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回來,往沙發上一趟,本想看電視休閒一下,結果遙控器在手裡劃拉了半天,愣沒有找到看劇的熱情。嘆息一聲,關掉電視,拿起了手機,看著網絡上的紛紛擾擾,心裡一想:如果好看的劇多點,是不是網絡上的事端就會少些?
回想一下,我還能夠記得的追的第一部劇是《陳真傳》,那個年代我們村只有一臺電視,黑白的、屏幕很小,一到劇播的時間,有電視的那家人屋裡就擠滿了人,每一個人去的時候還自帶小板凳。灶臺上、炕上坐的全是人,記得當時有一個笑話,說是有一個地方看電視的人把人家家裡的灶臺給坐塌了,聽說的,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但足以說明那屋裡人夠多吧。不過那時候電不正常,經常停電,於是愛看電視的我就只能在停電的晚上,躺在黑暗裡腦補情節。
後來,慢慢的,電視開始走入家家戶戶,優秀的電視劇開始被更多人的看到。尤其上個世紀的80-90年代,真的是被港臺劇承包了:《十三妹》、《天龍八部》、《絕代雙嬌》、《神鵰俠侶》、《陸小鳳》、《楚留香》、《雪山飛狐》、《俠客行》、《倚天屠龍記》、《八仙過海》、《萍蹤俠影錄》、《鹿鼎記》、《天涯明月刀》、《流氓大亨》、《義不容情》、《法網柔情》、《我本善良》、《昨夜星辰》、《星星知我心》《新白娘子傳奇》《戲說乾隆》《包青天》《一代女皇》……無論是武俠劇,還是現代劇,這些在當時都是很火爆的劇,如果可以統計流量,可能現在很多「頂流」都得望其項背。那個時候的精神生活遠沒有現在豐富,所以這些電視劇真的是達到了「萬人空巷」的地步。
其實中間陸陸續續也有一些很不錯的陸劇,比如由四大名著改編的《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現代劇《便衣警察》、《渴望》等,但不可否認的是,那些承包了我整個青春的港臺劇,在我心中永遠留有一席之地,直到現在,我仍然記得很多精彩的劇情和畫面。
後來港臺劇慢慢退出我的追劇「清單」,隨著大學畢業、工作、開展了一段新的人生旅程,就很少再追劇了,就連當時轟動一時的臺版《流行花園》我都沒怎麼看過。直到一部《藍色生死戀》開啟了我的「韓劇」時代。
那個時候,仿佛是全國上下都在追韓劇,「韓流」對於我國的文化「入侵」那絕對是全方位的,從唱歌、綜藝到電視、電影,就連我愛人,也對韓國的綜藝看得是樂此不疲。不過韓劇對我而言,記住的大多是俊男靚女、衣著妝容,情節……對不住了,除了第一部《藍色生死戀》(我當時是熬夜追的,一天一夜,看完後牙痛得不行,熬得太狠了),其他的劇,我記不起來劇情了……韓劇給我的感覺是這樣的:你看一部和看無數部其實感覺都差不多,所以後面我再也沒有追過韓劇,可能是年紀大了……
後面我又「爬牆」了一陣子美劇:《吸血鬼日記》、《絕望主婦》、《權力的遊戲》……真的是追得真情實感的。有一陣子我特別迷吸血鬼、狼人之類的電視、電影。我記得我懷孕期間看了很多吸血鬼、狼人相關的電影《驚情四百年》、《範海辛》、《黑夜傳說》等等,後來我把這件事說給女兒聽,女兒說:怪不得我比較膽小,估計就是在你肚子裡給嚇的。我說:不可能,我看的時候滿心愉悅,一丁點兒害怕的感覺都沒有,你怎麼會感受得到?
對於陸劇,其實真正意義上我應該是從《步步驚心》開始的,然後《甄嬛傳》,再到後來的《偽裝者》、《琅琊榜》、《人民的名義》、《我的前半生》、《那時花開月正圓》、《知否》……(趙薇的《還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等其實不算真正的陸劇,儘管《還珠格格》這部劇當時也是紅遍東南亞,直到現在仍然是很多電視臺暑期必播劇)。
尤其是看完《琅琊榜》後,我再也沒有追過陸劇以外的劇,即使是網傳很火的劇、連近期口碑很好的臺劇《想見你》,我也頂多在網上看一下劇評,沒有了一追到底的熱情。我想,我的內心,一直是給陸劇留著一份期待的。
其實大陸好的演員非常多,而且各個年齡層級的演員都有,具備從兒童劇、青春校園劇、偶像劇、家庭倫理劇、大型正劇等等多種題材的影視劇拍攝需求,但是,好的陸劇真的不多。儘管每年無論是電視臺播出的劇、還是網劇層出不窮,但是真正好看、耐看的劇確實是少之又少。
大陸有好的演員資源、有資本、有市場,為什麼好劇老是斷層呢?我個人覺得,是缺少好的編劇,尤其是原創編劇。現在的很多劇大多是由網文改編的,本來網文有一定的讀者基礎,改編成影視劇應該是好事。但是,我自己看下來,覺得網文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相似性太高。尤其是古裝劇,題材相似、劇情相似、連演員演戲套路都相似,第一部出來觀眾還有點新鮮感,後面的再出來,除了粉絲捧場,估計感興趣的並不多。大量相似的的題材和劇情,是對演員資源的巨大消耗。
而陸劇的現代劇,尤其是青春偶像劇,裡面有太多韓劇、臺劇、日劇的影子了,基本上瞄上幾眼,大概就能知道故事是怎麼發展的,所以基本上也沒有什麼看下去的欲望。我想可能是因為這些編劇受日韓、港臺偶像劇的影響比較深,所以字裡行間總是有它們的影子。不過,對於年青一代的觀眾,可能還是有一些吸引力的。
大陸的影視劇創作基礎是非常有底蘊的,除了我們引以為傲的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還有大量的現實題材。而且網絡文學確實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創作資源,只是再創作時希望編劇能夠多用點心,資本能夠多點耐心,而不是只是想快速的「變現」。真正付出時間和努力的好劇,總是會資本和市場帶來更大的驚喜:比如《琅琊榜》的百看不厭、《陳情令》的海外輸入,《知否》的廣受追捧……這些都是很好的典範。
當然還有一些良心的現實題材的作品,比如黃磊老師的《小別離》系列也是很成功的典範。無論是《小別離》、《小歡喜》、還是接下來的《小捨得》,這些劇除了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有一定的借鑑價值,更是給老、中、青幾代演員都提供了在螢屏上呈現自己的機會。真心的希望以後有更多有價值的現實題材的影視劇出現。
總結了一下2020年上半年,從頭到尾看完整的劇,就是潘粵明等人主演的《鬼吹燈之龍嶺迷窟》了,而且受此劇影響,我又回追了一下《怒晴湘西》,然後就一直懊悔:為什麼我當時錯過了這部良心好劇?良心好劇的受眾是非常廣的,看完之後,連我家女兒也迷上了潘粵明和高偉光,一直再問《雲南蟲谷》什麼時候播?鷓鴣哨還會有戲份嗎?
我也在期待,希望大陸湧現出更多良心編劇和良心製作,別辜負了這大好的演員資源和影視劇市場,讓更多中國文化隨著影視劇的輸出,走向國際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