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保姆手冊》存在於如今的網劇市場,就好像鄭爽之於娛樂圈,都是一種「特立獨行」的存在。
鄭爽的堅持和做自己曾經讓她一度深陷輿論旋渦,各種聲音噴薄而出,觀眾會覺得奇怪,為什麼只有她和大部分的藝人不一樣?這種「不一樣」反而讓她成為了被攻擊的對象,《我的保姆手冊》多少也有點兒這樣的感覺,上映3天累計播放量超過5億,但同樣也伴隨一些爭議。
「《我的保姆手冊》是最適合鄭爽的戲。」1CM領譽傳媒創始人&CEO周昊篤定的說,「我們做這部劇,就是給那些二三四線城市、娛樂生活沒有那麼豐富、觀劇就是一種伴隨性習慣的女性觀眾看的,至於豆瓣能打幾分的問題,我根本不關心。」
1CM領譽傳媒創始人&CEO 周昊
1CM領譽在業界仿佛也是如此,旗下200餘位藝人,幾乎全部自產自銷,平行化管理,完全區別於傳統影視公司的運營模式,自己的製作團隊、自己的藝人團隊、甚至還有不同分類的經紀人,所有人在自己的閉環內幾乎毫無阻力的運作,並早已實現盈利。
「以劇帶人」也一直都是1CM領譽的特色,《國民老公》捧紅了熊梓淇,讓其人氣飛漲,而《我的保姆手冊》也同樣帶紅了劇中的男藝人虞禕傑,這部劇才上映3天,他的粉絲量已經增漲數十萬,粉絲互動量也在不斷增加。
迷思一:何為所謂的賣相高級?
「每個人看劇的訴求不一樣,那我們就針對一部分人的訴求去滿足他,為他生產匹配的內容,這就可以了。」周昊很坦誠,並且對於自己在做什麼、要做什麼異常清楚,不同於其他的總製片人喜歡和記者聊內容、聊初衷、聊理想,周昊開門見山的說「又要在藝術上拔高、又要在市場層面上受廣大用戶歡迎,我覺得可能有這樣能力的人,也不多了。」
細分市場的爆款內容在不斷增加,但大眾爆款卻在依舊是可遇不可求,每一個大眾爆款背後都有著一些運氣成分,而小圈層爆款似乎更可能「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常在想,這個時代還有沒有可能誕生當年四大天王這樣的全民偶像?我覺得太難了,可能有,但靠命。」
《我的保姆手冊》就是這樣一部作品,一部不強求所有人都會喜歡的劇,「最初我們的設想就是一個普通小保姆和明星談戀愛的故事,在推敲之後我們發現保姆和明星的戀愛有些不合理,所以後期又添加了一些AI元素,但我們不想把她變成一部科幻劇,核心內容仍然在感情上。」
所以,如果一開始是抱著看科幻劇的內容來關注這部劇,多少會失望而歸,但如果是喜歡輕鬆、搞笑、不燒腦的劇情,那《我的保姆手冊》或許就對了這部分觀眾的胃口,男主角的單純和娛樂圈的複雜形成了對比,女主角的設定是一個來自未來的AI機器人,不停的幫助男主角去「升級打怪」,在這個過程中再逐步感情升溫。
故事線簡單,情節也沒有太多的彎彎繞繞,服務好自己的目標受眾,讓他們在消遣、娛樂的心態下看完這部劇,「我們就是這樣的下飯劇,讓大家在日常忙碌的生活之餘能有一點兒開心的事兒,不用太費腦子也挺好的。」
「非要做一個大女主、大古裝、大玄幻才能叫所謂的賣相高級嗎?錯了。」在市場上出現了一大批投資巨大的想要做爆款、做頭部,卻最終淪為平庸的劇之後,「觀眾喜歡什麼」就變得尤為重要,「我覺得我們和別人最大的差別就是,用戶看什麼我們做什麼,而不是我們想做什麼就逼著用戶看什麼。」
基於這點,在《我的保姆手冊》在創作之初就做了大量的用戶調研,利用旗下藝人的粉絲渠道收集意見,進行評估之後再運用到劇本中,「創作對於我們來說,不是一拍腦門兒就做的事兒,我們也不奢求浮於表面的榮譽感,那個不是我們要的。我們要的是哪個戲播的真的好,有很多人看,這就是成功了。」
迷思二:演自己不好嗎?
