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獾雄性平均體長98釐米,雌性平均體長91釐米,雄性肩高39釐米,雌性肩高35釐米,雄性體重9~14千克,雌性體重5~10千克。背部為灰色。它的皮毛鬆弛而且非常粗糙,體型和獾的體型相當,蜜獾身體厚實,頭部寬闊,眼睛小,外觀看不出耳朵,有個外觀平鈍的鼻子。雄雌間的體型差異甚大,雄性的體重有時是雌性的二倍。蜜獾身體粗壯似獾,爪子強壯,可以搗毀蜂巢,堅厚的皮膚和粗糙的毛可以抵禦蜂群的攻擊,因喜食蜜蜂幼蟲和蛹而得名。
蜜獾通常在非洲和亞洲的南部和西部出現。金氏世界紀錄把它命名為「最大膽的動物」。這種動物表面看起來很可愛,實際上幾乎會攻擊所有東西,它很聰明能夠知道敵人的弱點。例如,當面對的是一個男人它會攻擊他的睪丸。它也是為數不多的使用工具的一種動物,例如用原木作為梯子。
蜜獾喜食蜜蜂幼蟲和蛹,它們會不顧自身的安危直接衝進蜂箱——這往往不幸的導致其死亡。蜜獾能殺死幼年尼羅鱷,而且它是非常有效的蛇殺手。它只需要15分鐘就可以吃掉1.7米的蛇。這些動物的兇猛在自然界眾所周知的,甚至有些獵豹或者獅子在與蜜獾的交手中也會被蜜獾反殺。
蜜獾對蛇毒有很強的抵抗力,是世界上少有的對蛇毒有抵抗力的動物之一。對待異類性格兇猛、好鬥。性格勇敢,堅毅,頑強。捕獵效率很高,與其它掠食動物不同的地方在於蜜獾總是不停的捕食以滿足自己不斷運動所消耗的能量,其他的掠食動物往往在捕食一次之後進行休息。蜜獾的獵物約有60種,從小昆蟲到小兔子,它們都能吃。一隻雄性蜜獾每小時能輕輕鬆鬆地奔跑9.6公裡,它的活動範圍超過200平方英裡甚至更大。
蜜獾經常在夜間捕食,白天躲在洞裡或者巖石縫裡睡覺。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的蜜獾白天也覓食,善於挖洞,蜜獾有力的武器是它的爪子和牙齒,是它的兇猛,幾乎什麼都不怕,非洲豹捉到它要用1小時才能將它制服,因為它的皮毛光滑韌性強,很難傷到體內,蜜獾同類有自殘現象,尤其對幼崽,只有一半幼崽能長到成年。
「「平頭哥」蜜獾素以勇猛無畏著稱,但受限於體型,能捕殺它們的動物還是不少的。成年蜜獾的捕食者主要是獅和豹,幼年的還有胡狼和非洲野犬等。由於蜜獾防禦力、反擊力都很強,而且沒多少肉可言,大型食肉目捕殺它們付出和收益不成正比,所以蜜獾沒有嚴重敵害。
「平頭哥」蜜獾是出了名的網紅動物,其勇猛無畏的個性早已深入人心,一些野生動物攝影作品顯示,它們敢和花豹甚至獅群硬碰硬。這種動物雖然非常兇猛善戰,但受限於其體型,能殺死並吃掉它的猛獸還是不少的。那麼,「平頭哥」的天敵有哪些呢?
