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仁和鄉朝陽村朝陽二組起伏的山坡上,一棵棵櫻桃樹不畏冬季嚴寒,層層疊疊、枝丫搖曳在風中。「我家的櫻桃品種和其他的不一樣喲,但口感和品相都沒得挑,一到成熟時節,周邊的遊客都慕名而來。」潘文國一邊修枝一邊笑著說道,「我家共7口人,5個孩子都在上學,以前在黔西販賣水果,收入除了開銷還有結餘,村裡搞精準識別時就沒有把我家納入進去。」
潘文國對櫻桃樹進行修枝
在2016年,我像往常一樣開車拉水果賣,但路上車輛多,避讓不及,與對面的車輛發生了意外事故。我是怎麼被抬到醫院的也不清楚,後來家裡人說當時醫生都下病危通知書了,我也一直昏迷不醒,是妻子坐在病床邊默默地照顧我直到度過危險期。都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從「鬼門關」拉回來的我花光了家裡的積蓄,還背了10多萬的外債,經濟壓力沒有隨著我的出院而減小,因為身體需要調理,生活更加窘迫。這時,村裡知道我家困境後,第一時間按程序將我家識別為貧困戶,解決醫療費用的部分報銷以及孩子們上學的問題,對此我真的由衷地感謝如今的好政策。
自那以後,沒有收入來源的家裡只能伸手拿國家的、吃國家的,這樣的日子讓我感到很懊惱,看到幫扶幹部每天來走訪詢問的關切,想著自己明明是這樣肯幹肯苦的人,對貧困戶的「帽子」實在戴不習慣,渴望「摘帽」的我向幫扶我家的幹部提出發展的渴望,知道事情原委後他認真與我分析當時的我能做什麼、怎麼做等系列問題。想搞發展的我才發現原來自己一沒經濟二沒技術,發展談何容易?我陷入了沉思,但幫扶幹部鼓勵我,想發展可以利用特惠貸解決資金問題,沒技術我們能聯繫專業的技術員來指導。
為了不辜負他的一片好心,也讓自己能順利「摘帽」,我到處實地考察和詢問市場,發現櫻桃口感甜美,賣相上佳,前景好,正好當時村裡動員很多農戶種上1000餘畝的瑪瑙紅櫻桃樹治理石漠化,同時發展林業經濟,我知道大規模種植必然是大批量上市,如果我也「跟風」種植就沒有什麼優勢,於是我申請了5萬元的特惠貸流轉周邊50餘畝土地種植了晚季櫻桃。這時,村裡為了把瑪瑙紅櫻桃真正發展起來,還邀請了畢節市農委的專家來指導有關種植管護技術,我也去「蹭課」了,但因為臉皮薄,自己種的也不是瑪瑙紅品種,不好意思要專家的聯繫方式,於是我買了十多本關於樹木種植管護的書籍,通過看書自學慢慢摸索門路。
如今,我的櫻桃林擴大到100畝規模,也已經順利摘掉貧困的「帽子」,今年6月份,我的晚季櫻桃還賣了20萬左右,這讓我明白了,日子還是要奮鬥才能越來越甜。
監 制:李 華
審 核:梁美林
編 輯:趙華海
講述人:潘文國
整 理:劉烈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