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每日送餐上門,化身「外賣員」;他們,開啟「知心模式」,紓解疫情期間的焦慮;他們,實時監測,把長者的健康放在心上……在東莞市塘廈鎮疫情防控一線上,少不了眾多社工們的身影。在國際社工日來臨之前,讓我們通過3位社工抗疫的暖心故事,一同欣賞他們在防疫一線的動人「風景」。
疫情其間緊急支援,撐起孩子「保護傘」
今年2月8日晚,東莞市塘廈鎮四村社區社工中心主任曾寶怡手機突然響起,她接到社區居委工作人員的電話,一對外籍夫婦因事未能在家,其12歲的兒子小衝獨自在家,急需解決日常照顧問題。獲悉後,社工與居委工作人員第一時間來到了解情況。
見到陌生人,小衝帶有明顯的防備,話很少。社工嘗試和孩子打開話題,從為他帶來的「防疫健康包」入手,教他使用溫度計。
隨後,社工又與孩子的父母聯繫。小衝的父親表示,因為孩子沒有通信工具,所以一直無法與他聯繫,擔心孩子的安全問題。為緩解家長的擔憂,社區工作人員為小衝提供了一臺手機,讓家長能及時與孩子溝通。另外,社工還深入了解孩子的居家習慣、飲食習慣以及生活喜好等,以此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
每天,社工曾寶怡和李茵茵都會輪流上門為孩子送餐,細心觀察孩子的居家狀態,再三叮囑孩子在疫情期間首要做好自我防護,詢問其學習情況和課餘生活的安排,並給予其鼓勵。在社工的積極介入下,小衝得到妥善照顧,且沒有出現焦慮情況,每天主動閱讀課外書籍,慢慢適應了生活。
2月14日,小衝的父母回來了,一再感謝社工這段時間給予小衝的關照和關愛。收到家長的感謝,社區曾寶怡內心也非常開心。
用心守護,為居民「雲」解憂
「家裡人都好嗎?」「身體怎麼樣?」「有沒有什麼需要幫助的?」面對社工的問候,新冠肺炎康復者劉先生瞬間被溫暖的話語打散。在獲悉劉先生出院後在家繼續接受醫學觀察,東莞市塘廈鎮石潭埔社區居委工作人員和社工致電劉先生,為他送上一份關心和關愛。不僅如此,社工蘇世昌和社區居委工作人員還一同探訪了劉先生的家人。
「上門前,我先打電話詢問他們有沒有需要幫忙的。」蘇世昌回憶道,劉先生的妻子周小姐回復家裡安好。上門時,社工把在家接受醫學觀察所需要的防疫物資一同送到了周小姐的手中。對於社工們的關心和關愛,周小姐一再致謝。
據介紹,當東莞市塘廈鎮石潭埔社區出現確診病例後,整個社區一下進入緊張狀態。隨即社區全面升級防疫手段,在人員出入、保潔消毒、健康知識宣傳等防疫工作方面進一步加大了力度。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社區少數居民出現焦慮心理。對此,石潭埔社工及時開設心理健康諮詢服務,專門對少數出現焦慮的群眾進行心理疏導。
不僅如此,社工迅速與服務對象成為微信好友,通過建立信任、耐心傾聽、正面引導等一系列措施,疏導對象的情緒逐漸好轉。
此外,石潭埔的社工們還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線上服務,如免費開設線上居家鍛鍊健康課程,如瑜伽、健美操等,鼓勵居民在家鍛鍊,增強抵抗力;開展「神奇親子園」兒童早期發展服務線上微課堂,幫助家長在科學育兒、親子溝通等方面得到提升;開展親子手抄報徵集、「減少廢棄口罩二次汙染全民行動計劃」等活動,幫助社區居民掌握防疫消毒防護方法,增強戰勝疫情的信心。
聯合行動,織密長者防護網
3月11日,東莞市塘廈鎮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社工黃麗欣照常為該鎮莆心湖社區鄧婆婆送餐入戶。隨著塘廈「大配餐」服務的恢復,社工在每日送餐的過程中,還需實時跟進長者的健康情況。一見到鄧婆婆,黃麗欣就發現了她的異樣,只見鄧婆婆虛弱地坐在凳子上,「婆婆,您哪裡不舒服?」社工急切地上前詢問。老人摸了摸自己的胸口,說話帶有明顯的喘息聲,一旁的家屬告訴社工,婆婆早上不小心在廁所跌倒,右手擦傷,已經為她處理好了傷口,並交代隔離鄰居幫忙照看老人。
長者的身體狀況隨時會有變化,單純由家屬、鄰居承擔照看工作顯然不夠。塘廈鎮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積極發動社區社工及護工,由老人家屬、社區社工、居家養老社工和護工,一同跟進老人的健康狀態,及時溝通,為老人織出一張「家庭照顧+社區護老」健康防護網。
3月15日,黃麗欣再次來到鄧婆婆的家,發現老人的身體狀況較前段時間有所恢復,語言表達清晰,體溫監測正常。「看著婆婆精神狀態越來越好,我也安心了許多。」黃麗欣說道。接下來,社工會繼續利用送餐入戶及護工服務跟進老人的身體情況。
據了解,東莞市塘廈鎮居家養老服務中心18名護工除了為長者提供衛生清潔、居家消毒、生活照料、體溫監測等基礎服務外,還有部分護工為有需要的長者提供代買生活用品服務。東莞市塘廈鎮四村社區的劉婆婆常常誇護工服務做得好,「護工還幫我剪指甲、剪頭髮,疫情之下,她們讓我感到很溫暖」。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劉滿元 通訊員:麥煒源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劉滿元 通訊員:麥煒源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童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