在卡拉哈迪跨界公園(位於南非和波札那交界處的一個野生動物保護區),蜜獾專家貝格等人對蜜獾和該地其他食肉目的關係進行了調查研究,他們把公園的20種食肉動物按照體重分成三個級別:小於1千克是小型,1-12千克為中型,大於12千克的屬於大型。
這樣的話,蜜獾(雌性平均6.2千克,雄性平均9.2千克)就被歸類到中型食肉動物,而和蜜獾差不多大的黑背胡狼也屬於中型這個級別。
大型食肉動物中除了棕鬣狗和獵豹之外,都捕食過成年蜜獾和小蜜獾。而中型的黑背胡狼雖然沒有捕食成年蜜獾的記錄,但會捕殺小蜜獾。
專家發現小型食肉目只能作為蜜獾的獵物,而中型食肉目中,唯有黑背胡狼能對蜜獾造成威脅,有三次捕食小蜜獾的記錄。黑背胡狼對蜜獾幼崽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威脅,有四次,母蜜獾(窩裡有不到一個月大的幼崽)被觀察到氣勢洶洶地把胡狼驅趕到離窩80-100米遠的地方。
母蜜獾的激動並非沒有緣由,四次事件中有兩次,胡狼趁著母蜜獾在離窩10米處覓食的時候,把頭和肩探入蜜獾的窩中,試圖把裡面的幼年蜜獾掏出來吃掉。
其他地區的胡狼也捕食過小蜜獾,學者約菲1993年指出,尼日北部兩隻金背胡狼殺了一隻蜜獾幼崽。
大型食肉目中,獅子和豹子都捕殺過蜜獾,斑鬣狗可能也捕殺過。在被殺的七隻成年公蜜獾中,其中三隻根據現場獅子的腳印和蜜獾頭骨上的穿刺傷來看,顯然是獅子幹的。被殺的母蜜獾中,一隻確認被豹子所殺,兩隻根據足跡和咬痕判斷是死於大型掠食者。三隻幼崽被大型掠食者殺死,其中兩次是母蜜獾和幼崽都被殺掉。
卡拉哈迪獵豹和蜜獾之間沒有什麼互動,不過在南非的林波波省,瑞託拉克2005年報導過一個獵豹嘗試捕食亞成年蜜獾的例子。
上圖中母獅咬著小蜜獾,一般的動物此時必定無力回天,但蜜獾不同,實際上小蜜獾之後掙脫了母獅的控制,繼續為自己的生存和獅群戰鬥著。
和給大眾留下的印象不同,蜜獾並非天不怕地不怕的愣頭青,它們會儘可能避免和大型掠食者遭遇。專家發現,蜜獾在七次猛嗅草地上的新鮮足跡氣味後(四次為獅子,一次豹子以及兩次斑鬣狗),都無一例外地改變了行進方向。其中有一次,一隻公蜜獾在聞過獅子的腳印後,受驚似的飛快跑進附近的一個洞穴,躲到第二天才出來。
學者Enhle Kheswa等人2018年的文章指出,在南非伊西曼格利索溼地公園,豹子的存在對蜜獾的出現率產生了負面影響,表明蜜獾在積極避開與豹的遭遇。Enhle分析,這可能是種間捕食或競爭的結果,即蜜獾通過減少在豹子出沒之地活動,以避免與這種潛在捕食者發生遭遇。
很多影像資料證明了,當避無可避時,蜜獾面對大型掠食者的反應傾向於戰鬥而非逃走,專家在卡拉哈迪的科考也印證了這點。蜜獾在近距離下防禦掠食者的手段主要包括:發出威脅性的尖厲叫聲,豎起毛髮,從肛門的臭腺釋放出刺激性氣味以及向掠食者急速猛衝。這種防禦被觀察到兩次成功地阻止了豹子,對獅子和斑鬣狗各成功一次。
在與斑鬣狗的互動中,蜜獾一開始是一動不動地平躺在草地上,同時嗅著三隻鬣狗的氣味,當斑鬣狗離它只有2-3米時,蜜獾起身衝向鬣狗並尖叫著釋放氣味,接著就跑掉了,鬣狗並沒有嘗試追捕蜜獾。其他學者也在蜜獾與斑鬣狗、棕鬣狗的互動中觀察到類似的情況。
對於為何蜜獾能這麼「橫」,專家也在身體結構上給出了解釋:蜜獾那厚而鬆散的皮膚往往令掠食者難以結結實實地咬住,這使得它在被咬的同時能夠扭過身子反咬攻擊者。
