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古村有座老學館

2020-12-24 安青網

皖南古村有座老學館

2020-04-21 14:44:16   來源:合肥晚報    

【摘要】

○太平山房所在的所村○古樸的太平山房○牆壁上有太平山房題字太平山房,又名聚德堂,坐落在我省青陽縣陵陽鎮所村西。它始為明洪武年間族人陳孟賢...

○太平山房所在的所村

○古樸的太平山房

○牆壁上有「太平山房」題字

太平山房,又名「聚德堂」,坐落在我省青陽縣陵陽鎮所村西。它始為明洪武年間族人陳孟賢捐資建造的陳氏公堂,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時改建作學館。據有關資料載,太平山房是皖南古代學館建築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

一、太平山房啥模樣

在皖南九華山麓的青陽縣,我們探訪了陵陽鎮的古老村落所村。據史料記載,所村古村已有兩千多年了。不知像這樣歷史悠久的村莊,在兩千多年後還能探尋到什麼。驅車出陵陽鎮往西五裡,遠遠就能看到村莊西側太平山房的東山牆和朝南的高大門楣的一角。

作為皖南古代學館建築保存最為完好的太平山房,在村中偏西位置。山房坐北朝南,南北向進深三進計71米,東西向通面五開間闊16米有餘,佔地面積1173平方米,外觀宏偉。正門牆壁為四柱三樓牌坊造型,高達十米,正門中上方鑲嵌一塊漢白玉石匾,陰刻楷書「積善流芳」四個徑尺大字。四柱底座為石雕須彌座;坊額間鑲嵌磚雕八仙圖,門楣上方雕刻「雙龍戲珠」,石匾左右為「鳳落寶地」與「麟吐玉書」;樓頂鬥拱出挑,翼角凌空,氣宇軒昂;兩側立砌高大的馬頭牆,與鱗次櫛比的屋頂形成雄渾壯美的外觀。內部為三進六脊結構,每進都有門廳、正廳,兩廳之間有東西兩廂廊廡相連接,組成一個四合結構,屋內見院,院內見廳;上有長方形大天井,屋頂落水沿28方簷口流入,謂四水歸堂,喻聚財聚德之意,坐居其內,可晨沐朝霞,夜觀星鬥,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隨處可見。

我們看到,屋內除磚牆瓦頂外,全為木製滿堂造柱的抬梁架構,第一進32根、第二進46根、第三進38根,共116根立柱,柱上三層穿坊柁梁皆為合抱之木。梁柱銜接處的鬥拱雀替均為人物、動物、花草鏤空木雕,形態逼真,刀工精湛。立柱下的石磉每隻都飾以浮雕,尤以中進最為珍貴,用料考究、圖案精美,雕刻精妙。後進尤為特別,其正廳為兩層樓閣,樓下臺沿是漢白玉荷花柱欄杆,樓上有朱漆欄杆和方形巨窗,窗門為鏤空木雕,窗對天井;兩側廂樓為望閣,內牆即朝天井的花窗,外牆磚壁上開異形觀景小窗。後進保存最好,為明代早期建築,文物價值極高。

二、唐朝柏樹和明清房屋

據村中《陳氏宗譜》記載,所村村落形成於西漢武帝元封年間,其時設陵陽縣,下隸二十一圖,所村時名淳市圖。三國東吳太元元年(251),改陵陽為臨城,下隸二十八裡,所村時名清化裡。唐天寶元年,洪州都督請邑於青山之陽,變陵陽縣為陵陽鄉,其時所村名為陳家村。直到宋哲宗時,才改稱所村沿襲至今。所村在先前800年間四易其名,由「淳市」而「清化」,我們約略可以遙想該村民風的淳樸與清朗;及至唐代,陳姓在該村繁衍發展為大姓旺族,一度以姓名村,可見其遠近聞名程度。至此,陳氏家族作為所村旺族大姓延續了千餘年。

為什麼後來又改稱所村呢?據村裡人說其中大有講究。所村處九華山之南,金霞山之東,兩面青山拱抱,一溪東流,此形貌如「黃龍出海」,為古堪輿家所稱道。關於所村一名的由來,陳氏譜牒的說法就與堪輿有關。《陳氏宗譜》記曰:「村以所名,取五方山巒形勢,東木、西金、南火、北水、土居其中,與五行適相符合,有得其所之意。」村中除民居外,《陳氏宗譜》記錄在案的公益設施建築有二十餘座,堂館廟庵亭閣應有盡有。有紀念堂「官禮堂」;有接待過訪貴客的驛館「雲陽館」;有文人聚會之所「圖南閣」;還有大夫第、觀音堂、昭明殿、九龍廟、慕仙庵等建築,其村富裕與人文興盛可見一斑。

