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尊一直都沒把自己定性為一個娛樂圈的產物。以後會不會更紅,生活節奏要不要調整,他全都沒有想過,「到那時候再說吧,現在想這些幹嘛?」
"
父親是著名歌唱家火風,母親也曾為紅極一時的歌手,在許多人看來,霍尊出道出得有那麼一點「理所當然」。然而四年前,工商管理專業在讀的霍尊踏上了歌手的道路,這一選擇甚至出乎他自己意料。
出生於音樂之家,父母沒有給過霍尊系統的音樂訓練,卻培養出了他對音樂的熱愛。幼時他曾想過做一名鋼琴家,高中就考出了鋼琴演奏級,只是彈了越久,卻越發現此路不通。行業競爭殘酷而激烈,童子功紮實和天賦異稟的人層出不窮,他身處其中,沒有獨到的優勢。「人們都說成功是99%的努力加上1%的天賦,但天賦真的是一個很可怕的東西。」霍尊感慨:「如果沒有這1%的天賦,可能只會有0%的成功」。在他看來,努力決定了一個人能否成功跨入行業門檻,但天賦卻決定了這個人天花板的高度。
還好霍尊抓住了自己的1%:他從小喜歡唱歌,音質條件優秀,幼時沉浸的音樂環境培養了他對音樂的敏感度,早年的鋼琴學習也對音樂創作大有裨益,做歌手是更為合適的選擇。可這最初並未得到雙親的認同,做過歌手的父母深知不易,他們不希望兒子將愛好變成負擔。報考大學時,霍尊遵循他們的意見,就讀了「務實的」工商管理專業。
機會卻來得迅速且出其不意。2012年,霍尊在酒吧做駐唱,被經紀公司發現,將他推薦至《聲動亞洲》的舞臺。第一次上臺,他緊張到手足無措,除了嘴巴哪裡都不敢動,唱完歌大腦空白,忘了剛才唱的是什麼。「怎麼自己突然就當歌手了呢?」他有點兒新奇也有點兒疑惑。
如今的霍尊早已不再有初出茅廬的青澀,26歲的他在樂壇已經成績斐然。2012年他獲封《聲動亞洲》亞洲賽區三強;2014年攜一首《卷珠簾》橫掃《中國好歌曲》,並登上央視春晚舞臺;2015年為《羋月傳》等多部影視作品獻聲;最近,他正滿懷期待地等待著5月下旬在上海亞洲音樂節上與費城交響樂團首席大師們的合作。
當年的那點兒疑惑,霍尊后來將之解釋為冥冥註定。他的目的性向來不強,許多事從未刻意為之,卻無心插柳。他自稱是一個有些「任性」的歌手,每天開心了就唱,累了就不唱;對唱歌的方式沒有太多的設計,不需要耗神每個小節加多少個轉音;創作時他喜歡閉上眼睛,天馬行空地「看」腦海掠過中的畫面,再將直觀的畫面感化為音符;他說如果刻意逼著自己,做出來的音樂也只能是機械化的,「而音樂是玩兒出來的」。
霍尊自認隨性並不等於毫無章法。他對自身條件與局限的掌握十分嚴謹。在變聲期之後,他的嗓音由高亢清亮變得低沉,許多原本信手拈來的歌都唱不了,於是他不斷摸索出屬於自己的假聲,又通過大量練習,儘可能模糊真假聲的轉換界限,形成了自己的唱法;平時,各種類型的音樂他都聽,口味雜,但在音樂創作中卻嚴格把關,只選擇適合自己的元素,他不希望成為一個什麼風格都能唱,卻沒有記憶點的「八面玲瓏」的歌手;一首歌曲小樣出來之後,怎樣成型,怎樣呈現給觀眾都是精益求精的事情,這方面他也從來不缺規劃。
天賦和努力賦予了他一種獨特的從容感,他從不為外界的評說而擔心。從《卷珠簾》開始,中國風成了大家對霍尊最大的刻板印象,但他毫不在意,「貼標籤是聽眾的工作,不是我應該想的」。他甚至感激有一個符號能讓大家記住自己,近期他為國漫《天行九歌》創作了主題曲,「這多好,做的東西不僅是自己喜歡的,還是民族的」。他也從未擔心「星二代」的光環會遮住自身的個性化特質,「什麼東西加了二代都感覺不太好」,他笑著說,「但我不會懷疑自己的音樂能力。」
霍尊覺得自己跟其他剛剛踏上工作崗位的年輕人沒什麼兩樣,只不過工作是音樂。他很滿意現在的生活狀態,每天跟母親生活在一起,靈感來了就寫歌,平時跟朋友們打球,喝茶,看動漫,有工作了就跑演出。父親火風曾經擔心霍尊的性格不太適合在娛樂圈發展,而霍尊一直都沒把自己定性為一個娛樂圈的產物。以後會不會更紅,生活節奏要不要調整,他全都沒有想過,「到那時候再說吧,現在想這些幹嘛?」
文|趙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