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季我都給9分以上,它們和第一季相比,對同志群體的生活和出路進行了更深刻的討論。
一是性和愛的關係,我以前對性持極度保守態度,但在BJ二人的戀愛關係中我看到了性和愛是可以截然區分的,真正的愛不是佔有,而是付出,是需要,B和J從不相互佔有,甚至能送對方和別人性交,只要這樣能夠使對方快樂,但是,在對方需要時,BJ總是在對方身邊默默付出(比如B被指控職場性騷擾、侵害幼童時,J都默默在背後解決了問題;即使J「出軌」伊森,B還是悄悄幫其交了學費),更進一步,在自己有更好的未來可能性時,B可以義無反顧離開匹茲堡去紐約,後來J有更好的未來的可能性時,B都義無反顧地推動J 離開自己,這樣的愛是極自私又無私的,當然,從時間線以及J離開後B的表現看,更可能是從自私的愛變成了無私的愛,B寧願自己難受也希望J在年輕時活得精彩,沒有後悔。
第五季還探討了婚姻的存在似乎不是必要的,愛不需要戒指和誓言來證明,QAF批判了一些虛偽的誓言(伊森的甜言蜜語,再浪漫的表達和海誓山盟也阻擋不了出軌)和婚姻。劇中提到「直男每28秒意淫一次,同志則每8秒一次」,雖然誇張,但如後來黛比告訴艾美特的一樣,你年輕時也放蕩過,因此艾美特允許了Drew先風流幾年,後面linz出軌後的「離婚」鬧劇以及mel和linz最後的抉擇也說明這一點,單純的肉體出軌似乎並不重要,性不關乎愛,這一點上BJ的完全信任關係完全避免了「出軌」這一佔有欲對愛情的影響。當然,同志並不是完全不需要婚姻,其實M和Ben、linz和mel追求的婚姻和家庭生活也是一種出路,只不過如上面所說,婚姻的基礎應該是愛情,而不是責任,作為一種責任可能真正導向愛情的墳墓。
二是對愛滋的去汙名化,以前的各種講座都沒有消除我對愛滋的恐懼和對其患者的「有色眼鏡」,但QAF中以Vic來展現了愛滋病患者和家人之間的扶持以及患者之間的可以互相理解的愛情;M和B的關係更進一步展現了非愛滋患者和愛滋患者之間也能存在愛情,當然QAF特別強調了安全性行為,在安全性行為的前提下,他們亦能組合成家庭。Hunter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原來愛滋攜帶者可能經受的是你難以想像的痛苦,他們可能是被強迫賣身的男妓,他們的成長中遭受了數不清的歧視,甚至在其在遊泳隊取得巨大成功,在學校步入正軌後,另一個家長在學校高聲一呼「他有愛滋病!」就可以毀掉這樣一個艱難地謀求正常生活的孩子。劇中的Hunter是幸運的,M和Ben對他以無比的愛和包容最終感動了他,使得Hunter自己願意再次回到學校,但是現實中的愛滋患者能得到這麼無私的愛嗎?QAF能夠讓和我一樣的部分觀者對愛滋攜帶者消除了偏見,這是很偉大的意義。
三是家庭壓力。黛比可以說是最理想的同志父母的形象,不僅完全理解、支持同志運動,甚至因為兒子不能結婚所以自己也以不婚的方式來對抗法律,黛比這一角色也是整部劇中的重要的「人生導師」。J的媽媽Jennifer是即理想又真實的一個角色,其從J出櫃後心路歷程的變化很清晰。但是現實中也不乏linz的父母這種不承認自己兒女的同性身份和伴侶的存在,也不乏J的爸爸和B的媽媽這種嚴重恐同父母的存在,J的爸爸想要親手將兒子送進警局,B的媽媽甚至在得知B得了癌症後還堅持他是要下地獄的罪人(最諷刺的是她的牧師還是一個被B上過的gay,而B思量再三為了自己母親的幸福沒有告訴她這一真相),更可恨的是B的姐姐的兒子因為這種家庭風氣的薰染,污衊B性侵他。QAF展現了這形形色色的父母,將家庭帶給同志群體的理解的力量和污衊的壓迫兩方面都展現出來。
四是社會的壓力。一是工作歧視,當時的勞動法不保護因同性戀被解僱的情況,QAF一針見血的指出這是比不承認同性婚姻更嚴重的,因為不是每個人都需要結婚,但是每個人都需要工作,mel在當律師的過程中代理一對拉拉的案子時也體會到了這種歧視。二是政治歧視,反同者為了維護自己的傳統家庭價值觀,想要通過法案來剝奪同志群體的一切權利。三是暴力威脅,J和Hunter都遇到過校園暴力,並且在第五季的同志集會上,反同者甚至使用了恐怖主義犯罪的手段來對抗同志群體。此外還有上面提到的宗教壓力。QAF要表達的是同志群體對以上這些的反抗和鬥爭,但有的時候似乎又不得不認輸,linz和mel最終選擇移民加拿大,因為在匹茲堡她們要對抗的東西太多,但是她們的孩子不能經受這些風險。
此外,還有通過Blake、ted等的故事展現的吸毒者的救贖。總之QAF在描繪一幅生動的同志生活圖景時,沒有迴避,而是血淋淋地撕開了那些負面的東西,讓人能夠共情式地體會愛滋攜帶者的無奈和痛苦、吸毒者的選擇和救贖、體會同志群體的家庭和社會壓力,並深入思考性和愛的關係,婚姻是否必要等基本問題。即使放在幾天,我認為這也是發人深省的一部好劇,遑論其在2000-2005年頂著極大的社會壓力而創作和播出,起到的先驅、引領和啟蒙的重要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