據村中人說,昔日蔚為壯觀的所村古建築,多數已毀於日本侵華戰爭中的日寇掃蕩。如今僅存十五六幢明清時期的古民居,散落在各村民組,也有相對集中的群落,大多年久失修。今天我們尚能見到的,除太平山房外,還有數處保存較為完好且頗富特色的古民居。徽商陳鹹慶所建「慶餘堂」,四正兩廊,坐北朝南。正屋進深約28米,寬10米有餘,上堂照壁存有「慶餘堂」木匾一塊,正屋後部配屋已拆除,西側耳屋尚存,上世紀90年代曾在此屋拍攝黃梅戲電視劇《桃花女》和《拉郎配》。距太平山房約40米處有座繡樓,呈四字形格局,二層為通體木雕花欄。陳祖錫百年祖屋,坐落在半邊丘,為兩幢連體建築,一為四正兩廊,一為古式三間,坐東朝西,前有一院,建於清光緒年間,距今百餘年,房主陳祖錫年已九旬,耳聰目明,多知所村舊事。在油榨莊內,尚存一組建於清代中晚期的古民居建築群落,全為四正兩廊格式。

值得一提的是,村中的唐柏與古橋。在九甲村民組的古道旁,今存一株植於唐朝的古柏樹,蒼顏不老,蔚然茁壯,形似鳴鶴,狀如虯龍,堪稱奇觀。村前小河,古稱南溪,溪上一座單孔拱橋,長約三丈,寬一丈,高丈餘。橋身右拱位正中有一石碑,碑面完全被風雨剝蝕,字跡無存。據村中老者陳祖錫說,此橋名為斡橋,祖輩傳說建於唐代以前。

三、清朝時作為學館

《陳氏宗譜》記載,遷居所村的陳氏始祖叫陳志達,據說是漢丞相陳平的子孫,曾官至渤海太守和京兆尹。西漢末王莽亂,陳志達舉家避居於此,畢竟來歷不凡,竟然就在此山野僻地繁衍出一支綿延千年的旺族,到修建積善堂(太平山房)的陳孟賢,已是第五十七世了。

而據史料記載,太平山房為典型的徽派祠堂式建築,建於明洪武年間,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而其前身為「官禮堂」。陳什萬,義捐谷萬擔,賜爵不受。唐玄宗天寶五年,賜陳氏官禮匾額,「官禮之號,由此基焉」。陳氏族人為紀念其先人捐谷濟荒被朝廷旌為義民而建的「官禮堂」,毀於元代。後由陳孟賢於明洪武年間在其舊址上建「積善堂」為合族公堂。陳孟賢於明洪武年間以貢致仕,授迪功郎,任江西饒州府經歷,後因反對朱棣擁兵發難,兵敗就義,留有血書示後人。其人一生品卓行方,為政勤民,為臣盡忠,堪為陳氏楷模。前二進建於明末清初,乾隆三十六年(1771)為方便鄰近生童赴試投宿和興義學,充作學館,時秋浦邑令鍾學曾題匾「聚德堂」贈之,以為褒獎。鹹豐二年(1852)再次擴建成現在的規模。

為了更好地保護這座文物,1985年10月,安徽省文化廳撥專款進行了一次較全面的修繕,作為古代學館建築保存。次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存至今。

□方乾 程堂義

責任編輯:李東

免責聲明: 網站內所有新聞頁面未標有來源:「安青網-安徽青年報」或「安青網」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安青網聯繫。轉載稿件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相關焦點

