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根據地域的劃分,分為中國神話和希臘羅馬神話;根據時間的劃分,主要為中國古代神話;而根據類型劃分,又可以分為敘事神話、自然神話和愛情神話等。中國神話主要是中國古代神話,在遠古時代,智力低下的原始人類還不能區分自身與自然界的不同,往往根據自己有限的經驗去推想、解釋外部世界各種現象,於是在他們的觀念中便出現了神靈及神們的活動。
上古神話即是原始先民關於各種神靈的想像故事。它們是古代文學中第一批集體口頭作品,因其在理解自然、反映生活、寄託理想中不自覺地採用了離奇、誇張、擬人化的藝術方式,而極富於幻想色彩,對後代偏於浪漫想像的文學創作有直接影響。在《女媧補天》中,我們可以看到上古時原始人民不能抵擋天災和野獸的侵襲,因而便出現了勇敢的女媧用五色石補天,並且疏導水流,導致「狡蟲死,顓民生」的結局。
在《夸父追日》中,講述了英雄夸父的出身以及追趕太陽、手杖化林的故事,表現了遠古人類對力量和勇敢的崇拜,他們渴望自己也有夸父那樣的力量,去抵擋野獸的侵害……以上都是上古時期的神話,總的來說就是遠古人類因無法阻止天災和野獸的侵襲,於是通過個人的想像,產生了神話。神話,不僅是以口口相傳的形式而傳承,在很多的文學作品中,也有不少作者將神話引入。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便是莊子和屈原兩位大家。在莊子的作品中,他時而化蝶悠閒自在;時而為鯤嬉遊於水;時而成鵬直穿雲霄……莊子的抒發議論常常運用新奇的想像,光怪陸離,儀態萬方,又援引和創造了大量故事,機智巧妙,富於情趣。《離騷》中,屈原運用大量的自然現象去描寫楚國的朝堂,他用「眾芳」(許多香草)比喻眾多賢臣,用「蕪穢」(荒蕪汙穢)比喻人才的墮落變質……而在《楚辭》中,屈原引入了大量神的形象,如東皇太一、東君、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等等。
《楚辭》涉及方面很多,有樂舞繁盛、人神同樂的場面;有湘君和湘夫人的戀愛生活,相思以及最終相會的歡愉情景;還有為追悼為國捐軀者所作的祭歌……在詩歌中也有很多神話的應用。例如,李商隱的詩歌。他的《錦瑟》一詩中,就引用了不少神話典故。「望帝春心託杜鵑」中的「望帝」為相傳戰國時的蜀王杜宇,其相除水患有功,帝乃禪位,退隱西山,化為杜鵑,啼聲哀鳴;又如《無題》中的「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一句,「蓬山」,海中仙山,此喻指女子居所;「青鳥」,傳說中西王母座前傳遞消息之神鳥。《漢武故事》載,七月七日,忽有青鳥飛集殿前,東方朔曰:「此西王母欲來。」有頃,王母至,二青鳥夾侍王母旁。
在中國古代的後期文學作品裡,也湧現了大量優秀的神話傳說。《邯鄲記》描寫了一貧如洗的盧生黃粱一夢時享盡榮華富貴,在臨死之際,還一心思念身後的青史留名;《西遊記》通過描述唐僧師徒四人一路上接受各種考驗,掃蕩妖魔,終於取回真經的故事抒發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改變現實的願望,折射出作者渴望建立「君賢神明」的王道之國的政治理想;《封神演義》發揮神話傳說善於想像誇張的特點,賦予各類人物以奇特的形貌,以至楊任剜目後可在手掌內生出神奇的眼睛,雷震子肋下長有可以飛翔的肉翅,哪吒則能化為三頭六臂。仙術道法也神奇莫測,如土行孫等的土遁、水遁之法,陸壓的躬身殺人之術等,都給讀者以較深的印象。神話是反映古代人民對世界的起源、自然現象及社會生活的原始理解,並通過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來表現的故事和傳說。由於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不能科學地解釋世界起源、自然現象及社會生活的矛盾和變化,於是便藉助幻想,把自然力擬人化。神話往往表現了古代人民對自然力的鬥爭和對理想的追求。神話不僅大多產生於想像,而且想像十分大膽、自由,具有穿越時空的巨大魅力,它能夠將人的想像與聯想引入無窮的空間,使人思接千載,神通萬裡,從而磨礪人的思維,快速而有效地提高人的想像能力。閱讀神話作品,一是要善於想像和聯想,通過想像和聯想,將神話所寫與現實社會或人的精神願望結合起來,這樣既有利於理解神話的思想內容,又能夠快速地提高想像與聯想能力;二是將神話故事與歷史、傳說等聯繫起來,以豐富自己的歷史文化知識,加強思想修養與知識積累,從而提高自己的思想表達能力;三是將作品所寫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結合起來,深刻理解每一則神話的立意與題材的奇妙之處,學會立意和運用材料表達自己的思想;四是將神話所寫與人們普遍的是非觀和精神願望聯繫起來,學會運用想像虛構故事來提高論事說理的能力和自我表達的能力。神話與其它形式的文學作品相比,我覺得有以下優點:
一、較之小說,短小精悍,寥寥數字便可勾勒出一個完整的故事,有人物,有背景,有事件;
二、較之散文,立意明確,散文的形過於散,讀者並不能準確地讀出散文的主旨是什麼,而神話的立意卻可以一眼看穿;
三、通過想像和聯想賦予某些特定人物的特殊技能,讓他們完成人類無法完成的使命,寄託了人們的一些善良純樸的想法或願望;
四、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殘暴的統治者不允許普通民眾討論其政治策略,所以神話被人們賦予了一定的歷史色彩。神話,是一段段簡短的別樣的歷史,是口口相傳的精華,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儘管現在並沒有很多人重視神話,但是神話仍像一朵生生不息的小花綻放在祖國文化的大花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