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考驗著父愛。
一提塗磊,他的招牌就是:犀利的語言,永遠不會笑的臉。
意外發現,他那張黑臉大部分出現在節目中,在家裡,他可是一枚柔情四溢的漢紙,尤其是在女兒櫻桃面前。
在這個小視頻裡,女兒應該是剛洗完頭髮,他在給女兒吹風,大有髮型師的模樣,看來已不是第一次給女兒吹頭髮,女兒唱著歌,有趣稚嫩的聲音,逗得他一臉幸福的笑容。
塗磊還幫女兒扎小辮兒;很無聊的時候和櫻桃蹲在陽臺邊,不厭其煩地陪女兒數來來往往的車輛,因為計數有分歧,還和女兒吵吵;櫻桃放肆地把奶油塗在他的臉上,兩個人同時哈哈大笑……
吳京在微博上發文,說孩子們想去動物園看大象,可這非常時期,不能出去。他靈機一動,用花被子一裹,隨即變成一頭奇怪的大象。好友調侃:這蛆要成精了。
兩個小朋友端著在地板上,看著爸爸淋漓盡致的表演,兒子吳所謂,忍不住哈哈大笑。如果吳京回看自己的表演,肯定也會笑的趴下。
好多網友熱情點讚,誇吳京是個好爸爸。
在大多數人的眼裡,父親應該是不夠言笑,羞於或不善於表達兒女之情。
可是遇到孩子時,父親也會象個孩子,「黑臉」塗磊在笑,「鐵漢」吳京笑,因為他們明白自己是父親,陪伴是責任。
陪伴,不管是對父親還是孩子,都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到目前為止,學校還沒有複課,網上教學.。
在鄂爾多斯偏僻的小村裡,因為接受不到網絡信號,一個叫郝宏瑞的小學生,每天要到離家500米以外的坡頂聽課。
每次回來,小臉凍得通紅,小手凍得發紫,父親看著心疼,又不能阻止孩子聽課,怕影響孩子的學習進度 ,他在山頂給孩子搭建了一頂小帳篷,還生上爐子,每次網課都靜靜地陪著孩子學習。
抖音視頻裡這個小夥,應該是還沒有復工,他在家開心地帶著一個咿咿呀呀的寶寶。
他把孩子高高地舉過頭頂,給孩子餵水果,撓孩子痒痒。
給孩子所有的動作,輕重恰當,比媽媽做得都到位,看來疫情期間,沒少帶娃兒。
被爸爸陪著的寶寶笑得像朵花。
有一個剛滿兩歲的小男孩,小小年紀,不幸患上血友病,這種病,輕微地磕碰,都可能會導致流血不止。
爸爸不放心兒子,在上班之前,寫了數百張便籤條,貼在牆面,都是囑咐兒子的日常注意的事項,「切記起床三部曲,鞋子護膝帽子不能少;桌子凳子不能爬,摔倒跌倒是問題;乖乖聽話莫亂跑,爸爸回來買車車。」
多麼暖心的順口溜,爸爸每天都會抱著他讀一讀,讓他熟記在心,隨時提醒自己小心行事。
父愛如同一種能量,悄無聲息地時時釋放,陪著孩子成長。
父愛是大大咧咧的,它不象衣服,也不象美食,孩子的身體感受不到溫暖,胃口也感受不到飽脹,但會感到安全,自信,樂觀。
王鷗說,她從小父愛缺位,但那時並沒意識到父愛的要緊。
長大以後,自己面對愛情、婚姻、事業和別的事時,她的態度不是無所謂,就是悲觀。
經過反思,她才知道了父愛的重要性。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裡,松子從小沒有父愛,導致她長大後,拼盡全力,即便遍體鱗傷,也要尋找愛,追尋溫暖。
這個療愈過程很殘忍,她的愛卑微到了喪失自尊的地步,似乎世界上除了愛再有別的事情了。
我的一個同事,孩子十個月時她就離婚了。
她一個人帶著孩子,孩子大了,但性格越來越孤僻柔弱,她為了給孩子填補些陽剛之氣,隔三差五把孩子送到舅舅家待幾天,孩子的性格並沒有什麼變化,做事優柔寡斷,萎靡不振。
梁啓超先生一共有9個孩子,五子四女,個個成才,&34;。
這樣的父親和孩子實在少見。
平時梁先生會花很多時間和孩子們在一起,當孩子們不在身邊時,他一定會頻繁地以書信陪伴孩子,傳達他為父的教導和相思。
現在保存有344封他給大女兒梁思順的信。
在家書裡,梁啓超常常是「大寶貝」稱呼其女,他寫道:「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於情感的人,對於你們的愛情,十二分熱烈······」。
有一次,梁啓超收到兒子長達6頁的書信,在回信時卻故作嫌棄:「好囉嗦的孩子,比先生管學生還嚴,討厭討厭。」
梁啓超的孩子們個個是爸爸寵愛的寶貝,他們是幸運的更是幸福的,父親教他們做人,做學問,難怪個個成才。
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的人格在五歲前就已基本塑造成功。不止人格,我們的情感基礎也常是童年形成的。
這意味著,從小父愛缺失,童年時留下創傷會在孩子成年後產生很多困擾。
父愛似傘,能遮風擋雨;父愛似雨,濯洗心靈;父愛似燈,照亮前程。
父愛的陪伴看起來舉手之勞,可有時就成了孩子無法企及的奢望。
猶太兒童教育家拉什認為,不僅要重視兒童智能因素的開發,還要重視其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如自信心、進取心、不自卑等,事實證明,對這些品德的培養,父親所起的作用比母親更為重要。
父愛的底線就是陪伴,陪伴是父愛最基本的表達方式。
有的父親就是不會陪伴孩子,當著一個「掛名」的爸爸。
父親如何陪伴孩子,至少應該做到如下幾點。
第一,陪著孩子的心。
養育孩子時,好多父親總比不上母親細心和有耐性,總有敷衍了事的態度,所以很難走進孩子的內心。
聽朋友說,他讓老公帶一天孩子,誰知他把孩子帶到了小區的棋牌室,只管自己玩得痛快,不顧孩子的感受,鄰居把哭著的孩子送回家好久,他才打電話來著急忙慌地說孩子不見了。
爸爸在陪五歲的小風玩積木,小風把五顏六色的積木堆了一個小堆。
爸爸驚奇而熱情地問:這個造型真不錯,你能告訴我爸爸這是什麼嗎?
小風得意洋洋的說:當然是灑水車了!
爸爸接連不斷地稱讚。
陪伴孩子時,要拿出包容的態度,迎合孩子的情緒。
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才能走進他們的內心,讓孩子感到被理解。
這樣父子才可能產生情緒共鳴,孩子充滿活力,善解人意。
第二,把孩子當成朋友。
權威是每個父親都難以擺脫掉的,他們時時準備著在兒女們淘氣時動用。
不管孩子做對還是錯,只要不合自己的意思,父親就會懲罰孩子。這只會在親情之上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在發現孩子有「問題」時,父親應該放下架子,先給孩子建議,讓他們獨立去面對和解決,真正遇到困難時,再去幫忙。
父親自己也應該把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和孩子分享,孩子也愛聽「大人的事」,聊多了,彼此也會多一分理解。
當代哲學家周國平說: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肯把自己當作朋友,乃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
父親要同孩子們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朋友關係。
孩子們不僅需要在生活上能撫養自己的人,也需要年齡大、閱歷廣、願意傾聽、能夠給自己忠告和幫助的「忘年交」。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