  • 皖南績溪10處靜美古村,每一處景致都深藏濃厚記憶……
    南朝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建縣,至今已有近1500年歷史,自唐以來以績溪命名設縣,超過1200多年,是安徽省五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據統計,境內1000年以上古村落有25個,500年以上古村落有30個。
  • 皖南千年古村,素有「中國水口園林第一村」之稱
    唐模村,一個隱居在皖南一帶的古村落,雖然鮮為人知,但它卻是全國5A級旅遊景區。唐王朝建立於唐朝,當時越國公汪華的太曾祖父叔舉為紀念已逝的唐王朝而建,後經世世代代的繁衍,人口逐漸增加,唐王朝的模式名稱至今仍然保留。
  • 世界級旅遊圈的皖南,不止是黃山與九華山,還有這仙境般的小點
    作為世界級旅遊圈的皖南地區,不僅擁有世界地質公園黃山、九華山以及皖南古村落等世界級景區、景點,還有很多如同仙境一樣的小眾化景點,比如牯牛降。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小眾化的點到底有多美?居然可用仙境來描述。早在地藏菩薩來九華山以前就在勸善橋附近一帶專門講經說法勸一切眾生以善良為本,而作為地藏王菩薩道場的九華山到牯牛降僅僅百裡的路程,所以說這故事的真實性就更加有說服力,於是就把這座橫跨牯牛降河的小木橋就這樣命名為勸善橋了。在這座橋上除了可以打聽到頗具教育意義的故事之外,還能體驗西黃山腳下大名鼎鼎的黃山毛峰的茶園。看到了嗎?
  • 「藏身」於皖南的這座千年古村,為國家5A級景區,卻鮮有人知
    在現在的社會狀態下,很多人都受到無形的壓力,但旅遊可以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因此,中國旅遊業的發展越來越好,尤其是現在人們的生活觀念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很多人去旅行的時候並不是單純的欣賞美麗的景色,而是開始涉獵一些奇怪的事情,不知道大家有多久沒有靜下心來欣賞美麗的景色,所以用這種方式淨化了自己的靈魂今天小編向大家介紹的就是安徽省南部的千年古村
  • 安徽皖南:六座城市,合力不夠,太多了!
    2020年上半年合肥GDP錄得4419億,而蕪湖、馬鞍山及銅陵三座城市合起來也才3170億,差了一個蕪湖的總量左右,讓人感慨。蕪湖、馬鞍山及銅陵三市和池州、宣城、黃山都被大多數人看作是皖南地區,蕪湖作為安徽二號位選手十多年前發展也是很亮眼的,如今經濟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有很多方面。
  • 宣城「唯一」的5A級景區,居皖南名山秀水間,「人才輩出」!
    旅遊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可以讓我們瀏覽祖國的萬千山河,也可以讓我們體驗世間的美好,如今的中國速度足以讓世界為之震撼。祖國也將乘著中國速度走向世界之巔。惠州自古文風盛行,皖南績溪有許多古村散布在惠州青山秀水之間,東聳龍鬚山,源河旁邊有一個船型古村,一條水街彎彎曲曲地穿過村莊,宣城唯一的5A級景區藏於皖南名山秀水之間,是人才輩出的進士村。
  • 皖南大山的最後一片淨土,有300年歷史的世外桃源,卻鮮為人知
    皖南徽州屬於那種移民社會,南遷的移民和山越原居民的文化交融,也就形成了獨特的徽州文化,但在其他地區,他們都是以外來文化為主導的,大概是因為陽產處於深山之中,交通閉塞,山民就地取材,形成了鱗次櫛比、錯落有致、質樸壯觀的土樓群,留存了徽州山越人生活記憶,這就是落後生產力和高度文明的混搭。
  • 探村溫州瑞安|上澤古村,浙南山水人家,靜美宋代風韻
    浙江溫州,瑞安,上澤古村。地處寨寮溪風景區腹地,山青水秀,景色優美,是浙江省現存為數不多的宋代古民居群村落。至今,村落中還保留著120座270多間木石結構老房子,依山而建,錯落有致,配以青山秀水,宛若一幅精緻的水墨畫。古村裡街巷以丁字街道為主,街面用青石鋪成,民宅幾乎是清一色的青石黛瓦,並以石頭圍成獨立的小院。借著院外翠竹掩映,小院落顯得異常寧靜和諧。
  • 皖南川藏線途徑寧國世京園農莊民宿超詳細攻略,趕快收藏起來!
    總聽人說起, 安徽藏著一條「 江南天路」,「 皖南川藏線」,美到不捨得閉眼,她真的有這麼美麼,她在哪裡,怎麼走?叫上親朋好友一起吧,自駕暢遊,放聲歌唱,美食好景,一路收穫!還有什麼比奔馳在蜿蜒山川更爽的事情呢?
  • 思遠11.18—11.23皖南行攝活動—皖南天路川藏線+經典皖南秋色
    金秋時節,皖南的滿山秋葉,層林盡染,澄江碧透,依山傍水的徽派古村落形成了一幅幅天人合一的水墨山水畫,是皖南秋季最佳拍攝季節。皖南的秋天,枝出淺黃,層林盡染。6、門票、索道票(備註:請各位影友帶上省證以上的攝影證,老年證、軍官證、醫務證及有關可以免費的證件,婺源皖南很多拍攝點有省證以上攝影證都是免票的,請各位參團客人務必帶上,根據實際具體優惠多少,離團前現退給影友)門票上,60-65歲半價,65周歲以上免票       本次活動,大家既可以拍攝和學習,也可以在此活動中收穫自己的精彩照片D1、