在專家的科考調查中,有一個例子足以支持這種說法,一隻母豹在和一隻6千克重的蜜獾搏鬥時,花了長達52分鐘才最終鎖住蜜獾的喉嚨並殺死了它。此外,學者勞滕巴赫和沃斯特在2003年也報導過,六隻獅子花了15分鐘才殺了一隻蜜獾。由此可見,蜜獾的皮膚賦予了它極強的防禦力,要是換做一般的動物,早被獅子豹子鎖喉殺了。
母豹想捕食小蜜獾,被聞訊趕來的母蜜獾趕跑
古人云:善泳者溺,善騎者墮,各以其所好反自為禍。這句話在蜜獾身上也應驗過,我們知道,蜜獾喜歡捕食各種無毒和有毒的蛇,甚至有時體型龐大的非洲巖蟒也難免淪為它的盤中餐,擅長捕捉蛇類可以說是蜜獾的標籤之一了。但有這麼一次,蜜獾在和蟒蛇戰鬥時出了岔子。
據普利托利烏斯1989年報導,一隻蜜獾在和一條巨蟒鏖戰超過6小時後,最終戰敗被殺。所以儘管蛇類在科考資料和新聞中頻繁被蜜獾捕食,但巖蟒好歹也為蛇類挽回了一次顏面,成為記載中為數不多的殺過蜜獾的幾種動物之一。
非洲另一種巨型爬行類,同時也是非洲最大的爬行類、河流中的霸主——尼羅鱷,可一點不給我們平頭哥面子。根據圖片新聞,尼羅鱷捕殺過兩次蜜獾。其中一次為去年,攝影師希拉格羅貝拉爾在南非克魯格國家公園拍到了一條尼羅鱷,令人驚奇的是,鱷魚的嘴裡叼著一隻蜜獾屍體,考慮到屍體比較新鮮,很可能是鱷魚捕殺了這隻蜜獾。
只見鱷魚不停地擺頭甩動蜜獾,此舉是想撕裂蜜獾的身體以便吞下。可是在長達一個小時的嘗試過後,鱷魚仍未能如願撕碎獵物,無奈之下,鱷魚把蜜獾帶到岸上,可能是想試試在陸地上撕開蜜獾。這個例子又一次證明了蜜獾毛皮的堅韌異常,要知道,一般的有蹄類或是小河馬,鱷魚靠這招甩頭是能夠撕裂的。
作為一種機會主義掠食者,蜜獾有時也朝幼年狒狒下手,但狒狒絕對算得上最不容小覷的獵物之一。早期靈長類動物學家路易基·弗薩蒂曾經記錄過這樣一次事件:蜜獾在試圖捕食小狒狒時,被一隻成年雄性阿拉伯狒狒殺死了。
蜜獾絕不是狒狒刀下的唯一亡魂,據學者Cowlishaw1994年總結,狒狒在11次針對豹子的反擊中4次殺死了豹子,這樣一看蜜獾死的也不算冤了。
儘管擁有獅子豹子這樣的大型食肉目毫無疑問具備殺死蜜獾的能力,但它們捕食蜜獾的事例總的來說是非常罕見的。學者艾洛夫於1984年發文指出,根據他在1970年7月-1983年1月期間對卡拉哈迪大羚羊國家公園獅子食譜的調查,獅子在研究期間只殺過一隻蜜獾,僅佔全部獵物的1%,而且並沒有吃掉蜜獾。
8隻亞成年獅子花了20分鐘殺死一隻未成年蜜獾
根據學者皮納爾的學術報告,研究者分別在1936-46年和1954-66年兩段時期對南非克魯格國家公園各種掠食者的食性進行了調查。皮納爾指出,在獅子全部25846隻獵物中只有2個是蜜獾,而在非洲野犬4133隻獵物中蜜獾僅出現一次,考慮到蜜獾在該地區並不少見,這個捕食比例可以說是極低了。
2005年,學者海沃德等人總結了來自13個國家25個保護區的豹子食性資料,結果顯示,豹子對蜜獾的雅各布斯指數為﹣1。雅各布斯指數很大程度上能體現掠食者對某種獵物的選擇傾向,﹢1表示對該種獵物存在最大偏好,即非常喜歡這種獵物,﹣1則意味著對該動物是最大負選擇,可以說幾乎不會選擇捕食它。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豹子是極少把蜜獾當做獵物的。
蜜獾力戰非洲野犬
