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家長課,我們有一個角色扮演的環節。
場景是這樣的:一位學員扮演孩子,扮演一個七八歲的孩子,沒有收拾玩完了的玩具。另一位學員扮演家長,走過來叫孩子收拾玩具,孩子拒絕。孩子和家長陷入權力之爭。
家長說:把這些玩具收起來吧,一會兒有客人要來了。
孩子說:我還要看書呢。
家長說:你打算看多久再收呢?
孩子說:我再看5分鐘。
家長說:好的,5分鐘之後我來提醒你。
5分鐘之後家長說:時間到了,收玩具吧。
孩子說:再給我兩分鐘,沒看完呢(扮演孩子的家長說她家孩子每次都會這樣說)
家長說:我演不下去了!
我最喜歡在課堂上遇到這樣挑戰,每一次挑戰都是難得的機會,能夠給我們每一位帶來更多的思考和學習。
看到家長演不下去了,我就開始興奮了。
我問:誰願意繼續扮演家長,應對這個挑戰?
有位學員願意嘗試,上來繼續扮演家長。
家長平靜地說:還要兩分鐘是吧,我陪你一起看。
兩分鐘以後,家長說:好了時間到了,我們一起收玩具吧
孩子說:好的。
我說:這是一種處理方式。不過現實生活中,也許客觀情形不允許再給兩分鐘,也許家長就是不願意再給兩分鐘。這時候怎麼處理呢?
前面演不下去的家長也說:是呀,客觀情形,也許就是不能再給兩分鐘呀。
我說:我來扮演家長試試。
我蹲下看著孩子說:5分鐘到了,收玩具啦。
孩子說:再給我兩分鐘,我還沒看完呢。
我說:嗯,我知道這本書一定很吸引你,但是我們的約定是什麼?現在5分鐘到了。
孩子說:那好吧。
扮演孩子的學員對大家說:家長這麼說我是能接受的,挺自然的就願意配合啦。
我說:因為我真心的尊重彼此。
孩子反抗的,並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被支配,被控制的感覺。
(這是旁觀的學員在我角色扮演時拍的照片)
我覺得家長面對孩子的不聽話時,怎麼說怎麼做,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家長的想法、感受。因為想法和感受,會決定我們的行為。
1、孩子都會痛痛快快的遵守約定嗎?肯定不是。
試探底線,就是孩子了解現實世界、了解界限的一種學習方式。
看到孩子不聽話時,我們可以換一個視角:來吧,我的小偵查員,歡迎試探,歡迎了解,我很樂意陪伴你看到邊界。
用這樣的態度看待孩子的「不聽話」,內心是平靜的,就不容易產生負面情緒。
2、我發自內心的相信孩子能夠管理好自己,帶著這樣的信任面對孩子時,孩子會收到這份信任,行動上就更容易做到。
我們內心暗的語言,往往比我們說出來的話重要得多。
如果家長和孩子說話時內心就不相信孩子能做到,孩子也會精準的捕捉到這份不信任,行動上會配合家長的不信任。
也許有人會問:我們都希望孩子聽話,怎麼會不相信孩子能做到呢?
我們頭腦裡面希望的事,還真就未必是內心相信的事。
怎麼才能相信孩子呢?
首先需要我們自信。
唯自信者方可他信。
【關於我們】
若水,美國正面管教協會註冊導師、芬蘭兒童技能教養法國際引領師、鼓勵諮詢師、律師。她的帶領風格被認為是:安靜而有力量、春風化雨、親切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