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建築必備!5個方法教你拍好「建築照」

2021-02-13 AIRPHOTO


Air君有話要說

建築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很多攝影人都特想用鏡頭拍出它們的幾何美感。可是為什麼每次拍出的照片總是歪歪斜斜,毫無美感可言呢?今天就由Air君的老朋友--韓松老師,跟大家揭秘下「建築攝影」中的那些奧秘,掌握了這些知識點,拍出建築的形態美感不是夢!透視學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產物,學過美術或設計的朋友應該都接觸過。攝影與透視的關係也很大,弄懂透視學的基本原理,對控制畫面的結構有很重要的作用。有的人拍建築為什麼歪歪斜斜?為什麼有些照片看起來很有衝擊力?為什麼有的人用手機也能拍出大長腿?其實這些都和透視有關係。

透視為什麼叫「透視」呢?

  透視的簡介  

 一張圖簡述什麼是透視,KKM/繪

有一座房子,它是三維立體的。如果在視點和房子之間放置一塊垂直的透明平面P,連接視點和房子各點,將會在平面P上形成一個房子的形象。這個形象雖然是二維的,但卻在視覺上給人以三維的觀感。這種研究「透過一個平面」描繪三維世界原理,就被稱為透視(Perspective)。

事實上,這個透明平面P就相當於畫布、照片。透視學要深究起來比較複雜,這裡我們只簡要說線性透視(狹義透視),重點說和攝影相關的部分。

我們將注意力集中在透視平面P(也就是照片)上。

照片中的簡單透視要素,KKM/繪

在真實世界中同樣大小的房子ABC,在照片中卻是A>B>C。這就是透視最基本的規律——近大遠小。

畫面中的與平面P不平行的線條,最終都會匯聚到滅點上。觀察者(拍攝中)眼睛所在的水平線叫「視平線」,滅點總會出現在視平線上。

每張照片都存在著透視。建築照片中透視最容易被人感受到,例如下圖薩伏伊別墅的照片。我們很容易發現,滅點是可以虛擬地出現在照片外的:

照片中的透視,KKM/繪

當然,滅點也可只有一個(一點透視),這個後面會說到。

照片中的透視,KKM/繪

在結構線不那麼明晰的照片中,也存在透視。

例如下面這張人物照片,同樣遵循「近大遠小」的規律,並且滅點會在照片之外很遠的地方。

 照片中的透視,KKM/繪

這張人物照看起來複雜,我沿著列車畫了結構線,或許要清楚很多:

 照片中的透視,KKM/繪

  一點透視  

還是上面的房子,如果我們「正」著拍,讓房子的山牆面S和畫面平行,此時只會有一個滅點。

這種情況叫做「一點透視」,也叫做「平行透視」。

 一點透視示意圖,KKM/繪

我們來看「一點透視」的照片:

  兩點透視  

如果我們走到房屋的一側,斜著拍攝,但保持拍攝時手機屏幕面與地面垂直,此時會有兩個滅點。

這種情況叫做」兩點透視「,也稱為「成角透視」。

 兩點透視示意圖,KKM/繪

兩點透視還有一個重要特徵是:垂直於地面的線條在畫面中都是相互平行的,且與畫面豎向邊緣是平行的(上圖中的藍色線)。

我們來看照片,請大家注意觀察照片的豎直線條的特徵:

  三點透視  

有時候我們拍攝房屋的視距有限,無法退後拍攝,只能抬起手機角度才能框全,要斜著拍,此時照片中的物體會有三個滅點。

這種情況叫做「三點透視」,稱為「傾斜透視」。

三點透視示意圖,KKM/繪

三點透視中,物體的結構線都會是傾斜的,都不與畫面平行。

下圖是我拍攝馬賽公寓時候的照片,由於這個角度背後是樹叢,我已經無法後退,只能仰起手機才能把房子拍全。

  建築攝影中的透視  

現在我們可以解釋為什麼拍的建築總是歪歪斜斜的了。因為許多建築還是比較高大,你要仰起手機才能將建築拍全,這樣的結果就是,這張照片變成了「三點透視」。

人看照片,還是更「習慣」於垂直線條,在畫面中也是垂直的,所以就會覺得三點透視看起來歪歪斜斜。

通常情況,如果拍建築能保持一點透視或者兩點透視,也就是無論哪種透視,豎直線條都是平行且垂直的,觀感就會舒服很多。

隨手放幾張旅行中的建築隨拍照片,請大家注意觀察豎向線條:

建築攝影中的兩點透視,KKM/攝

建築攝影中的一點透視,KKM/攝

  焦距、視距與透視  

透視與焦距無關,但是與視距(拍攝距離)有關。這在攝影中很重要,我們還是先看那幾座房子的例子。

1倍焦距(28mm)拍攝一張,大致是這樣的:

此時我保持拍攝位置不變,切換成2倍焦距(56mm)拍攝一張,其本質是從原有的場景中「截取」了一部分:

得到這樣一張照片:

我們說透視不變,是因為「近大遠小」的變化程度不變,也就是平行線條的匯聚猛烈程度,沒有變,即角度α=γ。

那什麼時候透視會變化呢?當視距(拍攝距離)變化的時候。

假設我買了華為P30pro或iPhone XI,有0.5倍焦距(14mm)超廣角鏡頭,還是拍這個房子,此時我為了保證我要拍的主體在畫面中的比例大體不變,通常會下意識走近一點拍,此時拍出來的照片,透視就發生了變化:

我們來感受一下1倍焦距變0.5倍焦距拍攝的透視變化,會發現「近大遠小」更為猛烈了,即α<β。這種情況俗稱為「透視變陡」了。

我們用動圖來體會一下:

例如,用不同焦距,在不同拍攝位置拍攝的相似構圖的照片,右圖「近大遠小」效應產生的線條收束感要更強一些。

除了建築,焦距與透視在拍攝的時候有很多應用,最常見的就是拍大長腿。

上面我們已經說了,近距離拍攝物體會讓「透視變陡」,此時為了拍全物體,一般會用比較廣的焦距。所以拍攝大長腿用到的是「廣角近距易變形」這個規律。

說起來有點抽象,我們請一位歐巴來示範一下。

首先是1倍焦距,半蹲拍攝,請注意從腳到肩膀的「近大遠小」透視變化。

此時切換成0.5倍焦距,走近一點拍攝,但保持人物在畫面中的比例大體不變。

請注意從腳到肩膀「近大遠小」的透視變化更陡了。此時腿部佔身高的比例也變長了。



這就是長腿歐巴和透視的關係,我們同樣用動圖來感受一下:

下面看看一位真歐巴的示範,大家可以想想角度和透視的關係:

與「廣角近距易變形」的透視相反的是「長焦遠距平行感」。

這裡首先要說一說「平行投影」。如果消滅圖中的所有近大遠小和線條匯聚,消滅所有滅點,將會形成平行投影圖:

平行投影示意圖,KKM/繪

平行投影相信大家並不陌生,高中立體幾何中我們畫的立方體實際上都是平行投影圖。

在工程製圖、建築製圖中也經常用平行投影來繪製「軸測圖」,以便更清晰地表達物體的空間關係。大概是這個樣子:

原畫冊所在回空間軸測圖,KKM/繪

實際上,用攝影是拍不出絕對的平行投影的。

但「長焦遠距」的拍攝方法可以讓畫面趨近於平行投影。這種效果會增加很多抽象感、幾何感、超現實感。

用5倍焦距遠距離拍攝的建築局部,線條都趨近於平行,韓松/攝

要用攝影得到完全平行投影圖像,還需要用到後期矯正工具,後面就會詳細說到。

大多情況下,透視修正有三個方面:第一是將視平線修正水平;第二是將「三點透視」修正為「一點透視」或者「兩點透視」,避免照片產生強烈的傾倒感;第三是有意修改為平行投影,製造比較特別的圖片結構。

移軸鏡頭可以在拍攝曝光的時候就進行修正,但目前手機還沒法直接安裝移軸鏡頭,所以無法在拍攝的時候就進行透視修正。

膠片攝影可以通過暗房技術進行透視修正,重洗照片的時候將底片傾斜就可以達到「梯形校正」的目的;而手機則只能進行軟體後期透視修正。

  什麼時候要進行透視修正? 

並不是每張照片都需要進行透視修正。

建築攝影、空間攝影或是一些靜物攝影等幾何和線條佔主導視覺因素的照片,通常需要進行透視修正。

特別是建築攝影,攝影師們發現,觀眾還是更喜歡豎直線條垂直的照片。哪怕這是肉眼沒辦法真正看到的景象,但大家還是更願意「相信」建築應該是直立在照片中的。

修正為兩點透視的建築攝影,KKM/攝

下面這張照片並不是典型的建築攝影,但是由於幾何感很強的建議還是佔了照片很重要的結構,所以還是選擇修正為標準的一點透視:

