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帶荊門遠,飄浮漢水長——「唐詩與襄陽」之韓愈

2020-12-21 騰訊網

韓愈文章寫得好,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詩歌獨具奇崛之風,開「韓孟詩派」。他有政治眼光,維護國家統一,反對軍閥割據,官也做得大。蘇軾說他內外兼修、文武俱備:「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

韓愈像 資料圖片

韓愈前半生,就是一個苦孩子努力讀書、勵志成才的典型。他出生兩個月,母親離世,三年後,父親又死在秘書郎任上。幼小失怙的韓愈全靠長兄韓會和嫂子鄭氏撫養長大,13歲時,哥哥韓會又不幸病故,韓愈只得與嫂子相依為命。在接踵而至的打擊中,韓愈「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發憤而為的就一件事:「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他知道,這是男兒立身處世、有所作為的唯一通道。

19歲到28歲之間,韓愈是在考試中度過的。他三次參加禮部進士科考試,三次落榜,第四次再考,得以高中。可是,禮部的進士科及第後,必須參加吏部制科考試,才能授以官職。韓愈當即參加了吏部的博學宏詞科考試,不料覆審時,被中書省黜落。如此,韓愈又進入了新一輪的循環。第二年,他再試吏部制科,再次落第。第三年還是同樣的故事。這段時間,他這個「京漂」的生活狀況是「終朝苦寒飢」(韓愈詩),「在京城八九年,無所取資,日求於人,以度時月。」(韓愈《與李翱書》)他只好到方鎮節度使的幕府混了兩三年。終於,在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他通過吏部銓選,而後仕途順風順水,一路升遷,由分管教學的國子監四門館博士,到監察百官的監察御史,由正五品上的中書舍人,到正四品下的刑部侍郎。以下就要說到韓愈與襄陽發生聯繫的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也就是蘇軾說他「忠犯人主之怒」的那次事件。

這年正月,憲宗皇帝派使者前往鳳翔迎佛骨,長安一時間掀起信佛狂潮。韓愈毅然上《論佛骨表》極力勸諫,要求將佛骨燒毀,不能讓天下人被佛骨誤導。憲宗覽奏後龍顏大怒,要用極刑處死韓愈,宰相裴度、崔群等人極力勸諫,乃至皇親國戚們也認為對韓愈加罪太重,為其說情,憲宗才將他貶為潮州刺史。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遭貶南遷途經襄陽的宜城,韓愈在楚都遺址寫下一詩:

題楚昭王廟韓愈

丘墳滿目衣冠盡,城闕連雲草樹荒。

猶有國人懷舊德,一間茅屋祭昭王。

宜城一度為楚國都城近兩百年。韓愈寫此詩的同時還寫有《記宜城驛》一文。《題楚昭王廟》指出了城內楚昭王廟的準確位置,還有「舊廟屋極宏盛,今惟草屋一區」「每歲十月,民相率聚祭其前」的記述。對讀此文,詩意便豁然貫通了。

楚昭王是楚國歷史上以寬厚仁慈著稱、頗得民心的君王。詩的前兩句,寫楚昭王廟周遭的冷落寂寥:滿目都是丘墳,當年那些峨冠博帶的士大夫都消失殆盡,高聳入雲的城闕下,亂草雜樹一片荒涼。這兩句寫景主要是與下兩句作對比:至今還有老百姓懷念楚昭王舊日的仁德,哪怕保存一間茅屋,也要歲歲相率祭祀其靈前。時逾一千多年,楚昭王還受到唐代人的祭祀,就因為他寬厚仁慈,愛護百姓。對照唐憲宗為迎佛骨,讓百姓「老少奔波,棄其業次」的荒唐擾民行為,就更能深刻理解詩人為何會對這處歷史遺蹟有如此感慨了。

資料圖片

明代詩評家高棅在《唐詩品匯》中,引用南宋詩人劉辰翁評語,說:「若韓絕句正在楚昭王廟一首,盡壓晚唐。」清初學者仇兆鰲在《杜詩詳註》中談到絕句的點題,認為韓愈這首《楚昭王廟》就是第四句點題。這些都表現出古代學者對此詩的解讀,已窺出詩蘊含的言外之旨。

題廣昌館韓愈

白水龍飛已幾春,偶逢遺蹟問耕人。

丘墳發掘當官路,何處南陽有近親。

仍是貶遷路上,詩人途經棗陽,又寫下一首懷古詠史詩。據《棗陽縣誌》:「廣昌館在東門外沙河東岸。」棗陽是光武帝由布衣成皇帝的龍飛之地,白水源出棗陽東大阜山,《水經注》說「(白水)其陽有漢光武故宅,基址存焉」。所以,詩一開頭,便提出一個問題:光武帝從棗陽的白水「真龍騰飛」,已不知有多少個春秋了。第二句實際意思是:路上偶然遇到一個農人,便打聽光武帝的遺蹟。限於詩律,才倒序成「偶逢遺蹟問耕人」。

打聽的結果呢?