實際上,由於掠食者很少對蜜獾下手,有的大型掠食者甚至演化出了一種提高幼崽存活率的策略——模擬蜜獾的皮毛顏色。1976年,獵豹行為和生態學專家蘭德爾·伊頓提出了一種現象,從獵豹出生直到兩個半月大,一直在模仿蜜獾的毛色,即像蜜獾那樣軀幹上部呈銀灰色或近乎白色,下部分則為黑色,他認為這是小獵豹對蜜獾的擬態。
獵豹幼崽主要的捕食者獅、豹和鬣狗都是靠視覺定位獵物,因此從遠距離來看,捕食者很容易把幼年獵豹誤認為蜜獾,這很可能會增加這一階段獵豹幼崽的存活率。
蘭德爾發現,當小獵豹超過兩個半月大時,它就失去了這種保護色,漸漸轉為成年獵豹的外觀。對此,蘭德爾認為,隨著幼年獵豹慢慢長大,它的體型也許不再適合繼續模仿蜜獾,有可能被掠食者察覺兩者體型的差異,就起不到混淆視聽的作用了。蘭德爾還指出,當小獵豹超過兩個半月大,它已經具備一定的速度逃過掠食者的攻擊,其他學者也記錄過一些三到六個月大的幼崽成功逃過捕食的例子。
幼年獵豹對蜜獾的擬態
最後總結一下,蜜獾因其厚實堅韌的鬆散皮膚、鋒利的爪牙、能分泌臭氣的臭腺以及兇猛的作戰風格,對大型掠食者來說算是比較棘手的目標了。再加上蜜獾本身個頭很小,沒有多少肉可言,即便捕食成功也得不到多少益處,即便是它們最主要的捕食者——獅子和豹子也不會視其為常規獵物。
至於其他幾種殺掉過蜜獾的動物——胡狼、野犬、鱷魚、蟒蛇和狒狒,胡狼和野犬只是偶爾捕捉小蜜獾,鱷魚和蜜獾的遭遇機會很低,蟒蛇和狒狒屬於被蜜獾攻擊後的反殺。所以蜜獾除了人類之外是沒什麼嚴重的敵害的。
文章來源:動物志
在動物界的江湖上,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非洲亂不亂,平頭說了算。
沒錯,這裡的平頭哥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給大家的蜜獾。
不要慫,就是幹
蜜獾(Honey badger),是鼬科蜜獾屬下唯一一種動物,主要分布於非洲、西亞及南亞,體長70-90釐米,肩高25-30釐米,體重10公斤左右,算得上小巧玲瓏。它的面相呆萌可愛,甚至有點傻氣,乍一看並無什麼攻擊力。
因為頭頂平,背上覆蓋一層白色毛髮,像極了留寸頭故意染白的江湖大哥,故而大家都稱呼蜜獾「平頭哥」。
HONEY BADGER原產於非洲,西南亞和印度次大陸。 儘管它的名字是這樣,但是蜜獾與其他獾物種並不十分相似;相反,它與黃鼠狼有更多的解剖學相似之處。
小時候很萌,長大了很猛,單挑獅子獵豹,輕鬆手撕毒蛇,堪稱草原上的古惑仔,動物界的戰鬥機!
別看咱個頭不大,而且還留著乖乖的平頭,但是咱可是有著「世界上任何一家動物園都不敢養的動物」的榮耀稱號!
這哥們可是長期霸佔著「世界上最無所畏懼的動物」吉尼斯紀錄!
由於其廣泛的分部範圍和環境適應性,它被IUCN歸類為最不受威脅的物種。
別欺負我的孩子,有本事跟我幹!
裝了逼就想跑?你給我站住!
社會我獾哥,人狠話不多!
沒錯,蜜獾大哥的人生就是這麼彪悍!生死看淡,不服就幹!一旦惹到,不管對方的戰鬥力有多麼強大,直接開打,至死方休!
它主要是一種肉食性物種,由於其厚厚的皮膚和兇猛的防禦能力而幾乎沒有天敵。
幹翻豪豬,這不就是一件挺輕鬆的事情嘛!
個頭雖小,但是獵豹見到我都得被追著跑!
主要是這貨還不怕死不怕疼。對毒液免疫,護甲魔抗極高;攻擊速度2.5,攻擊力強堪比六無盡在手,耐力也爆表;偶爾不幸掛彩,你還咬不動,護甲高血又厚。
還有更讓你難以置信的,平頭哥大戰體長超過4米的非洲巨蟒!
