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格格。
昨天在《課程結構設計的「三中全會」原則》文末提到「金字塔原理」,今天我們就來細談一下「金字塔原理」在課程內容結構化設計中的運用。
《金字塔原理》的作者是芭芭拉·明託,據說芭芭拉·明託是麥肯錫顧問公司史上第一位女性諮詢師。
她把麥肯錫做諮詢項目以及人日常思考事物的一種邏輯,用一個非常形象的詞——金字塔來進行描述。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刪
在我們自己開發課程,以及指導學員開發課程時,設計課程結構這個環節,運用的就是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操作的基本要求:
● 由上至下;
● 上下包含(抽象在上,具體在下);
● 橫向並列展開;
● MECE(不交叉、不遺漏)。
下面這個食物的案例對金字塔原理做了很好解釋,幫助大家理解金字塔原理的基本含義。
▎案例:食物的結構化表達
把一堆食物用金字塔原理來很形象地出來。這些材料包括西瓜、葡萄、水果糖、咖啡、荔枝、巧克力、果凍、可樂、餅乾、旺旺雪餅、牛奶和小饅頭。
這十幾樣東西,如果不用金字塔原理或者不用結構化的表達,是很難記憶的。
怎麼用結構化來表達呢?運用金字塔原理就變成了這樣的結構圖:
上面這個案例最關鍵的地方在於「歸類」,把食物進行分類,然後呈現出來。
金字塔原理的背後是「分析型思維」,對事物的內在關係進行分解並且圖示出來,這樣的結構圖有時也叫「樹形圖」。
這種思維方式的實用性非常廣,運用在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些老師在設計結構的時候用「思維導圖」,兩種工具背後邏輯一樣,只是呈現的方式不一樣。
但是在運用金字塔原理的過程中,我們也有一些困擾:
基於金字塔原理的結構設計,可以把課程結構進行分解,但是不能把各個模塊之間有效連結。包括某一個模塊內部之間的連結,以及各個不同模塊之間的連結。
實踐發現,金字塔原理適合相對比較簡單的事物。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用良構的方法不能解決劣構的問題。
那麼要用什麼樣的思維工具來圖示比較複雜的課程呢?經過湛盧坊「版權課程合伙人」團隊夥伴的共同努力,我們終於發現了「概念圖」。
持續關注格格,格格將為大家帶來「概念圖」在結構設計中的運用,敬請期待~
// Tip1:
內容來源:節選自即將出版書籍《建構主義7D精品課程開發》,內容有刪減。
作者:段燁 楊雪
// Tip2:
格諾威(中國)諮詢簡介:
格諾威(中國)諮詢公司,是一家以建構主義教學思想為指導,致力於人才開發技術的開發及運用的產品型諮詢機構,立志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人才開發技術領導品牌。
2018年,格諾威獲選由央視CCTV-7認證的培訓行業「中國品牌」。
截至2019年底,格諾威已擁有30多項商標及版權產品;8本行業標杆及暢銷書籍;15家企業實踐基地,6家高校研究基地;50多位特聘專家;是中國培訓三好大賽連續六年戰略合作夥伴及技術指導單位,《培訓》雜誌戰略合作夥伴及中國內訓師大賽指定智庫輔導單位;是「建構主義」、「中國版權課程標註」、「湛盧坊」、「培訓師發展路徑-三維九級」、「點燃技術」、「學習項目設計」、「學習嘉年華」等行業熱詞及標準的發布者和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