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曰:「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此乃兵家克敵制勝的最高境界。7月22日,央視的「共同關注」欄目報導了一段簡短的新聞:2012年以來,大批被稱作「地下龍宮」的現代化飛彈陣地在深山巖石之下竣工,核常兼備射程銜接的東風家族成為了能夠實施核威懾和核反擊中遠程精確打擊的戰略力量。作戰樣式從依託寄設陣地到無依託野戰化機動發射隨機發射,快速機動能力和準確打擊能力迅速提高,火箭軍部隊整體作戰能力實現了歷史性飛躍!」這個所謂的「地下龍宮」就是火箭軍花費了數十年時間打造的,將進攻和防守完美結合的國防戰略工程——「長城工程」,是我國保存二次核反擊能力,對主要假想敵實施戰略核威懾的重要手段。
長城工程攻與守完美的結合
由於我國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如何確保有限的核力量在躲過敵方第一波核打擊後仍然能夠有效執行核反擊任務,就成為火箭軍最重要的任務。因此火箭軍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啟動了長城工程,在沿海、沿疆和全國重要大城市附近的山區、丘陵、戈壁地區,修建了一系列隱秘的國防地下設施。長城工程充分利用了我國多山多丘陵的有利地形和發達便捷的交通系統,以巨大堅固的山體巖層為掩護,構築了規模龐大四通八達的地下洞庫群,並且與民用的公路網、鐵路網、機場連接為一個整體。不僅可以有效抵禦敵方先發制人的核打擊,在動輒數百米厚的花崗巖石面前,百萬噸級的核彈頭也只能徒呼奈何;網格化多通道的洞庫群可以保證即使某個出口遭受攻擊,飛彈也能順利地機動到其他任一出口,然後快速投入戰鬥。形成了一個「藏得住、打不著,扛得住、摧不毀,出得來,反應快」的攻防兼備的作戰體系。
外媒推測的長城工程分布情況和內部結構示意圖
長城工程如同一個不為人知的世外桃源,一道道用特殊材料製成的厚厚的防護門將「地下龍宮」與外面的世界徹底隔絕,這些防護門起到了防核生化襲擊、除溼、防噪等作用,就算外面的世界爆發了全面核戰爭變成了人間地獄,裡面的人們也可以安然無恙地穩坐釣魚臺。跨進防護門,算是正式進入了「地下龍宮」,耳朵裡滿是風機嗡嗡的聲音,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燃油氣味,內部溫度常年保持在20攝氏度上下,一天24小時全是白熾燈照明,如果不看鐘表,根本無法辨別是白天還是晚上。為了確保火箭軍飛彈部隊能夠長時間的隱蔽待機和戰備值班,封閉的「地下龍宮」分為裝備保障區、操作訓練區、生活休息區等多個不同的功能區域,不僅可以儲存維護精密昂貴的飛彈裝備,還可以滿足部隊官兵日常訓練生活的需求。
在長城工程內進行戰備值班的火箭軍飛彈部隊,一聲令下隨時可以出動
「地下龍宮」的生活是忙碌緊張而又枯燥乏味的,由於長時間處於密閉環境中,沒有網絡,沒有手機信號,一直面對噪音、恆溫、燈光,官兵們難免會出現焦躁心理,部隊為每個都人建立心理檔案,必要時可以介入心理輔導與幹預,疏導緩解大家的心理障礙。近年來,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火箭軍各部隊都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生活休息區的功能日趨完善,除了常規的宿舍、淋浴間、衛生間、飯堂以外,還增設了俱樂部、棋牌室、閱覽室、娛樂室、4D電影院、健身房、區域網網吧等等,讓官兵們身在洞庫也能感受到現代生活的氛圍。
在緊張的訓練任務之餘,官兵們也可以在地下龍宮裡自娛自樂一番
在和平時期,正是有這樣一群人,常年與山為伴、以苦為樂,在寂寞中守護大國長劍。一旦戰爭來臨,這把藏鋒於鞘的大國長劍必將無堅不摧所向披靡,給予來犯之敵以致命的打擊。(利刃/晨言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