任憑巨蟒怎麼逃跑都沒有用!
經過一番激戰,蜜獾成功殺死令人聞風喪膽的非洲巨蟒!
巨蟒也不過是超級大辣條!
蜜獾身體相當長,但背部明顯厚實且寬闊。 它的皮膚非常鬆散,可以在其內部自由轉動和扭曲。
百毒不侵,萬物皆可為食材除了對抗強敵,蜜獾還是一個頂級的捕食者,它眼裡,
「一切皆可吃」,是從不挑食的雜食動物,
老鼠、小鳥之類的自是不在話下。
更讓人感到驚訝的是,
自身攜帶毒液的動物,蜜獾也吃,
比如,蠍子。
母蜜獾經常拿蠍子作為練習對象,
教授孩子如何捕捉帶毒液的動物,
小蜜獾在無數次被毒刺蟄後,
就會習得,
咬住毒刺就可以一招制敵。
當然,蠍子只能作為「甜點」,真正的大餐是蛇。
蛇佔到了蜜獾「菜譜」的四分之一,在非洲的旱季,由於其他食物短缺,這個佔比還會上升。蜜獾「骨骼清奇」,可謂「百毒不侵」,是世界上少有的能抵抗蛇毒的動物之一。
此前,有研究人員發現,蜜獾在捕捉了一條劇毒的鼓腹噝蝰,將其頭部撕扯吃掉後 迅速失去生命跡象,爪子裡還緊緊抓著鼓腹噝蝰的屍體。
但是兩個多小時以後,蜜獾抖了抖身體,又恢復了生命跡象,繼續吃鼓腹噝蝰。這說明,蜜獾的體內有著強悍的抗毒系統,毒液只會暫時麻痺其神經,等自身消化完畢又會恢復如常,堪稱奇蹟。為了吃,蜜獾也掌握了許多捕獵者的必備技能,覓食1次,可以挖洞50個,它還會利用挖洞時跟隨泥土跑出來的蟲子,吸引小鳥來吃,進而捕捉小鳥。它的爬樹技能也十分突出。這有賴於其從小的鍛鍊以及 長達4釐米的爪子,
可以深深嵌入樹幹。
把毒蛇咬死以後,如果自己一不小心也被毒蛇咬到,那麼蛇毒發作自己也會昏睡兩個小時。但是兩個小時以後,悠悠醒來繼續享受美食,豈不是美滋滋?
嚴重懷疑這傢伙是不是先故意讓毒蛇咬一口,然後自己再把毒蛇給咬死,自己睡個好覺,醒來的時候再享受一頓美美的宵夜。
我們都知道,在非洲,眼鏡蛇的天敵很少,絕大多數動物見到眼鏡蛇都要退避三舍,但是...
這幾眼鏡蛇實在是被逼的退無可退。跳下樹木以後也緊緊地窮追不捨,幾番打鬥以後還是把眼鏡蛇吞入肚中。
跟豪豬打架
跟鬣狗打架
跟疣豬打架
它就是蜜獾,被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為「世界上最無所畏懼的動物」,又因頭頂白毛像剪了個平頭,被中國網友親切地稱為「平頭哥」。
可以說,蜜獾跟誰打架,完全取決於今天出門遇見誰。
它的首發戰略就是保持強悍的態度,讓敵人摸不著頭緒,管它是誰,兇就完事了。在非洲比蜜獾實力強的動物很多,但它們常常會被它兇猛的氣焰搞懵,因此貽誤戰機。
年幼的蜜獾落入獅子包圍圈,也面無懼色
為了搭救同伴直接鏟飛豹子
南非陸軍中最彪悍的戰車也以它命名,因為「蜜獾」二字,就意味著進攻再進攻。民間更是直接蓋章:「非洲亂不亂,平頭說了算!」
有網友總結蜜獾打架三連:
別告訴我多少人,
也別告訴我對手是誰,
告訴我時間地點就可以了。
蜜獾的謎之勇猛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相關的影像記錄也精彩絕倫。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紀錄片《終極蜜獾》呈現了喀哈拉裡南部大草原上,一隻與母親失散的蜜獾幼崽在一年中如何自學生存技能,最終回到大自然的故事。我們也得以管中窺豹,觀摩「勇士」是怎樣煉成的。
