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的愛樂之程》沒想像中那麼「腥風血雨」,至少在目前看來。經歷過真正高強度的《乘風破浪的姐姐》,團綜像她們在高速公路上的加油站和休息區,似一片平湖。
也因此有了一條熱搜,#姐姐團綜 尷尬#。
但看過節目,就知道來自於《花兒與少年2》的文藝復興幾乎是不太可能發生在《愛樂之程》的。
首先它的本意回歸到了音樂創作。7位姐姐以地方的風土人情為元素,創作/改編出帶有自己風格的歌曲,交流彼此心中的音樂,以小分隊的形式組合巡演。「愛樂之程」四個字可以最精準地展露這一季的主要內容。
節目本身亦對本季方向有自己的思考。開篇中他們以提問的形式回答了節目製作的方向:如何留住這群觀眾?
「今天的出發是為了追問明天,也是為了回答世界。」所有的答案在追尋的過程中一起尋找,這個文藝和抽象的回答實則也避開了綜藝向的剪輯思路。「誰和誰不合」,「誰和誰面冷心熱」,「誰和誰塑料姐妹」,這些極易被引導為網絡熱搜的話題點,節目組從立意上有意識在規避。
畢竟如果熱血了一個夏天的《乘風破浪的姐姐》,一個專注於重新定義女性關係的文化討論類節目,最終落腳點依然是抓馬,總有點「付之東流」的不值感。
所以在剪輯上,7位姐姐的個性在集體生活中依然被「有重點的」展示了,而且是好的方向的展示。
比如寧靜的「拼命三娘」心性不倒,「我要練習」二字依然常掛嘴邊。
張雨綺「混不吝盤活大師」人設更加深入人心。作為首次團建的女團第一天不免有些尷尷尬尬,張雨綺一個人的熱情能把整個節目整活。
你能看到「暴風雨前的寧靜」一起唱歌,儘管張雨綺全場一句沒在調上,寧靜仍能皺著眉頭聽完。
也能看到她用自己的方式,自個給自個賜名「雨中的安琪兒」,把平靜客氣的飯桌氣氛整活。
如果說寧靜和鬱可唯更熟,萬茜和李斯丹妮更親密,那麼這兩道張雨綺都混得開。這比孟佳的「端水」和黃齡的「配合」都多了主動性。
姐姐們的直率個性也保留了,快人快語的鬱可唯在手帳裡偷偷寫:食物不好,廁所好小,睡得不好但早上起來一拉開窗簾,哇......
從第一期看,7個姐姐的狀態是「適應中」——適應要做團綜以及團魂這兩件事本身,適應工作節奏和拍攝內容,以及適應7個人的人際網絡。從效果看,飯桌上和排練中的她們都蠻和(禮)和(禮)美(貌)美(貌)的。
但既然是姐姐,話題必然不會少。
比如張雨綺在飯桌上倡議,「咱們面對面加群」。令人琢磨,莫不是姐團直到錄第一期節目才有了集體群?
開播之後,#寧靜沒加黃齡微信#這條熱搜也成為一個探討點。原因是黃齡在表演舞臺意外受傷後,寧靜說我想發微信問你傷的狀態,點開卻發現兩人是在一個群裡。那麼在群裡問就有點奇怪,也許群組的人非常多;如果單獨對話則需要申請好友,於是憑寧靜的性子她自然是作罷了。
黃齡的回應也比較自然,「就一直沒加。」這個互動立馬就被列為「2020人際交往調查」的重要問卷——認識幾個月的朋友不加微信正常嗎?一些人覺得過分生疏,但很多人覺得其實可以理解和共情。
黃齡隨後則在直播中機智地回應,「你怎麼知道我們沒加QQ呢?」
其實無論是主動表示關係還是回應挽回找補,都是一種「HE」向的走向吧。總決賽之夜的名場面已經過去了,都是成年人,誰還不會朝前看了呢?
從方向上來看,姐團似乎中了「出道即巔峰」的預言,也似乎隨時等待打破這個預言。
在經歷過大風大浪的心智成熟的姐姐們之間,「團魂」這件純粹又講求緣分的事能不能立得住,只能用時間來驗證了。
還是希望姐姐們都能享受這一段名為「女團」的時光吧,畢竟是一票一票打投出來的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