  • 安徽有座5A級古村,八卦布局行如迷宮,先人智慧讓人讚嘆
    以前就計劃著去古代徽州文化旅遊,這次正好空著,毫不猶豫地出發了,AAA級的古村呈康康是其中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去處,康康古村在安徽黃山市徽州區,雖然沒有西達宏村那麼有名,但是其美麗卻絲毫不遜色,這是我爸爸的第5季,出發的時候,我們直接從黃山去,40公裡左右,坐車50分鐘左右。
  • 泰順小鎮故事|十裡桃花笑春風 座座古村醉遊人 羅陽懷抱千年文化...
    項目佔地112畝,建築面積1.9萬平方米,總投資1.6億元,計劃新建1座仿古土樓莊園,原樣修復1座土樓和16座老屋,功能涵蓋家居式度假民宿和文物展覽、農家樂餐飲、文化休閒娛樂用房,既復興當地土樓文化,又突出民居旅遊體驗。」 依託千年的文化底蘊,近年來羅陽鎮開啟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的新篇章。
  • 你知道「白嶽」是指哪座山嗎?它與黃山、九華山並稱皖南三大名山
    你知道「白嶽」是指哪座山嗎?它與黃山、九華山並稱為皖南三大名山劇作家湯顯祖的一首詩《遊黃山白嶽不果》「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這首詩的後半部分大家比較熟悉,前半部分中的「黃白」分別指黃山和白嶽。白嶽是指哪座山呢,對湯顯祖有這麼大的吸引力?
  • 同是《臥虎藏龍》取景地,皖南這兩個古村落的人氣卻不可同日而語
    導讀:提到皖南古村落,估計百分之九十的遊客都會想到是被譽為「中國畫裡的鄉村」——宏村。是啊,在皖南眾多的古村落當中,宏村的人氣絕對是當仁不讓的,也正是因為宏村的人氣太高,以至於我們來到皖南往往會忽略掉其他的古村落,其實在皖南遠不止一個宏村,在黃山腳下有數不清的依山而建的皖南古村落,它們都是典型的徽派建築,村中有溪流穿過,山間民居錯落分布,遠遠望去如似塔之層層交錯疊壘,好似一幅水墨丹青畫。
  • 安徽一座千年古村,生活著唐太宗李世民的後人,卻清一色姓胡!
    皖南連綿的群山中隱藏著許多古老的小村莊。古老的黑白房子像棋盤一樣分散開來。歷經滄桑的西遞古村落,在皖南眾多村落中脫穎而出,深受人們喜愛。西遞古村落位於安徽省南部,距黟縣東部9公裡,距黃山風景區40公裡。
  • 安徽宣城,這座因紙聞名的皖南小城,藏著不為人知的美
    相親不再厭倦,只有敬亭山, 大詩人李白的這首詩來自他的《獨坐敬亭山》, 是的,敬亭山需要一個人遊泳, 就像皖南這個叫宣城的小鎮一樣,同樣需要冷靜下來慢慢地獲獎, 一個人待著比較好,坐在懷抱敬亭山的宣城裡,生活節奏極慢, 在這裡很少看到緊迫的人潮,時間也從大城市到分秒的要求都是正確的,變成了早上黎明左右吃早飯,下午初一掉下來就去收集茶的約數
  • 【高行詩社】文藝刊《詩吟皖南舊憶•影攝旌德風情》史濟民格律詩暨楊康良攝影作品合輯•2020-044期
    詩人年輕時曾參與皖南上海「三線」工程的建設和工作,如今幾十年過去了,詩人早已回到了上海,「三線」工廠也物是人非,但留在詩人記憶中的情景依然存在。       攝影作品拍攝地點的北緯30度界碑,是皖南川藏線標誌性景觀節點。(朱旺村)一個始建於1300多年前的古村落。是旌德縣五大文明古村之一,房屋都是徽派建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悠久的人文歷史,獨特的建築景觀。旌緣山莊。
  • 隱藏在皖南深處的最後一片淨土,有一種鄉土美感,卻少有人知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大城市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幾乎每個地方都建起了高樓大廈。城市的相似度越來越高了,於是人們開始傾向於一些古村落旅遊,如西遞宏村等知名度較高的地方。還有很多美麗的古村落無人問津,就像隱藏在皖南深處有一個村落,它被人稱之為「皖南最後一片淨土」,非常的特別和美麗,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它吧。
  • 【麥鈴遊記】皖南川藏線浮光掠影
    1.皖南宣城紅杉林景區,2020年12月4日下午,拍攝YS。「麥鈴,後天(12月4日)我們自駕去皖南川藏線。你如果想去,有你座位。」看到後山遲桂花的微信留言,我第一時間是有猶豫的:聽說皖南川藏南線最佳秋色是在11月中旬,現在的那裡,已然是一片蕭瑟的冬日景象了吧?然而,我是一個越忙越想偷閒的人。
  • 帶你走近皖南歙縣,重溫那場徽州故夢
    黃山腳下,徽州古地,這裡是徽州文化的發源地,但現在,它也正飽受洪水的困擾,黃山屯溪鎮,有500年歷史,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老大橋」的鎮海橋被洪水衝毀,作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令人惋惜難過的是,就在與此地相鄰的歙縣,同樣還有3座歷史悠久的古橋,正在風雨中飄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