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後期,戰爭、內亂,層出不窮。其中對外的戰爭中,嘉靖年間的抗倭成了戰爭的主要內容。這段戰爭,造就出了許多傑出的英雄。一如眾人都知道的抗倭英雄戚繼光,一如今天要介紹的譚綸。
譚綸是江西人,最開始其實是在禮部工作,這和行軍打仗看起來好像一點關係都沒有。但是他憑藉著自己出色的軍事才能和為國奉獻的勇敢精神,硬是從一個南京禮部的主事,升職到了大明朝的兵部尚書。
倭寇最開始是在江南一帶橫行,台州地區尤為嚴重。當時的京都已經由南京遷往了北京,雖然南京除了沒有皇帝之外,北京有的南京啥也不缺,但是留守南京的將士們早就過慣了安逸的生活。
尤其是在養人的江南水鄉,那些浴血奮戰、上陣殺敵的本事早就拋諸腦後了。他們一看到倭寇,就嚇得要死了,一個二個都不敢出城門,更別說與之作戰了。
譚綸就是在這個時候一戰成名的,所謂時勢造英雄。譚綸要是放在現代來說的話,那也是文質彬彬的奶油小生。為了保衛祖國,他硬生生將自己逼成了心態上的「硬漢」。
羽扇綸巾,手持長劍,譚綸帶著數百個壯士就這麼迎難而上了。結局還是挺美好的,他們那一戰把倭寇擊退了。譚綸也因為這次出色的表現受到了重視,在兩年後成為了台州的知府。前面我們說到,台州地區的倭寇最為嚴重。
譚綸剛到台州走馬上任,就決定要招募軍隊。而且招募的一定要是農村的壯漢,因為城裡的人向來圓滑,不如鄉下的百姓樸實。一旦戰爭打響的話,城裡的那些兵很可能就潰不成軍了。他們只知道搶功勞,遇到打仗就躲在後面。
這一想法和抗倭名將戚繼光的想法不謀而合,二人很快就成為了好朋友並且一起抗戰。兩個人的部隊配合的非常有默契,每當有倭寇來犯的時候,都能將他們打得落花流水,聞風而逃。
當時的抗倭軍隊大多都比較散,每個隊伍的將領都覺得自己最牛,誰也不服誰。但是譚綸處理事務的時候非常公正。
該咋地就是咋地,誰的功勞多誰就獎賞多。大家都非常服氣譚綸的指揮,在譚綸的帶領下,各個部隊之間的摩擦也少了很多,配合的也越發精妙。
譚綸因為表現出色,官職越來越高,後來更是做到了兩廣總督、兵部尚書的位置,後來還被封為太子少保。
明朝中後期,能打仗的將領已經是少之又少了。譚綸除了抗倭,在對抗蒙古、女真等戰爭中也立下了汗馬功勞。是真正的儒將,令人尊敬的愛國將領!
聲明: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