長=8+a+a=8+2a釐米。
有了上面這些結論,接下來可以根據圖中信息:正方形A的邊長+正方形B的邊長=22釐米,這一等量關系列等式(方程)計算。
8+a+8+2a=22,
3a=6,得:a=2。
正方形D的邊長是2釐米。
接著再看圖形下邊中間位置的正方形C,從它的上面這條邊可以很明顯地得出如下結論:
陰影正方形的邊長=正方形C的邊長-正方形D的邊長,
即陰影正方形的邊長=8-2=6釐米,
因此,圖形中間小陰影正方形的面積為:
S陰=6×6=36平方釐米。
縱觀整個解題過程,也許你會覺得稍顯複雜,但正是這種脈絡清晰和邏輯性強的反覆迂迴傳導,才會讓已經阻塞的思維得到拯救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