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文覆審檢查中,光明社區被通報了很多問題。
這讓社區書記老劉不能接受。
論乾淨衛生,早在上個月,老劉就跟執法隊一起,全面清理佔道經營,打掃衛生死角,本就是轄區衛生標杆的光明社區更加乾淨整潔。
論氛圍營造,光明社區代管三個小區,共40棟樓,近100個單元,280多個電梯,老劉親自帶隊嚴格按照要求挨個貼上宣傳海報。不僅如此,他還協調社區內的一個商場,LED屏滾動播放文明城市系列海報,營造濃厚氛圍。
論知曉率滿意度,近一個月老劉晚上必加班,就趁著小區居民都在的時候,挨個敲門入戶。同時,群眾工作經驗豐富的他總會通過「合理」勸說,讓填表人不好意思打低分。
工作幹到這份上了,還被通報了這麼多問題?
▼
2
回想這一個月,老劉壓力山大。
創文覆審工作迫在眉睫,全市形式不容樂觀。作為聯繫群眾最為緊密的社區工作者,同時又是「先進專業戶」,老劉自然是急先鋒。
憑藉過硬實力,光明社區也是區裡主推的迎檢點。老劉一心只想抓好落實,生怕耽誤全市創文大局。
滿腔熱血和滿腹自信在上級通報的各種問題中分崩離析,「先進專業戶」老劉有些氣餒。
但隱隱的,老劉也感覺到一些不大合適的地方。
從最直觀角度講,老劉迎接創文覆審工作主要精力其實放在了氛圍營造和入戶宣傳上。
所謂氛圍營造,作為社區來說,其實就是貼海報。上頭說過的每個單元門口都要貼到位,每個電梯間也不能放過。
這還不算,老劉還安排專人每天巡邏,如果發現海報損毀則立馬重新貼上。這兩天雨水較多,海報那是換了一茬又一茬。
這一個月,「貼貼貼」成了老劉的日常。似乎,從上到下,都認為這是文明城市的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體現方式。
▼
3
不大合適的感覺則更加直觀的體現在入戶方面。
入戶敲門的時候,經常會吃閉門羹。
「疫情還沒結束,你們這樣挨個入戶,有沒有考慮過安全因素?」有人質疑。
「都2020年了,搞一個電子化的手機可以測評的平臺不更好嗎?」有人嘲笑。
「周圍連個公園都沒有,學校質量那麼差,還想得高分?」有人不滿意。
當然,在老劉「嫻熟」的群眾工作下,大部分人還是選擇打了高分。
「老劉,看你這樣我真不忍心給你們打低分。問題是,即便你們把海報貼的滿樓都是,即便你們把每一戶都跑到位,那就代表文明了嗎?文明不是這樣的,老劉。」某一個相熟的退休教授說。
是啊,文明城市什麼時候變成了貼海報、敲門入戶了呢?
創文這件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工作突然有些陌生,社區書記老劉覺得自己忘記了文明的樣子。
▼
4
在全市電視電話會上,上級講話點醒了老劉心中的疑惑。
「文明城市,最核心還是以人為本。」主席臺最中間的那位同志如是說。
是啊,城市文明目的是為了人們更美好的生活!
乾淨的街道、便利的設施、優美的環境、滿意的教育、惠民的醫療,這些最基本的事情,才是人民群眾最為關注的地方。
老劉不禁想到了光明社區被通報的一個問題:在清理完佔道經營攤販後,光明社區周邊缺乏便民市場,十五分鐘便民服務圈落實不到位。
還有一個問題,雖然跟老劉關係不大,但確實是光明社區實實在在存在的問題:教育資源分配不平均,群眾意見較大。
老劉只想到了乾淨,卻忘記了大爺大媽們買菜的需求;老劉只想著大力宣傳,卻忽略了本地教育資源分配嚴重不均的事實。
換做是我,也難以滿意啊!老劉心想。
▼
5
上級的另一句話讓老劉印象深刻。
「要深刻領會文明城市含義,切忌用力過猛造成群眾反感。」
在一次又一次的敲門中,見過那麼多不耐煩的表情,自以為是工作做到位了,實際上這又給多少群眾帶來了不便?
還有那無數的海報和鋪天蓋地的《告群眾的一封信》,強迫性地將創文覆審工作塞進人們的大腦,是不是工作方式方法太過陳舊和生硬?
當然,適當的宣傳有利於營造和諧的城市環境,是有必要的。但形式大可不局限於貼海報、拉橫幅,完全可以根據城市景觀,設計統一風格的並具有一定文化氣息的「精神堡壘」。
知曉率方面,老劉吸取教訓,他聯繫了一家話劇社,在小區中心廣場排練了一出精彩的話劇。活動效果不錯,有很多小區業主伸出了大拇指。
老劉聯繫了很多退休教授舉辦市民大講堂,忽視已久的老年大學又重新煥發青春。
還有,老劉使用第三方軟體,製作了民意評測題庫,很多不願開門的群眾使用手機就可以完成民意測評。
老劉知道,知曉率可以惡補,提高滿意度卻需要一個系統的過程,他已有了足夠的耐心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