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庭到職場,女性在懷孕過程中經歷的自我懷疑,很大程度上都是傳統觀念或者結構制度帶來的「被動懷疑」,女性本沒有錯,錯的是這些不合理的習俗和規定。」
由新垣結衣主演的日本戀愛喜劇《逃避雖可恥但有用:新春特別篇》於1月2日播出。該劇一經播出,就收穫了大量好評,截至目前,《特別篇》豆瓣評分為8.5分。
《特別篇》主要講述了男女主角結婚後的生活,把重點放在了女主開始懷孕,直到生下孩子,夫妻共同克服困難的全過程。
雖然整體劇情還是「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輕鬆喜劇模式,但劇中女主角懷孕期間遇到的問題卻非常有代表性:是否要隨夫性更改自己的姓、休產假可能導致的工資降低、因為孕期生理不適導致的心理焦慮、全權負責生孩子整個過程的責任壓力……
豆瓣評分
《逃避雖可恥但有用》系列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它總能在戀愛喜劇的背後,捕捉到有關兩性的現實問題,並且在幽默輕鬆的氛圍中,對這些社會話題展開討論,讓觀眾邊「吃糖」邊思考。
順水推舟,我們也對《特別篇》中討論的「孕期女性會遇到哪些困難?」這個看似只與孕婦有關,其實牽涉家庭、社會的深刻問題進行一番討論,期待能夠在討論中看到《特別篇》喜劇外表下的現實意義。
當我們把戀愛喜劇的框架剝離出來時,會發現《特別篇》裡面關於孕期女性心理變化的探討異常深刻。因為它指向了這樣一個話題——孕期的女性是否會經常性地自我懷疑?而這些懷疑又是從哪來的?真的是「自己」給自己強加的嗎?
在《特別篇》裡,女主角懷孕後和丈夫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是否要隨夫姓」。
「隨夫姓」是日本明治時代開始興起的一種傳統,最早是為了學習西方夫姓制才確立的制度,即女性結婚後要把自己的姓氏改為丈夫的姓氏。《特別篇》質疑了這種制度的合理性,並且從更生活化的角度提出了改姓涉及駕照、銀行卡信息更改等一系列麻煩瑣事,而這些勞動成本,似乎只由妻子一人承擔。
劇照
除了給生活帶來不便,夫姓制最大的問題是對妻子自我身份的剝奪與馴化。理論上來說,現代婚姻的一大特點就是自由戀愛,自願結婚,然而被冠以傳統之名的夫姓制,實際卻強制執行著對女性姓名權的剝奪,這種行為會帶來這樣的後果:妻子的自我身份認知會跟隨改姓儀式進行改變,而這種改變暗含「將妻子納為丈夫所有物」的所有權宣誓。
夫姓制的核心邏輯,其實是通過對「姓」的更改,把妻子自我的一部分讓渡給丈夫,作為「被接納」的一方,妻子在家庭關係中很容易產生「依附」「投靠」的心理,原本自我認知中的「自己」,會逐漸被替換為「作為妻子的自己」。
但如果說夫姓制還只是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不那麼明顯」的自我懷疑,那麼《特別篇》展現出的關於產假的討論,體現的就是工作制度對女性自我勞動價值的質疑與剝削了。
劇照
《特別篇》裡,女主角剛向上司提交休產假的請示,其同事立馬表示「那她的工作要誰來負責?」而女主角立馬走過去彎腰道歉。可懷孕生子為什麼是一件需要道歉的事情呢?「因為懷孕無法工作,所以對不起其他工作的人」這種邏輯的背後是對女性勞動價值的貶低和懷疑。
在職場中,女性的勞動價值往往不得不與自己的生育能力發生捆綁。就像現實生活裡,女性在面試時經常會收到「是否有生育打算」的問題……《特別篇》裡也有關於「有的部門排隊生孩子」、「產後工資降低」等現實問題的反映。
而對女性勞動價值的懷疑,本質上還是對女性在職場上的「排她」,就像日本社會學家上野千鶴子說的那樣,女性懷孕並不能給公司帶來價值,相反產假還會帶來勞動力的損失,她們的一切合法權益都會受到「合情合理」的質疑。
劇照
從家庭到職場,女性在懷孕過程中經歷的自我懷疑,很大程度上都是傳統觀念或者結構制度帶來的「被動懷疑」,而這種被動懷疑就來源於以夫姓制、歧視性工作制度為代表的「價值剝奪」結構。
在這個結構中,女性的價值被量化為具體的概念,比如劇中男主角的上級就認為女性年齡大了以後就會發生「劣化」,這種以年齡為價值指標去衡量女性的例子現實中也並不少見。
年齡、外表、姓氏、生育能力……每一個所謂的「指標」都在對女性的勞動價值進行剝奪。這些量化指標形成的過程實質就是物化女性的過程,當女性成為被物化的「產品」時,她們作為勞動者的勞動價值自然會受到矮化,懷孕的女性更會因為勞動價值的進一步削弱而失去話語權。
女性本沒有錯,錯的是這些不合理的習俗和規定,以及一系列「衡量指標」長期以來對女性勞動價值的剝奪。
劇照
如果說《逃避可恥但有用》的傳統基調一直是歡快輕鬆,那麼在《特別篇》裡展現的關於女主角懷孕後,身體出現的各類不適就顯得相對沉重,甚至有些殘酷了。
例如女主角出現孕吐反應後,對任何氣味都表現得極其敏感,就連聞到「快遞的味道」都會立馬嘔吐,而且這種不適還是間歇性的,孕吐期間的女主角連水都喝不進去。