修正為一點透視的建築攝影,韓松/攝

人物、花卉或者一些情緒很濃的、主觀情緒表達佔主要表達的照片則可以不用進行視覺修正。這些視覺上更「軟」,透視也不會成為一個敏感的因素。有時由於照片強行修正,反而會讓照片都顯得「匠氣」很多。

決定不修正透視的照片,韓松/攝

這張照片如果修正為一點透視,會顯得比較匠氣,因此決定不修正。

  旋轉和梯形校正  

知道原理後,具體的操作就不難了。最簡單的透視修正要用到兩個操作:

② 梯形校正:不等比拉伸照片焦點,以達到讓畫面不平行線條變得平行的目的(常用到的是Y變換)。

幾乎所有的軟體都有上述兩種功能,包括iPhone照片自帶編輯功能、VSCO、Snapseed。

我們還是回到建築攝影,我們經常拍到這樣的照片:

這張照片的透視分析大致如此:

進行這樣的變換拉伸後,豎直線條將互相平行,消滅了建築上方的滅點,建築顯得堅挺很多。

以VSCO為例,在「調節--裁剪--拉直--傾斜」中操作即可:

iPhone自帶編輯和VSCO圖像調整功能修正透視不是特別靈活,在變形情況更為複雜的時候,還是建議用「四點自由變換」。一般用Snapseed或Skrwt。

這樣不僅能自由調整四個角點,還能拉伸各個方向的比例,以防止進行變形時拍攝對象被」壓扁「或「過度拉長」

下面用四點自由變換修正出一張一點透視建築攝影。在Snapseed的「工具--透視--自由」中進行操作即可:

從應用角度來說,我們關注照片的透視,實際上就是關注照片的結構,關注三維世界的點線面體如何呈現和分布在二維平面中。圍繞「結構「,攝影中的透視總結如下。

  建築攝影:修正豎直結構線  

只要是建築攝影,大多數情況下需要修正為標準的一點透視或二點透視。請記住兩個原則:視平線水平+豎直線條平行垂直

修正透視後的建築攝影,KKM/攝

研究透視並非指是為了「修正」,很多時候是為了凸顯。利用「近大遠小」的特質,可以讓畫面中的線條產生匯聚的結構。

這種透視會變得「陡峭」從而製造照片的衝擊力,拍攝技巧主要抓住:廣角+近距離拍攝

讓照片中所有的「近大遠小」效應趨近於不存在,模擬平行投影,更抽象和富有視覺陌生感,長焦+遠距離拍攝。

能懂透視,有助於讓我們看到一個場景習慣於抽象出照片的關鍵結構線,並且考量這些結構線在畫面中的分布特徵。

如果想要對稱的照片,那麼就應該讓主要的結構線對稱分布,滅點出現在中軸,或者對稱分布在兩側。

人影構成了主要的結構線,它們的滅點出現在中軸處,因此構建了起了對稱結構的照片

如果是想要比較莊重的觀感,那麼就需要用兩點透視拍攝。拍攝的時候就密切關注豎向線條要垂直,如果拍不下來,或許就需要後期矯正。

KKM/攝

總之,上面那麼多透視的分析,都可以化為平時拍照的「觀察力輔助線」,幫助我們控制結構。

近大遠小的透視特徵,還可以幫助我們給照片建立空間感。

如果照片中有近到遠分布著「由大到小」的元素,那麼照片的空間延伸感會好於分布在同樣距離的照片。

近大遠小空間感,韓松/攝

人的頭部分布反映了透視的「近大遠小」。所以這張照片表面上看起來複雜,實際上比較有空間感,同時由於透視的結構,讓畫面豐富而有章可循。

近大遠小空間感,孫一冰/攝

當然,這還可以延伸到距離產生的顏色變化,這就涉及到色彩透視和空氣透視;還可以研究物體在不同距離上的模糊程度,即隱形透視。這些都是廣義上的透視,有機會也可以講講和攝影有什麼關係。

當然,說這麼多,不是為了讓你拍照的時候覆雜的圖來束縛自己,只是弄懂了透視的基本原理,對於組織畫面的結構是很有益處的。

畢竟,攝影是文藝而又理性的。


你所在的城市,有哪些好看的建築呢?