除了自身機智外,蜜獾還會聯合其他動物,共同捕獵。雖然蛇肉在蜜獾的飲食結構中佔據很大比例,但蜜獾這個名字不能白叫,它最喜歡吃的還是蜂蜜,以及蜜蜂幼蟲。但是野蜂常常把巢築在高高的樹上,不容易被找到。蜜獾為了一飽口福,選擇與目光敏銳的黑喉響密鴷合作。
一般情況下,黑喉響蜜鴷發現樹上的蜂巢後,便去尋找蜜獾。它們邊飛邊扇動翅膀發出「嗒嗒」的聲音。蜜獾得到信號後,迅速趕來,爬上樹咬碎蜂巢,吃掉蜂蜜和幼蟲在這期間,蜜蜂會瘋狂攻擊蜜獾,不過蜜獾皮厚眼睛小,耳廓還可以自如的開合,避免異物進入,完全不在意蜜蜂的攻擊。等蜜獾飽食一頓,黑喉響蜜鴷就開始享用蜂房裡的蜂蠟。說來也神奇,一般的動物是無法消化蜂蠟的,黑喉響蜜鴷卻可以,所以,它跟蜜獾簡直就是「最佳拍檔」。
蜜獾真是一種神奇的動物,小小的身體藏著大大的能量。它表面呆萌軟糯,其實內心強悍。
蜜獾的身體構造簡直是為打架而生,它皮和肌肉組織是分開的,讓對手很難咬住,也很難咬穿。曾經有一群獅子圍獵捕獲一隻蜜獾,卻折騰了一晚上始終無從下嘴,最後只好放棄。平頭哥重獲自由,又是新的戰鬥的一天。
單挑大貓,藐視野狗,見誰盤誰,蜜獾出門端的是藝高人膽大。攝像機捕捉到的一段「深夜食堂之吃蛇」,更是讓平頭哥聲名大噪。
蛇佔了蜜獾夏季食物來源的一半以上,學會跟蛇搏鬥,才能保證不餓肚子。學會抓蛇吃,是一隻蜜獾離開媽媽獨立生活的成人禮。
一條眼鏡蛇看到蜜獾後選擇爬樹逃生,蜜獾緊隨其後也爬上了樹,眼鏡蛇慌不擇路,離開樹枝落到地面,蜜獾下樹追逐,終於捕獵成功飽餐一頓。
作為世界上唯一對眼鏡王蛇毒液免疫的動物,蜜獾從小就在媽媽的把控下逐步建立對毒液的承受度。出生一個月的蜜獾開始練習捕食蠍子,學會扯掉刺針享用高蛋白美味,蠍子成為它最初的毒液疫苗。
爬樹也是蜜獾在獨立生活之前要學會的技能。除了上樹捕食幼鳥、鼠類和追擊蛇,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偷食花豹藏在樹上的大餐。
對於地底下的獵物,蜜獾會往洞口吹氣,靠聽力判斷獵物的動向,藉助超強的挖掘能力捕而食之。對於天上飛的鳥兒,它也有一套辦法——誘捕。
又是偷又是騙,正面剛也沒在怕,蜜獾這個小機靈鬼已經擁有很多自己的粉絲,每一次關於平頭哥的動態爆出,都有人喊「又想騙我養蜜獾!」
我勸這部分年輕人清醒一下,在動物界沒有天敵的平頭哥,進入人類社會也一樣為所欲為。
這是布萊恩·瓊斯的家。2015年BBC出品的紀錄片《蜜獾:毀壞大師》講述了他和蜜獾的故事,布萊恩˙瓊斯是一個熱愛蜜獾的野生動物保護者,在摩荷洛河羅有一家私營的動物康復中心。在這裡,蜜獾是一個令管理者頭疼的存在。
先用高網大籠↓
蜜獾爬到門上,自己用爪子打開了插銷,一跑了之↓
換成圍牆後,平頭哥選擇挖洞越獄↓
它還堆砌石頭爬上圍牆↓
雨後挖出潮溼的泥土壘在牆角做臺階↓
掰下園子裡的樹枝做成爬杆逃跑過↓
樹枝沒了,把輪胎滾到牆邊試試↓
鏟子可以,溜了溜了↓
很風靡的這個蜜獾熱舞動圖,就是在賣萌轉移飼養員注意力↓
隨後一把奪過耙子架在牆上跑路↓
諸位,你可能要問了,蜜獾那麼厲害,為什麼沒有一次性逃脫成功?因為這哥們根本就沒打算走啊!它逃出自己的籠子後,就在動物康復中心四處遊蕩,招招獅子逗逗犀牛,聊以打發獾生。
獅子:我又做錯了什麼?
