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1 14:44:16 來源:合肥晚報
○太平山房所在的所村○古樸的太平山房○牆壁上有太平山房題字太平山房,又名聚德堂,坐落在我省青陽縣陵陽鎮所村西。它始為明洪武年間族人陳孟賢...
○太平山房所在的所村
○古樸的太平山房
○牆壁上有「太平山房」題字
太平山房,又名「聚德堂」,坐落在我省青陽縣陵陽鎮所村西。它始為明洪武年間族人陳孟賢捐資建造的陳氏公堂,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時改建作學館。據有關資料載,太平山房是皖南古代學館建築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
一、太平山房啥模樣
在皖南九華山麓的青陽縣,我們探訪了陵陽鎮的古老村落所村。據史料記載,所村古村已有兩千多年了。不知像這樣歷史悠久的村莊,在兩千多年後還能探尋到什麼。驅車出陵陽鎮往西五裡,遠遠就能看到村莊西側太平山房的東山牆和朝南的高大門楣的一角。
作為皖南古代學館建築保存最為完好的太平山房,在村中偏西位置。山房坐北朝南,南北向進深三進計71米,東西向通面五開間闊16米有餘,佔地面積1173平方米,外觀宏偉。正門牆壁為四柱三樓牌坊造型,高達十米,正門中上方鑲嵌一塊漢白玉石匾,陰刻楷書「積善流芳」四個徑尺大字。四柱底座為石雕須彌座;坊額間鑲嵌磚雕八仙圖,門楣上方雕刻「雙龍戲珠」,石匾左右為「鳳落寶地」與「麟吐玉書」;樓頂鬥拱出挑,翼角凌空,氣宇軒昂;兩側立砌高大的馬頭牆,與鱗次櫛比的屋頂形成雄渾壯美的外觀。內部為三進六脊結構,每進都有門廳、正廳,兩廳之間有東西兩廂廊廡相連接,組成一個四合結構,屋內見院,院內見廳;上有長方形大天井,屋頂落水沿28方簷口流入,謂四水歸堂,喻聚財聚德之意,坐居其內,可晨沐朝霞,夜觀星鬥,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隨處可見。
我們看到,屋內除磚牆瓦頂外,全為木製滿堂造柱的抬梁架構,第一進32根、第二進46根、第三進38根,共116根立柱,柱上三層穿坊柁梁皆為合抱之木。梁柱銜接處的鬥拱雀替均為人物、動物、花草鏤空木雕,形態逼真,刀工精湛。立柱下的石磉每隻都飾以浮雕,尤以中進最為珍貴,用料考究、圖案精美,雕刻精妙。後進尤為特別,其正廳為兩層樓閣,樓下臺沿是漢白玉荷花柱欄杆,樓上有朱漆欄杆和方形巨窗,窗門為鏤空木雕,窗對天井;兩側廂樓為望閣,內牆即朝天井的花窗,外牆磚壁上開異形觀景小窗。後進保存最好,為明代早期建築,文物價值極高。
二、唐朝柏樹和明清房屋
據村中《陳氏宗譜》記載,所村村落形成於西漢武帝元封年間,其時設陵陽縣,下隸二十一圖,所村時名淳市圖。三國東吳太元元年(251),改陵陽為臨城,下隸二十八裡,所村時名清化裡。唐天寶元年,洪州都督請邑於青山之陽,變陵陽縣為陵陽鄉,其時所村名為陳家村。直到宋哲宗時,才改稱所村沿襲至今。所村在先前800年間四易其名,由「淳市」而「清化」,我們約略可以遙想該村民風的淳樸與清朗;及至唐代,陳姓在該村繁衍發展為大姓旺族,一度以姓名村,可見其遠近聞名程度。至此,陳氏家族作為所村旺族大姓延續了千餘年。