快在評論區安利下吧~

相關焦點

  • 建築攝影指南,讓你拍好建築照
    建築是一個廣泛的話題,涉及從摩天大樓到棚屋的所有事物。無論我們走到哪裡,建築的對象幾乎無處不在。因此,這種類型的攝影如此受歡迎並不奇怪。儘管存在這種多樣性,但仍有許多原理和技術適用於大多數情況,了解建築在拍攝時更加注意構圖,構圖和照明。
  • 攝影師教你用iPhone「簡單拍出驚豔美照」!
    拍照嚴然已成為「國民運動」走到哪就拍到哪,不需要厲害的拍照設備,只要「一機在手」,人人都可以成為「攝影大師」。
  • 《踩過界II》演出租女友首拍劇演跳樓戲,TVB港姐拍劇兼顧學業港大讀建築
    好緊張3️⃣趴左喺車頂幾個鍾,感激各位幕後工作人員嘅照顧,大家好有耐性細心教我動作姿勢同點吐血, 仲有@owencheung 親身示範🏻🏻聽晚繼續《踩過界II》#踩過界2 #踩過界II #踩過界 #盲俠大律師2020
  • 夜景怎麼拍才好看?5個方法出大片!
    同時也很苦惱,為什麼別人拍的都是大片而自己拍出來的始終是爛片!事實上,一些小夥伴為了拍出高質量的夜景照,通常會做一些前期的拍攝準備。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拍夜景需要準備些什麼?所以,想保持穩定拍攝,通常你要加個三腳架固定,以保證畫面的穩定性,避免照片變模糊。不過,這樣的話手機的便攜性就會打折扣,畢竟不是誰出門都會隨身帶個三腳架的。
  • 半身照必備拍照技巧,從光線、角度、姿勢,系統教你拍好半身照
    相比於全身照,半身照會相對更好拍攝一些,但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拍好的,還是需要一些拍照技巧來潤色和加分的,今天我就來給大家分享半身照必備的拍照技巧,從光線、角度再到姿勢,系統教你拍好全身照,如果你也感興趣的就跟著小編往下看吧。
  • 旅行拍照技巧,10個簡單拍照姿勢,外出旅遊拍美照必備
    外出旅行,肯定要拍美美的照片發朋友圈啦。特別是最近剛好過年,怎麼可以不拍一些美照讓別人羨慕,今天小編就帶來10個簡單拍照姿勢,讓大家旅行拍照的時候,容易上手,拍照必備。2、拍側身旅行的風景那麼美,你肯定也要拍得美美的,所以可以多拍一些側身和風景結合的照片,比如像下面的女生一樣,側身坐著,利用三分之一構圖,眼神看著遠方,就能簡單拍出好身材和美美的意境啦。
  • 好玩又好拍 嚴選走跳臺南不可不拍的6個景點
    ,無論手持何種利器,我們都要推薦你幾個臺南好拍又好逛的景點,想要自拍、跳拍、合拍、純景拍,都沒問題!Laguna Chapel),教堂一身的典雅白,劃出柔和的弧線,而玻璃帷幕的透視感,則與天空襯出不同的色彩,碧藍晴空下,怎麼拍,怎麼美,別忘了找個角度將水面倒映一併抓進你的觀景窗內,而日落時分的教堂搭著夕陽更是眾人捕捉的焦點!北門遊客中心的腹地規劃為婚紗美地,周圍有許多希臘風的愛戀取景點,除了拍拍水晶教堂,也可以跟你的趴呢一起合拍幾張Love Love的照片!
  • 【攝影技巧】7個技巧拍出建築的美
    對於建築來說,如何運用二維平面的照片表現三維空間的體感與美感是最大的難題。光影的運用和拍攝方法的選擇往往是決定性的因素。下面將從廣角頭、長焦頭,以及拍攝角度、不同時段的光線詳細分析建築攝影手法。廣角頭可以強化近大遠小的透視關係,因此在利用低角度仰拍建築時,能夠令其顯得更加宏偉、壯觀。
  • 怎樣才能拍出高質感的黑白照?!
    用黑白模式拍建築,能更好地將觀眾注意力拉回建築本身。可以對比兩組圖黑白後更好看▼排除了顏色的幹擾,用黑白模式拍人像照時,只有黑-白-灰。這時人物面部紋理得到了突出,神態表情更容易吸引看者的關注,黑白模式拍人像還有高反差的視覺效果。
  • 手把手教你如何拍出最美個人形象照
    在快節奏的社會,沒有人有耐心透過你邋遢的外表,去了解你天使般美麗的內心。在任何公共場合,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隨時以最佳的狀態出現。你的形象價值百萬,你的言行決定你的一生。「相由心生」這個詞,想必大家應該都明白。一個人的外表或容貌,也是內在品質的外部反映,更體現了內在的修養和品位。
  • 花蓮理想大地拍出「史上最費工的開箱照」