再比如女主角在出現妊娠反應時,身體上的噁心、胃灼熱、尿頻、尿失禁等生理上的痛苦……這還是電視劇從現實中選取的部分妊娠不良反應,懷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生理痛苦或許還不止這些。
身體上的痛苦,必然會帶來心理上的負擔,嚴重者,甚至會發展為「產前抑鬱」。相比近年來大受關注的「產後抑鬱」,產前抑鬱在搜尋引擎上的數量只是後者的七分之一,可產前抑鬱帶給孕婦的傷害依然嚴重,貫穿懷孕整個過程,是一種必須受到重視的心理疾病。
在知乎關於「產前抑鬱症」的相關問題中,不少有過類似經歷的網友都表示患抑鬱症期間,自己易怒、愛哭,情緒得不到控制,甚至產生極端的消極念頭。
在這些回答裡,關於「沒人理解自己情緒」的觀點是最多的,有網友表示:「家人都說我矯情,老人更是覺得不就是懷孕嗎?老一輩以前哪有這麼麻煩……」
從這些回答中可以窺見,一些孕婦在懷孕過程中非但得不到理解,還會被扣上「矯情」的帽子,但懷孕導致的體內激素變化本就因人而異,一些家庭傳統觀念裡「不該這麼矯情」、「都這麼過來的」想法,其實是對孕婦心理的簡單化處理,這種說法一方面並不能幫助其排洩壓力,另一方面又會把孕婦引向更深一層的自我懷疑,構建出一個不斷惡性循環的負面情緒場。
知乎用戶發言
在相關研究中,產前抑鬱症的原因多種多樣,但始終脫離不開自我懷疑:懷疑自己身體是不是不夠健康,妊娠反應會不會影響寶寶;懷疑孕期丈夫忠誠度是否會下降,是否完全理解不了自己;懷疑自己是否會和社會脫節太久,產後無法恢復工作……無數的懷疑很容易佔據腦袋,孕婦需要克服的負面情緒遠比旁觀者想像得多。
就如同《特別篇》中女主角表示,自己展現出來的有活力只是為了不讓丈夫擔心,其實身心都非常痛苦……
心理問題從來就宜疏不宜堵,就像劇中女主並沒有患上抑鬱症,而是在丈夫與朋友的關心下不斷展現出積極的一面。這種關心,不是用幾句「再忍忍」搪塞過去的敷衍,是丈夫長期以來言行一致地為孕期妻子著想,言語中撫慰妻子孕期的辛勞,行動上又主動承擔一切家務。
可這些要求其實本就是男性身為丈夫應該履行的責任……
在劇中女主角剛剛懷孕時,男主角以一種做好一切準備的姿態,毅然對妻子表示:「我會盡全力做好你的後盾!」
然而,如此「爺們兒」的高覺悟表態卻得到了女主角的否定和不滿:「我可是第一次生孩子,什麼都不懂很是不安,而我居然得一個人學習,然後給你下命令嗎?我們應該共同成長,一起做父母。」
的確,儘管男主角的說法聽上去很有氣勢,但「做後盾」的說法,潛臺詞不就是「你先上,你不行了再說」嗎?而在現實中,孕婦產生自我懷疑甚至產前抑鬱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來自於這種對懷孕「全權負責」的巨大壓力。
劇照
無論是婚姻還是懷孕,這些事情本就需要在兩個人「共同生活」的意願下才能完成。然而現實卻是,人們總會不自覺地,把懷孕歸類於女性的固有職責之上。這種不自覺其實就是對男性在妻子孕期「丈夫角色」的長期缺位導致的。
正如劇中男主角和上級申請休產假時,上級表示「男的陪著歇產假,一個星期就夠了」一樣。在許多人眼中,「產假」就是獨屬於女性的,和男性沒有關係。但孕期的女性本就身體狀況不穩定,情感上更是需要有人共同交流傾訴,休產假怎麼會和本應主動承擔丈夫義務的男性沒有關係呢?
男性陪伴身份的缺位、女性生育壓力的焦慮,很大程度上來自於社會壓力的轉移。其實不分性別,每個人對自己的自我價值認同,大多來源於對勞動價值的維繫。而在現代社會長期以來「加班文化」盛行的社會文化環境中,人們只有不斷工作,才能保證自己的勞動價值,不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難以騰出空間去扮演家庭角色。
劇照
在休產假得不到批准的情節中,男主角憤怒表示:有問題的不是男人休產假,而是不能請假這件事本身就不合理。並發動自己的好朋友,態度堅決地向上級爭取產假。這種對自己家庭角色扮演空間的爭取,其實就是男主角對「共同成長」的理解。
《特別篇》除了對以懷孕為主線的劇情進行深刻挖掘,其實還討論了單身主義、LGBTQ群體的自我認同等結婚以外的問題,雖然劇中提出了不少深刻的社會問題,但這些做法更多的是為觀眾提供不同的視角,起拋磚引玉之用。
正如標題《逃避可恥但有用》一樣,劇中的角色其實也和現實中的我們一樣,面對這些社會難題也躊躇不前,只想逃避,但短暫的逃避後,角色們依然在努力想辦法克服苦難,例如女主角在孕期痛苦時依然樂觀地想要過好新年;男主角發現上級歧視女性時與他據理力爭……
劇照
《特別篇》傳遞出了這樣一種價值觀,不管是結婚、單身還是多元性取向,每個人都應該努力地生活下去,暫時的逃避是為了更好的前進。不論男女,與他人締結關係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而絕非懷疑自己。
這種以熱愛生活為核心的自如態度,或許正是《特別篇》雖時刻討論社會問題,卻不落消極悲觀的秘訣吧。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