這裡的漢墓都被盜挖發掘,填平後當做了官道,棗陽(東漢時棗陽屬南陽郡管轄)的哪個地方還有光武帝的近親呢?

歲月之河的無情滌蕩,可以讓一切榮華富貴成為過眼煙雲。即使貴為九五之尊的皇帝,在他的發祥地,其遺蹟也會被夷為平地,這裡面寄寓了多少命運無常的感慨。以上兩首懷古詩都與他此時的謫臣心境有關。四年前尚在中書舍人任上的韓愈,還寫過一首與襄陽有關的詩,那裡面的情緒可就完全不同。

送李尚書赴襄陽八韻得長字

韓愈帝憂南國切,改命付忠良。壤畫星搖動,旗分獸簸揚。五營兵轉肅,千裡地還方。控帶荊門遠,飄浮漢水長。賜書寬屬郡,戰馬隔鄰疆。縱獵雷霆迅,觀棋玉石忙。風流峴首客,花豔大堤倡。富貴由身致,誰教不自強。

唐代出鎮襄陽的朝廷重臣中姓李的還真不少,詩題中的「李尚書」就有兩個,一個是以檢校禮部尚書出任襄陽大都督長史、山南東道節度使的李夷簡,一個是以工部尚書出任襄州刺史的李遜。考《韓愈集》注,此詩應當指後者,因注釋中有「遜赴襄陽,廷臣送者三十餘人,分韻賦詩」之語,而韓愈此詩的詩題正是「分韻賦詩」,詩限八韻(雙句押韻共十六句),拈鬮得字,韓愈得到「長(cháng)」字作為腳韻。

像這種旨在歌頌、諛美的贈別詩,內容基本一個模式。此詩按兩韻一層,八韻詩正好可分為四層意思:一層寫李遜堪當聖命、威武出師;二層寫襄陽地處形勝、控荊扼漢;三層寫李遜文韜武略、必治郡有成;最後由李遜本人活生生的例子引申出生活中一個普遍性的道理,即人的功名富貴,都是由他自身的努力而獲得的,誰敢說一個男兒處世不需要自勵自強呢?

拋開「功名富貴」封建色彩較濃的字面意思,取其內核意思,不就是今天所說的「成功」之義麼?這不一樣需要自強發奮、努力打拼方能遂願嗎?如此看來,韓愈的話到今天也並不過時。事實上如前所述,韓愈本人就是一個以自勵自強走向成功的典型,越是這樣的人,越能在關鍵時刻堪當大任。後來韓愈的人生大劇上演了一出特別出彩的高潮戲。唐穆宗長慶二年(公元822年),藩鎮軍閥王庭湊叛亂,時任兵部侍郎的韓愈奉命前去安撫勸降,此行的兇險是深入虎穴去「與虎謀皮」,宰相元稹料定他有去無回,連聲嘆息:「韓愈可惜了!」穆宗也後悔了,重新下詔要韓愈相機行事,不必進入亂軍營帳。韓愈卻臨危不懼,以超人的膽略和智慧當面說服了王庭湊,平息了一場叛亂。此即蘇軾所謂「勇奪三軍之帥」之所指。