《我的保姆手冊》是鄭爽近幾年唯一一部深度參與的作品,在播出之前,很多粉絲都不看好這部劇,也有不少激動的去發私信罵周昊,更有一部分人,覺得接拍《我的保姆手冊》耽誤了鄭爽的前途,「但播出之後,他們都不罵我了」周昊半開玩笑的說。
「之所以選擇鄭爽,因為她代表了90後女生獨自、自主、敢於做自己的一面。」經常素顏出鏡、偶爾自說自話,敢於公布自己在戀愛中的100件小事,現在又開心的沉溺於自己的新一段感情中,不同於娛樂圈中爭資源、爭排位的風氣,鄭爽好像只活在自己的「娛樂圈」裡。
就是這種自我沉浸式的發展路線,也還是贏得了一批忠實的粉絲不斷追隨,「不拍雜誌封面、不怎麼參加商業活動,因為鄭爽覺得這些都是假的,她不想變成一個『假人』。」所以在《我的保姆手冊》這部劇中,觀眾能看見一個活潑、調皮、天馬行空的鄭爽,「我們也給了她足夠的做自己的空間。」
「粉絲都說,鄭爽是在演自己。他們也在劇中看到了久違的鄭爽。」但對於演員來說,「演自己」似乎並不是一個很好的形容詞,而在此前鄭爽出演的多部劇中,幾乎如出一轍的演技已經被無數人詬病過了,在《我的保姆手冊》中,鄭爽繼續如此演技示人,還是有一定的「風險」存在的。
「你不要去嘗試著改變別人,為什麼不嘗試著去融入別人的生活呢?鄭爽不會去迎合人,更不會說什麼客套的話,她不是這樣的人,你就不要讓她改變了。」周昊更願意去接受鄭爽的想法,鄭爽也願意為這部劇投入更多。
除了女主角之外,鄭爽還是這部劇的藝術總監,這個職位並不是為了作為一個宣傳噱頭而設,「鄭爽真的參與了很多,從劇本到人設。」在開機之前,鄭爽採訪了劇中所有的演員,去挖掘每個人的特點,每個演員都聊了至少一個小時,「從某種程度上,她能算得上半個監製。」
在前幾集中,有一個saori給蘇達浩洗衣服被發現之後趕出家門的橋段,但是在現場演的時候,鄭爽覺得應該把洗衣服改成洗內褲,這樣會更有意思,「她自己會迸發出很多大家喜歡看的內容,腦洞也符合市場邏輯,特別聰明。」
Saori在劇中的造型多半也都是鄭爽自己設計的,「她會覺得,我演的是一個機器人,為什麼要穿普通人的衣服?於是她真的把衣服的領口剪下來做成發箍。」劇中Saori的靈氣和好奇心也就都展現出來了。
迷思三:為何迷戀大IP、大導演、大編劇?
「我們是一家做偶像的公司,我們有成熟的演員,我們生產偶像劇,這個市場應該百花齊放。」周昊從沒有放棄對市場的嘗試,也找到了自己的作品存在於市場的價值。「我們做影視產品的核心就是大家是否會喜歡,至於有多大的藝術價值,我覺得這個事兒不是我幹(考慮)的。」
在《我的保姆手冊》創作之初,周昊就將這部劇的定位考慮的清楚,「我沒想過要拍一個像《康熙王朝》那樣的內容去留存千古,我沒有那麼能力,也做不了這樣的活兒,只要喜歡的人能持續喜歡就可以。」也許這樣的想法看上去有些沒有「理想」,但仔細想來,確實是最穩健的操作方式。
什麼人最了解這部劇年輕的受眾群體?當然是沒有代溝的年輕人,《我的保姆手冊》這部劇幕後的編劇團隊大多數都很年輕,導演也是如此,「這部劇都是我們自己做的,從故事架構到邏輯思考、人設,然後慢慢去豐富內容,甚至後期確認了演員之後,會再根據演員去調整臺詞等細節。」
1CM領譽的編劇團隊大約有40~50人,每個人都在負責自己的內容並不斷的創作,「我們通常不會找大編劇,因為他的內容你太難改了,而且也不見得是懂得用戶需求的。我還是希望能有一些新的東西,更能把握住自己的風格。」
大量的編劇參加一部劇的創作,另一個優勢就在於能更好的提升寫作速度以及保證質量,「以前一個編劇的時候,他狀態好就寫的好,狀態差就沒有產出。」1CM領譽在嘗試找到一種新的編劇機制去解決這樣的問題。
年輕的團隊更容易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但在想像力之外,也需要有人來把我劇的調性,於是《我的保姆手冊》找來了劉進導演做監製,更多的就是在把握這部劇整體的大方向。
編劇做好了人物小傳之後,會被分發給1CM領譽的所有藝人,「你覺得自己合適,那就來試戲,一個人報幾個角色都行,然後我們再看匹配程度,誰最合適誰就上,整個過程完全公開透明,不存在所謂的靠關係等。」內部的自產自銷確實減少了溝通的成本,加之旗下藝人眾多,類型齊全,幾乎劇中的角色都可以找到匹配的演員,1CM領譽的閉環也就逐漸形成了。
搶一個大IP,然後把IP做成爆款的做內容思維在周昊看來早已經過時了,「大IP和市場的契合度在哪裡?是否在做劇之前思考過?」周昊在一連串的疑問中再次堅定了自己以用戶為導向的做劇觀點。
相比於傳統的創作模式,1CM領譽更像是在「量產」,「我們今年有十幾個項目,5個工作室都在不間斷的運作,從選擇到評估再到實操,每個過程都有淘汰制度。」
在採訪的最後,周昊給骨朵看了自己公司的OA系統,每個藝人都在自己的系統中有明確的時間安排,線上管理,公開、高速、透明,「我們到現在都沒有融資,而且盈利收入可觀,其實我們就是找準了自己的賽道和運用方式。」
《我的保姆手冊》就是在1CM領譽內部閉環操作下產出的內容,雖然不可避免的會有一些負面評價,但這部劇目前的播出情況也已經完全達到了周昊的要求。除了影視劇的創作之外,電影方面,1CM領譽此前參投的《悲傷逆流成河》累計票房達到3.56億,電影《緊急救援》1CM領譽也參與其中。今年年末,大型綜藝《以團之名》也即將開播,雙胞胎姐妹幽•靈創作的國內頂級條漫IP《頭條都是他》也正在推進當中。
這種對於網絡內容市場的不斷嘗試,在反覆的驗證下,或許也會成為一條另類的通路。
結愛 │ 白一驄 │ 陳凱歌
徐靜蕾 │張朝陽 │ 雷佳音
街舞系列 │ 遠大前程 │ 女子圖鑑
NINE PERCENT啟示錄 │ 新《流星花園》F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