    花蓮理想大地渡假飯店跟上潮流,全體動員拍出「史上最費工的開箱照」,使用的道具與真人總數量之多,堪稱全臺第一。理想大地的「真人開箱」陣容堅強,卡司雄厚,超吸睛,開箱一張精彩珍貴的照片,背後是全體員工的巧思與團結,雖然為了一張開箱照人仰馬翻,員工們卻是樂在其中,若想認真開箱全部的理想大地,為自己和家人安排一個美好的假期
  • 拯救拍形象照的時候無處安放的雙手!教你幾個擺pose的方法
    今天小編就來教大家了解一些拍照pose~個性形象照拍攝技巧如下:1.內部動作:專業模特兒拍形象照的時候有個絕招,舌頭頂著上顎前牙齒的背面,可顯得嘴部和臉下部更好看。2.眼神自然流露:在眼神中流露感情,攝影師捕捉到的那一瞬間,會讓照片看起來更加充滿深情。
  • 隱身菁桐的絕美日式建築—「函樓」
    改成「臺陽礦業公司平溪招待所」雖然有一點拗口,但應該算是「正」了其名,因為照裡面解說的大姐所言;「太子賓館」算是以訛傳訛的說法,事實上當時(1922)這建物完成時日本的太子壓根就沒來住過,而這建物本來就是蓋來當「礦業公司的招待所」,不過還是覺得「太子賓館」的名字美多了。
  • 拍照 | 如何拍出人氣超高「大頭照」,6招拍照技巧必備
    拍張好看又滿意的大頭照背後要經歷多少次折騰,小編我心有體會。講真,曾經給一女生拍大頭照,足足用了一天的時間,感覺心情從雲端掉落到地獄,心情就如以下的趙又廷那樣,「啥時可以放過我啊」。私底下真要好好琢磨一下,怎麼才能把大頭照拍好。
  • 「佛光山…難以置信的建築」絕美攝影 驚豔國際網友
    圖╱Pierre Bk 「對我來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寺院是佛光山,這個地方太大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建築,太棒了!」法國部落客Pierre來臺旅遊,拍攝了一系列的在地廟宇照片,透過獨特攝影角度、光影變化,更襯託出宗教廟宇建築的莊嚴美。
  • 《粗獷主義建築展》百件案例、建築模型回首粗獷建築美學
    二樓展區以全球13個地區、5項主題用線索展開探問,二戰後不斷躥生的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SOS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2017年首度於德國建築博物館展出,是首次針對1950至1970年代粗獷主義建築的全球性調查。
  • 你拍風景還是傻瓜式拍法?5招簡單拍好風景照
    風景攝影是最熱門的拍攝題材,不論假日到郊外遊玩,還是旅遊拍攝,總會拍幾張風景相,不過大家不要只著重於尋找漂亮的風景而忽略其它可以助你拍出好照片的因素
  • 如果你喜歡拍「人物的背影」,那要注意下這三點
    >關於拍攝人物,我們之前有和大家分享過一些照片,今兒,我們再來看看這三位朋友分享的照片,這三張都是關於拍攝「人物背影」題材的,下面,咱們一起再來說說拍攝「人物背影」需要注意哪些事兒...2,當我們想通過一個「人物的背影」表達一種意境時,就要注意人物的穿著和地標性建築是否一致,像下面這張照片對面的地標性建築沒有拍全,沒有做到較好的呼應,想拍攝的主題就沒能很好的實現;
  • 【裝逼必備】如何快速區分西式建築
    走在大街上,看著這麼多西式的或古典建築或現代建築,驚訝於它們的美麗。突然之間,女友向你提了一個問題:親愛的,這些建築都是啥子風格的?(你女友是個川妹子)平日裡你老是向她吹噓歐洲如何的好,自己如何的嚮往,對歐洲的歷史有如何的了解。但此時此刻,你發現她正在用滿懷期待的眼神看著你,希望你能給她一個滿意的答覆,但卻突然語塞,感覺之前苦心吹的牛皮馬上要破了。是不是很尷尬?
  • 聽說你和「旅行大片」之間,只差了一篇速成攻略?
    CAMERA'S READY?你平時用什麼修圖軟體?4. Hey Sammy你平時出去旅行都帶跟拍團隊的嘛?(lol……多虧了有耐心的小夥伴)NO PROBLEM,看完這篇保證得到答案的同時還讓你收穫美美噠旅行照!** 純業餘的偽技術貼,實則私人經驗分享。一些小心機,一些小技巧,為童鞋們提供拍旅行照時會遇到的部分疑難雜症的解決辦法。歡迎在文後探討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