一首官場客套的應酬詩,卻能曲終奏雅,生發出警世意義。男兒處世當自強,應該可作為古今普適的勵志箴言。

來源:襄陽日報

作者:嚴愛華

編輯:高苑

校對:陽陽

審核:楊明陽

終審:江偉兵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詩歌的源頭——襄陽——漢水之濱璀璨的詩歌名城
    中國古代詩歌的源頭——襄陽——漢水之濱璀璨的詩歌名城襄陽,雄踞漢江中遊平原腹地,形成了融中原文化、荊楚文化、三國文化和漢水文化等多元文化於一體的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是一座擁有2800多年建制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 漢水女神:神遊襄陽解佩渚
    漢水女生雕塑解佩渚位於襄陽古城西萬山附近的漢江中。解佩渚的來歷源於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劉向《列仙傳》卷(上)記載:「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遊於江漢之湄。逢鄭交甫,見而悅之,不知其神人也。謂其僕曰:『我欲下請其佩。』僕曰:『此間之人皆習於辭,不得,恐罹悔焉。』交甫不聽,遂下與之言曰:『二女勞矣。』二女曰:『客子有勞,妾何勞之有?』交甫曰:『橘是柚也,我盛之以笥,令附漢水,將流而下,我遵其旁,採其芝而茹之,以知吾為不遜也。願請子之佩。』
  • 襄陽,幸會. 【經緯城研之襄陽城】
    襄陽地處鄂西北,自古以來便是軍事重地,素有「華夏第一城池」、「鐵打的襄陽」、「兵家必爭之地」之稱。歷史地理學家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寫道,「夫襄陽者,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並東南。東南得之,亦可以圖西北者也。故曰重在襄陽也。」有史記載,在襄陽發生的200多場戰爭中,都事關問鼎中原、逐鹿天下。
  • 襄陽→荊門將實現半小時直達
    今天上午,呼南高鐵襄陽至荊門段襄陽東站引入工程開工建設,工程包括了呼南高鐵通道襄常段正線工程、襄常高鐵立折線、襄常至漢十聯絡線。高鐵還將繼續向西延伸,經過襄陽市東津新區、襄州區、宜城市、南漳縣,荊門市鍾祥市、東寶區,最後到達荊門西站。
  • 襄陽裝修設計漢水華城小區138平米三室兩廳現代風格裝修效果圖
    風格: 現代簡約戶型: 三居室局部: 整套面積: 100-150㎡設計師: 王寧小區: 樊城-漢水華城現代風格客廳裝修效果圖這是一套襄陽漢水華城138平米三室兩廳現代風格裝修效果圖分享,整體空間的設計以簡約實用為主,用流暢利落的手法來展開,空間的裝飾沒有過多繁雜的設計,電視背景牆的設計採用大面積石材來裝飾
  • 湖北將迎一條新高鐵,預計2021年開工,砸中襄陽、荊門、當陽等地
    、荊門、當陽等地。說到湖北,人們第一個主觀印象是湖北武漢等熱門旅遊城市旅遊資源豐富,使湖北省正在大規模發展旅遊業,促進旅遊經濟增長,為湖北整體經濟注入新的活力,然而,在湖北的許多城市中,自然風景區空無一人,沒有完善的交通網絡,城市中的旅遊資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但據了解,湖北即將建設一條新的高速鐵路,可以連接襄陽、荊門、當陽等多個城市,最大限度地實現三地經濟文化資源的交流,從而突破城市的桎梏
  • 人這一輩子,一定要去一趟襄陽
    航拍襄陽護城河 楊東 攝  襄陽擁有的,遠不止這些。  東連漢水,南眺鹿門,西依峴山,北接古城,  依託襄陽建城2800年的厚重歷史文化底蘊,  將峴山、漢水、孟浩然、習家池等襄陽文化元素注入景區。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曾在這裡居住十多年,山頂北坡有王粲故宅遺址、王粲井,  山北麓有解佩渚、沉碑潭,  解佩渚,因漢水神女在此地解佩的傳說故事而得名,  沉碑潭,西晉鎮南大將軍杜預沉碑之處。  這裡有鳳凰山
  • 全國知名媒體走進襄陽聚焦精準扶貧
    全國知名媒體走進襄陽聚焦精準扶貧發布時間:2020年12月21日 16:55 來源:中新網湖北 ,襄陽市扶貧辦、襄陽市發改委、襄陽市總工會、襄陽日報社承辦的「精準扶貧看襄陽」全國知名媒體聚焦襄陽大型採訪活動舉行。
  • 襄陽屬於哪個省 襄陽是市還是縣
    導語:我國有很多歷史文化名城,其中襄陽也是其中之一,只是沒有西安有名罷了。襄陽的歷史有多久呢?據說至少在距今10000年左右的時候,襄陽先民就開始嘗試磨製石器了,你說久不久。那麼,你知道襄陽屬於哪個省的嗎?襄陽是市還是縣呢?一起來了解。
  • 韓愈與鱷魚之戰
