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成利軍 通訊員 劉曉玲
曾經的青山碧水,後經開山採礦後變得滿目瘡痍,現在經修復後又恢復了原來的「嬌俏模樣」。濟源修復「曾經的風景」不僅引得當地老百姓流連忘返,還引來了全省的聚焦,5月25日,由省自然資源廳組織的「河南省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觀摩培訓會」在濟源舉行,來自省自然資源廳、省財政廳、省煤田地質局、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等省直局及省轄市和10個縣的相關負責人140餘人,也對「濟源風景」發出了由衷的讚嘆。
來自全省的觀摩團成員正在南太行山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現場進行參觀
在濟源蟒河公園,香樟鬱鬱蔥蔥,小花競相綻放。湖邊棧道上,人們呼朋喚友,踏青賞花,拍照留影,好不愜意。據介紹,該公園是南太行地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濟源人工溼地項目的子項目,全園以水體為中心,環湖營造「山、湖、河、城」相依的格局,已成為市民休閒娛樂的新選擇。
在濟源北部規劃產業集聚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示範工程項目點,曾經坑坑破損的山體,已經被平整為大塊的平地。主持人介紹:「濟源將廢棄礦山、荒山荒坡等破損山體劃分為建設用地整治區和地表整形植樹區,近期將完成土石方工程,待植樹季節進行復綠,可恢復林地41.37公頃,為打造生態工業集聚區提供良好基礎。」
修復後的南太行山風景如畫
在克井鎮煤礦塌陷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點,湖面碧波蕩漾,湖畔岸柳成蔭,青山疊嶂,民房倒影,如同一幅美麗的畫卷。該地區煤礦開採歷史悠久,礦區生態環境惡化。濟源將採煤沉陷區劃分為耕地恢復治理區、經濟林種植區和人工湖治理區,對山、林、水、田、湖、渠和路進行綜合整治,基本上消除了地質災害隱患,改善了局部生態環境,治理效果明顯。
在承留鎮小寨露天採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地,一排排苗木正在茁壯成林。此處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採礦,採坑比比皆是,礦渣隨意堆放,山體破損嚴重,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影響。濟源不斷加快對該區域的生態環境修復,目前已全面竣工。項目的實施不僅美化了當地居民的居住環境,而且優選種植的經濟林,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據濟源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濟源作為河南省南太行地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國家和省主體功能區規劃,著力構建沿黃河、沿太行生態屏障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城區59處7097畝空閒地進行了生態修復和植綠造林,城區部分土地實施了非糧非飼結構調整,完成了太行山裸露地荒山綠化10餘萬畝,造林成活率達95%。
修復後的南太行山已成為人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尤其今年疫情發生以來,濟源克服不利因素,積極穩妥推進治理工程,截至目前已累計下達資金近2.8億元,完成礦山地質環境治理33平方公裡,河道治理30餘公裡,沿黃生態涵養帶困難地造林1萬餘畝、幼林撫育1萬畝,土壤重金屬汙染農田修復500畝。
當日下午,觀摩團在濟源進行了南太行地區山水林田湖草山生態保護修復項目說明和培訓會。省自然資源廳廳長張興遼強調,各部門要主動扛起生態修復的責任,對症下藥,精心謀劃,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工作,確保生態修復取得更好的成績。
編輯:沈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