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尋找著你,就像是啞孩子尋找內心的聲音
—洛爾迦
作者:檢票小哥
音樂:You'll Never Know
配圖:《水形物語》
一
《水形物語》拿到奧斯卡最佳電影\導演已經差不多快過去半個月了。
我們獨享小短裙版的《水開物語》也已經上映兩天了。
《水形物語》吉爾莫·德爾·託羅(外號:陀螺)
回頭想想,其實我到現在都還記得《水形物語》打敗《三塊廣告牌》之後,電影聲場裡的輿論反映。
用譁然來形容真的一點也不誇張。
大家齊刷刷的都在為《三塊廣告牌》擊鼓鳴冤。
「憑什麼《水形物語》能拿最佳?」「《三塊廣告牌》哪比不上這隻水產?」
就算離拿獎已經過去十多天了,我依舊還是能在訂閱號裡看到這樣的推文:
影評人們突然之間變的眾口一詞。
紛紛痛斥奧斯卡對於政治正確的「俯首稱臣」,以及導演陀螺在人物設定上的投機取巧(殘疾人,同性戀,黑人)。
你看,這就很有意思了。
《水形物語》是不是史上最水我不知道,但要在奧斯卡史上找出第二部拿了最佳卻被罵成這樣的片子,還真挺難的。
要知道,以往對於獲獎電影來說,那座小金人可是一次殿堂級的助力,但輪到《水形物語》這,奧斯卡卻莫名其妙的成了一次捧殺和謀害。
為何捧,又如何殺?
其實你只需要細細觀察一下奧斯卡前後的媒體聲場你就會發現,對《水形物語》的評判,從溫和到激烈,幾乎是一夜之間。
一夜之間,本來對《水形物語》報以童話向包容的大家,突然都開始千方百計地去挖掘「《水形物語》無資格拿最佳」的旁證。
影評人也開始熱衷於從各個角度去證明《水形物語》的人魚童話有多不及《三塊廣告牌》的公共議題。
以至於《水形物語》拿到最佳後,豆瓣評分不升反降,掉了0.2分(開畫7.5)
而那一夜,就是奧斯卡之夜。
二
那《水形物語》是不是真的如他們所說的是一次「小聰明的勝利」?
他們對了一半,也只看到了一半。
確實,我無法否認《水形物語》與《三塊廣告牌》存在差距。
相較於馬丁.邁克康納在《三廣》裡展現出來的高超的編劇手法和高難度的劇本掌控。
《水形物語》敘事平庸,文本極簡,近似於一種美女與野獸式童話結局,讓人在開場二十分鐘後基本就能猜到整個劇情的大致走向。
《水形物語》的深度和觀影趣味都遠不及《三廣》。
我也基本贊同《水形物語》的得獎,是奧斯卡對川普移民政策的又一次藝術反擊,是政治正確在其中發威發功。
但是,我實在不願看到僅僅是因為一個不相稱的獎,就把這一部「稀有」的人魚童話徹底謀殺。
這太過分,也太可惜。
我們不可以忽略,《水形物語》不紮實的另一面是一種極其稀有的好,不可複製的好。
這種好來自於他根子上的屬性:童話
當然,陀螺的這種童話不是小朋友嘴裡的那顆糖果。
相反它更像是成年人嘴裡的一顆酸梅,只是啖上一顆,就能把你的手,你的嘴都染成殷紅。
更重要的是入了口以後的那份酸,那種連心都得酸的跟著身體抖三抖的感覺。
而《水形物語》裡的這種酸,就來自這個詞。
孤獨。
片中所有的人物都是孤獨的,正派反派,都沒有從孤獨中倖免。
女主艾麗莎,失語者,孤兒,上司眼中的「洗廁所清理尿漬的人」
陀螺不遺餘力的在營造著這個苦命女孩的孤獨:
盛滿水的浴缸中,一個人的自慰(內地被刪)
住所老宅裡不見天日的昏暗色調
不止一次流露出的對老電影的痴迷
第一次見到人魚時猶如見到知己的那雙眼眸
太多細節鉤織在了一起,精神上的,生理上的,物質上的,便成了撲面的孤獨感,太多了,也太妙了。
而且,遠不止是艾麗莎。
還有那位鬱郁不得志的同性戀畫家,被認為噁心,被底層驅逐,連畫作也被正在普及的照片排擠。
每天陪伴艾麗莎的黑人女工,在外不被社會尊重,在家不被丈夫尊重。
甚至於那位貌似心狠手辣的反派,他也有著一種扭曲的孤獨,野心和現狀的不匹配,躁狂背後的空虛,永遠是一個人,永遠是單槍匹馬,卻又依舊是一往無前。
所以,與其說陀螺將主要人物全部設置成邊緣人物的做法,是迎合美國正在興起的平權運動。
我更覺得,他只是單純想用他們合成出孤獨。然後再將這些孤獨的靈魂進行故事性重組,碰撞。
畫家根離不開艾麗莎,艾麗莎離不開畫家。
黑人女工不願意失去艾麗莎,艾麗莎也不願女工為她冒險。
艾麗莎明白人魚的孤獨,人魚也最清楚艾麗莎的苦悶。
她們互相取暖互相消解孤獨,誰也離不開誰。
於是,人與魚,人與人,一場互相幫助,一場互相對抗,自然而然地迸發出了人間冷暖。
當這一系列的情緒成功侵入觀眾身體的時候。
單薄的劇情,生硬的人物動機,好像在那一刻,也沒那麼重要了。
三
豆瓣上有一句評論「《水形物語》是一流的視聽語言,二流的政治隱喻,加三流的故事劇本」
確實,拋開後兩者的爭議,前者幾乎是所有人公認的優點,也正是它另一個稀有的地方。
所以,很多人看完它的第一觀感是唯美。
哪怕是那一段水中人和人魚的做愛,都被拍的唯美不已。
這得益於《水形物語》將水的流轉和艾麗莎的欲望進行高度的融合。
這種融合是漸進的。
從她生命來的地方開始(從河中飄來),水就成了艾麗莎怎麼也剝離不了的情緒因子。
緊接著就是盛滿水的浴缸裡的那一次自慰,那幾滴即將溢出浴缸的水,預示著水已經被艾麗莎自己融進最私密的欲望,
後來和人魚在密閉的廁所中的那一場水中性愛,更是將這種融合推向了一個高潮,演繹了一出水到渠成的性愛美學
事後艾麗莎在公車上,貼著車窗,用手指帶動著水的流轉,僅僅是一個寥寥幾筆的溶鏡,你卻會驚訝於自己能感受到艾麗莎此時此刻的欣喜萬分。
這種情緒帶動多奇妙啊。
但這還不止呢。
分別時的一場大雨,水在落地窗上密密麻麻的下墜,僅僅靠著運鏡,沒有一句臺詞,你卻能感受到艾麗莎和人魚分別時的苦悶。
鏡與鏡,場與場,被陀螺奇妙的化用於水,鉤織成了這樣一出幾近完美的視覺盛宴。
拍案叫絕。
寫在最後
可能你們讀這篇文的時候應該也都感覺到了。
儘管行文結構是先抑後揚,整篇文章我也在極力克制,但其實我對《水形物語》的喜歡,是溢於言表的。
我承認,這種喜歡是一種超乎理性的感性代入。
關乎孤獨,關乎我自己的情感體驗。
正如導演自己說的「這就是一部極其私人化的電影」
我無意為《水形物語》的不足背書,我也只是 比較矯情,容易被感動罷了。
就這樣,晚安了各位。
" 透 過 電 影 窺 探 生 活 本 身 的 模 樣 "
ID:jianpiaoyuang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