    新娘子要想地位穩固,勢必要討好公婆,不知道妝畫得如何就偷偷問丈夫,不知道湯味道如何就偷偷問小姑子,朱慶餘與王建的這兩首詩頗有異曲同工之妙。更難得的是,《新嫁娘詞》同樣語帶雙關。後來有人投行卷,在卷首便抄了王建這句「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朱慶餘和張籍那番唱答震動朝野。
  • 蘇軾,有一首詞抄,襲韓愈的唐詩,卻成為寫春景的傳世佳作
    從小背誦唐詩宋詞,而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絕對是非常熟悉的人。但是更多的是對他詞作的熟悉,其實他這個人本身也是很有趣的。蘇軾不僅僅在宋詞方面有著很高的建樹,而且本身對於書法畫作都有一定的水平。並且蘇軾這個人本身就是性格開朗的人,所以他的作品也就繼承了他的性格。由此哪怕是他的政敵,依舊願意成為他的知己朋友。由此可見,蘇軾的人格魅力是多麼的耀眼。
  • 仿佛把湖北襄陽搬了過去,韓國為什麼也有一個「襄陽」?
    本 文 約 4300 字閱 讀 需 要 11 min襄陽市,佇立在我國湖北省境內,扼守漢水中遊。境內文化遺址眾多,享有「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稱。20世紀90年代,中、韓兩襄陽主動結為友好城市,籤署了一些合作協議。韓國襄陽郡在對外的宣傳資料中這般介紹自己:「襄陽本是中國湖北省漢水沿岸的一個小城之名,它的美麗自然景色和地理環境、人們的稟性以及對自然規律的認識態度和士大夫精神、習俗等都和我們襄陽相似。」如此相似為哪般?
  • 金庸最愛的襄陽,如何成為「湖北第二城」?
    圖/視覺中國在古代,襄陽是兵家必爭之地,「夫襄陽者,天下之腰膂(lǚ)也。中原有之,可以並東南,東南得之,亦可以圖西北者也。」《三國演義》120回,其中32回故事就發生在襄陽;《全唐詩》42863首,有4000多首寫到襄陽;在金庸的武俠小說裡,襄陽出現了260多次……看今朝,2016年之後襄陽奮起直追,多年來在湖北各市GDP排行榜上雄踞第二,僅次於省會。就經濟體量來說,襄陽早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湖北第二城」。
  • 2019尋秋之旅D6,別有洞天古隆中,襄陽古城煥新生
    襄陽,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因地處襄水之陽而得名,漢水穿城而過,分出南北兩岸的襄陽、樊城隔江相望。兩岸自然交通隔絕,人們過江只能靠渡船,從小北門碼頭到千福碼頭,漁船與渡船在江面上交織,繪成襄陽城的別致一景。1949年兩城合併後稱襄樊市,2010年襄樊市更名為襄陽市。
  • 歷史故事——關乎南宋命運的襄陽之戰(上)
    在襄陽之戰中,我們看到了郭靖夫婦的俠義,也看到了金庸先生「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主張。眾所周知,襄陽之戰是關係到南宋存亡的一戰,那麼,歷史上的襄陽之戰到底是怎樣的呢?襄陽所在的湖北省,號稱九省通衢、襄樊地區更是從江漢進入中原的通道。不論是沿著漢江直接順流而下,還是走隨州,都要經過襄陽。
  • 襄陽歌
    襄陽,成了我心中一個謎。襄陽小兒齊拍手,攔街爭唱《白銅鞮》。旁人借問笑何事,笑殺山公醉似泥。 峴山,也就是峴首山,在現在的湖北襄樊市南。這裡的「接蘺」是一種白色的帽子,流行於魏晉時期。「倒著接蘺」是倒著帶接蘺帽,來自晉朝「山簡」的典故。山簡是「竹林七賢」之一山濤的第五子。
  • 揭秘歷史上真實的襄陽之戰
    眾所周知,襄陽之戰是關係到南宋存亡的一戰,那麼歷史上沒有郭靖大俠的真實襄陽之戰是什麼樣的?真的如有些人說,蒙古人憑藉回回炮輕鬆的轟塌了南宋城牆就打贏的嗎?今日之計,當先取襄陽。既克襄陽,彼揚、廬諸城,彈丸地耳,置之勿顧,而直趨臨安,疾雷不及掩耳,江淮、巴蜀不攻自平。」(有諷刺意味的是,很多人認為郭侃是大俠郭靖的原型)
  • 點評湖北各地女人,襄陽女人豪爽細膩
    優點:個高、腿長,身材不錯。氣質談吐遠勝於湖北其他地區女子,比較有品味,大方,活潑開朗,精明,輕易。荊州女人:浪漫多變荊州女人很精緻很現實,卻又很飄渺很浪漫。她們也許不是湖北最天生麗質的女人,但她們一定是中國最善於妝扮自己,最善於發掘自己美的女人。
  • 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的幾首關於春天的詩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他在散文史上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韓愈的詩歌,成就和影響遠不及他的散文,他的詩,無論數量和質量,都不能和他的散文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