為什麼後來又改稱所村呢?據村裡人說其中大有講究。所村處九華山之南,金霞山之東,兩面青山拱抱,一溪東流,此形貌如「黃龍出海」,為古堪輿家所稱道。關於所村一名的由來,陳氏譜牒的說法就與堪輿有關。《陳氏宗譜》記曰:「村以所名,取五方山巒形勢,東木、西金、南火、北水、土居其中,與五行適相符合,有得其所之意。」村中除民居外,《陳氏宗譜》記錄在案的公益設施建築有二十餘座,堂館廟庵亭閣應有盡有。有紀念堂「官禮堂」;有接待過訪貴客的驛館「雲陽館」;有文人聚會之所「圖南閣」;還有大夫第、觀音堂、昭明殿、九龍廟、慕仙庵等建築,其村富裕與人文興盛可見一斑。
據村中人說,昔日蔚為壯觀的所村古建築,多數已毀於日本侵華戰爭中的日寇掃蕩。如今僅存十五六幢明清時期的古民居,散落在各村民組,也有相對集中的群落,大多年久失修。今天我們尚能見到的,除太平山房外,還有數處保存較為完好且頗富特色的古民居。徽商陳鹹慶所建「慶餘堂」,四正兩廊,坐北朝南。正屋進深約28米,寬10米有餘,上堂照壁存有「慶餘堂」木匾一塊,正屋後部配屋已拆除,西側耳屋尚存,上世紀90年代曾在此屋拍攝黃梅戲電視劇《桃花女》和《拉郎配》。距太平山房約40米處有座繡樓,呈四字形格局,二層為通體木雕花欄。陳祖錫百年祖屋,坐落在半邊丘,為兩幢連體建築,一為四正兩廊,一為古式三間,坐東朝西,前有一院,建於清光緒年間,距今百餘年,房主陳祖錫年已九旬,耳聰目明,多知所村舊事。在油榨莊內,尚存一組建於清代中晚期的古民居建築群落,全為四正兩廊格式。
值得一提的是,村中的唐柏與古橋。在九甲村民組的古道旁,今存一株植於唐朝的古柏樹,蒼顏不老,蔚然茁壯,形似鳴鶴,狀如虯龍,堪稱奇觀。村前小河,古稱南溪,溪上一座單孔拱橋,長約三丈,寬一丈,高丈餘。橋身右拱位正中有一石碑,碑面完全被風雨剝蝕,字跡無存。據村中老者陳祖錫說,此橋名為斡橋,祖輩傳說建於唐代以前。
三、清朝時作為學館
《陳氏宗譜》記載,遷居所村的陳氏始祖叫陳志達,據說是漢丞相陳平的子孫,曾官至渤海太守和京兆尹。西漢末王莽亂,陳志達舉家避居於此,畢竟來歷不凡,竟然就在此山野僻地繁衍出一支綿延千年的旺族,到修建積善堂(太平山房)的陳孟賢,已是第五十七世了。
而據史料記載,太平山房為典型的徽派祠堂式建築,建於明洪武年間,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而其前身為「官禮堂」。陳什萬,義捐谷萬擔,賜爵不受。唐玄宗天寶五年,賜陳氏官禮匾額,「官禮之號,由此基焉」。陳氏族人為紀念其先人捐谷濟荒被朝廷旌為義民而建的「官禮堂」,毀於元代。後由陳孟賢於明洪武年間在其舊址上建「積善堂」為合族公堂。陳孟賢於明洪武年間以貢致仕,授迪功郎,任江西饒州府經歷,後因反對朱棣擁兵發難,兵敗就義,留有血書示後人。其人一生品卓行方,為政勤民,為臣盡忠,堪為陳氏楷模。前二進建於明末清初,乾隆三十六年(1771)為方便鄰近生童赴試投宿和興義學,充作學館,時秋浦邑令鍾學曾題匾「聚德堂」贈之,以為褒獎。鹹豐二年(1852)再次擴建成現在的規模。
為了更好地保護這座文物,1985年10月,安徽省文化廳撥專款進行了一次較全面的修繕,作為古代學館建築保存。次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存至今。
□方乾 程堂義
責任編輯:李東
免責聲明: 網站內所有新聞頁面未標有來源:「安青網-安徽青年報」或「安青網」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安青網聯繫。轉載稿件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