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善於人際交往的人,那些在人際面前面臨巨大壓力的人,那些內向者,害羞者,膽怯者,那些討好型人格。他們一遍又一遍的問,我要怎樣做,才能換回別人的善意?
你換不回來。
因為你是個孩子!
你的善意,你的付出,你的犧牲,只會換來對方的變本加厲。因為你弱,你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因為對方可以對你為所欲為,他們知道你不具絲毫傷害力。
(08)
人性有個巨奇詭的規律:
——對於得到的無動於衷。但對於失去的,卻耿耿於懷。
——對於支持毫無感覺,卻對攻擊極為敏感。
——對於建設無感,卻對破壞高度敏感。
人性之所以有這三個特點,是因為自我實際上是個極不穩定的存在,小時候的你,根本不是現在的你。未來的你,跟你現在也完全不同。今是而昨非,昨死而今生,這才是我們。我們從未停止過變化,就如同一條河,時刻在流動。
正因為自我不穩定,所以瞬間的存在,有著一種自然的焦慮,想要留住自己。但那些得到的、那些支持者、那些建設性的,都不可能讓流動的自我,固化下來。所以我們才會對這些無感。
但舉凡失去的,惡意攻擊或善意批評、以及破壞性的,都會讓瞬間的自我消失,所以我們對這些極敏感,極抗拒,極憤怒。
所以會有討好別人的現象,希望換得別人的善意,維繫脆弱的自我。因為這個希望總是落空,所以對人際產生巨大恐懼。我們不是恐懼人際,是恐懼人際交往中的負面評價所帶來的壓力!
知道了人性,認識了自我,還會有問題困惑我們嗎?
(09)
如何讓心中的孩子,雖天真而不失強大,讓我們戰勝人際障礙而獲得信心呢?
五個原則:
第一是優先關注正面的、優先關注支持者。對別人則先看成績,缺點另說。
第二是客觀看待負面的一切。你再漂亮,也不可能人人都喜歡你。你再強大,也不會沒有缺點,人是一種缺陷的存在。你得接受現實。
第三:保持自己的優點,壓過缺點。如羅曼羅蘭所說,偉大的人,不是沒有卑下的情操,只是他們的卑下情操,跟偉大的品德相比,不佔優勢罷了。同樣的,一個壞透了的人,也不是沒有優點,只是優點相比邪惡,不佔優勢罷了。只要我們保持優點壓過缺點,就OK了,千萬別追求什麼完美。
第四個,減輕自己對環境的依賴,能享受最好的,能接受最壞的。降低他人劣評對自己的情緒影響,誰在世間不說人?哪個不被別人說?這是生活常態,你得適應。
第五個,向前走,任人評說。寧願你被別人說,也不要成為那個一事無成,只能在別人背後議論說嘴的那個人。
(10)
這個世界上,其實沒人能打敗你。
人,都是自己打敗的自己,都是不戰而敗。
心理學家告誡我們,要學會均衡的分布心理關注。
就是在我們的心裡,自我的評價一定要高於環境與他人。比較可取的比例是四三三,就是自我目標發展關注,佔40%。當前環境的限制與條件,佔30%。他人的關注,佔30%。
如果環境關注太高,我們就會成為抱怨不停的宿命論者,不再相信自己的努力,憎恨父母沒讓自己成為富二代,認為窮命天定,無法改變,這樣的人生未免乏味。
如果他人關注過高,我們就是所謂的社交障礙,就是性格內向,就是缺乏自信。最後會不戰而敗,連生物本能都喪失了。
如果自我關注太高,就會成為惘顧公共道德、毫無羞恥心的人。這樣的人走到哪裡都被人討厭,討厭就意味著失去合作機會,我們最好別這樣。
你看這細小的心理關注配比,就是古人說的: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些淺顯的道理,老祖宗早就弄明白了,可是他們不會說現代語言,茶壺裝餃子,肚子裡貨倒不出來,害得我們還得自己琢磨。但人生的樂趣,就在於不斷的琢磨,不斷的從舊認知中走出來,不斷的步向新的認知。電影《功夫足球》中有句臺詞,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但責任越大,成就越高,公眾對你的期待就越大,期望越大,失望也會越大。但只要有小小一點不痛快,你就會收穫差評滿滿。這些差評,實際是公眾對我們的希望,對我們的鼓勵,他們希望我們完成他們不敢嘗試的夢想,這對我們來說,其實是件好事。我們要學會享受好事,學會成就自己,這才是我們人生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