有人猜是獅子隔網吼了蜜獾,有人猜獅子「只因為在人群中看了你一眼」,蜜獾就花了兩小時挖洞過去打架。這樣推測是因為,大家一致認為蜜獾是記仇的動物。俗話說得好,君子有仇,當場就報。
電影《上帝也瘋狂2》中,男女主人公在非洲迫降,馬歇爾組裝直升飛機的時候不小心踩了蜜獾一腳,結果蜜獾衝上去就把剛裝好的飛機輪子咬破,並咬住那隻觸犯大哥尊嚴的靴子,一路追到天涯海角。
即使被太陽曬到了中暑,醒過來以後還是繼續跟!
你我之間,要麼你被我弄死,要麼我被你弄死!
所以蜜獾能在非洲大地橫行,實力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的原因是兇猛的大型動物不是餓到極點,都不會願意花時間冒風險去對付這個沒幾口肉還特別難纏的傢伙。
布萊恩還在和康復中心的蜜獾鬥智鬥勇,隨時準備下一次越獄的發生,此前救助的五十多隻蜜獾,都已逐漸放歸自然。這些「無情的小勇士」,離開前的最後一次回頭,只是確認有沒有被跟蹤。
這些卻不妨礙布萊恩深深地喜愛蜜獾,在他眼裡,蜜獾不懼不畏、意志堅定,讓人禁不住愛上它們。
頭部小而扁平,口吻短。 眼睛很小,耳朵只是皮膚上的脊部,另一種可能是在戰鬥時避免損傷。
曾經在非洲的動物保護區內,一頭燙了一頭黃髮的殺馬特獅子隔著鐵絲網對平頭哥吼了一下,激怒了平頭哥,結果平頭哥挖了個地道也要去幹它。
第一次打跑了獅子,第二次被咬傷住院兩個月,出院後平頭哥繼續找獅子單挑,沒辦法,平頭哥的人生信條裡沒有「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這句話,有仇當場就報了!
最後不得已而築了一道圍牆,結果呢?
蜜獾老哥或許只想說一句話:
它性格直爽,敢愛敢恨,心裡不開心就要表達出來,被欺負或被挑釁,不管對手多強大,不關心勝負,追到天涯海角都要誓死捍衛自己的尊嚴。同時,它又竭盡全力地鍛鍊自己,暗暗蓄力,以求一擊即中。這就是「平頭哥」的生存之道。
我們在蜜獾的身上看到的,是一種我們人類早已缺失的精神,簡單、乾脆,從不拖泥帶水,四隻小短腿永遠都在不知疲憊的奔跑。
如果我們像平頭哥那樣勇往直前,未嘗不能闖出一片新的天地。
永遠都在無所畏懼的戰鬥,在它的世界裡,似乎永遠都不會出現煩惱,這就是平頭哥。
的確很多人愛上了這個一腔孤勇的小傢伙,在中國,蜜獾的行事風格正好匹配上了這幾年網絡流行的熱詞「社會人」,還有人為它整理了社會語錄:
1、生死看淡,不服就幹。
2、出來混要麼我整死各位,要麼被各位整死。
3、我也不想針對誰,在我眼裡你們都能吃。
4、我這一生就是太忙碌了,不是幹架,就是在幹架的路上。
5、老子從不記仇,有仇當場就報了。
6、非洲亂不亂,平頭說了算。
……
還有人為它賦詩:
社會平頭哥,
人狠話不多。
生死已看淡,
不服就開幹。
平頭白髮銀披風,
一生都在徵戰中。
豺狼虎豹皆無懼,
只是不敢去廣東。
欸?等等,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