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一課長暮。
俗話說,畢業季也是分手季。最近,我身邊的朋友似乎都遇到了情感的瓶頸期,扎著堆得恢復單身。而我的這些朋友,都有一個共同點:習慣了在愛情裡做「負重前行」的那一方。
「等他長大」這四個字,竟成了感情的催命符?難道每一次等待,都是分手的前兆嗎?
今天,我要分享的,就是一個關於等待和成長的故事。
「我單身了,攢個局啊。」
電話裡,安安的語調平靜無波,像是在閒話一場與她無關的家常。
要不是我倆認識夠久,見過她太多次哽咽到失聲的模樣,清楚她為這段感情耗了多長的青春,否則單憑這句話,我肯定會認為她是個沒心沒肺的玩咖。
任誰也沒想到,這段轟轟烈烈了七年的愛情,在這平淡的八個字裡,無聲地落幕了。
七年,多少熱烈滾燙的情愫,多少生命軌跡的重疊,兩個交織的靈魂硬生生割裂開,是多疼多需要勇氣的一件事情。
那個會為了一句「隨便」就慟哭的敏感女孩,是怎麼走出這一步的?我含糊著想問,安安似乎猜到了我的心思,若無其事地解釋了一番,然後就笑著掛了電話。
「千萬別等一個男孩長大。」
這是她掛斷前講的最後一句話,聽起來陳詞濫調,卻也滿是心酸。
我認識安安那會兒,她和前男友(姑且叫他W)就已經在一起了。
彼時,兩人還都是青蔥少年,愛得張揚肆意。從課上的小紙條到課後緊握的雙手,明眼人都看得出他倆的恩愛。
安安懂事可人,W耐心體貼,彼此照應,也沒什麼撕逼和綠茶,在那個不流行海王的時代,他們是所有同學心中的天作之和。
兩人的第一次分歧出現在高三畢業。
安安一直成績優異,高考也不例外。W則仗著家裡有錢,向來不好好念書。出分數的那天,兩人因填報志願大吵了一架:一個重本穩上,一個本三擦線;一個想去北京,一個想留省會。
爭吵間,W脫口而出了一句「你去北京就是不愛我不考慮我們未來」的混帳話,讓安安傷心不已。但到底是愛情大過天的少年,兩人沒幾天就和好了,W也選擇了陪安安去北京念書。
他們再鬧分手時,彼此都已大三,臨近畢業。
安安想考研,W堅決不同意,堅持要安安大四畢業後立馬結婚,方便兩人接手W家的公司。安安心裡有主意,自然不肯答應。
僵持之下,W搬出了他當年犧牲自己來北京念書的「功績」,成功堵住了安安的嘴。安安自覺理虧,只好和W低頭妥協一番後,選擇了去念時間更短更自由的專碩。
大四畢業後,安安和W搬出來同居,矛盾再次升級。
安安家境一般,必須一邊工作一邊念書才夠生活開支。而W打著陪女朋友的名號,找了個閒職混日子。起初還很好,兩人工作學習結束後,回自己的小家溫存一番,也是美事。
但漸漸的,W懶了下來,辭了工作朝父母伸手,成天在家打遊戲,飯也不做家務也不幫,好一副少爺做派。安安每天起早貪黑地忙,還要照顧少爺,整個人肉眼可見的憔悴了一圈。
再後來就是前天,安安加班到十一點回家,打開門只看見一地狼藉,W窩在沙發上頭也不抬地打遊戲,順便還要指責安安沒有早點回來給他做飯。
安安站在門口看著這一切,忽然覺得自己很可笑,愛了七年的人,竟然是這樣一個長不大的孩子。
到這時她才明白,真正的放棄總是來得無聲無息。
她在W的質疑聲中,平靜地說了分手,平靜地回房收拾了行李,連夜搬出了這個小家,告別了她七年的青春。
其實安安和W的故事,無非就是那一套:年少相識的兩人,被費洛蒙推搡著走到了一起,許下了天長地久的誓言,磕磕絆絆地從校園攜手邁進社會,幻想著從校服走到婚紗。
結果不出意外的,一個人飛快地走,一個人始終停留,漸漸就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岔路。這樣的故事,俗套到足以成為一部電影的尿點,卻真實地重複在每個人的生命裡,無一例外。
寫到這裡,我耳機裡的歌隨機到了Eason的《陪你度過漫長歲月》,我聽著歌,想著安安的那句話,忍不住思考,到底,有沒有女生願意陪男孩兒長大呢?
我想一定是有的,否則這世上,也不會有那麼多痴男怨女了。
可捫心自問,如果是我,我願意等一個男孩兒長大嗎?答案是否定的。
或許時光倒流幾年回歸校園,我也會點頭,只是現在,我更想好好愛自己了。
遙遠的曾經,我也愛過那樣稚嫩的人。
他年輕、可愛,毫無保留地給我了全部的愛,像一塊璞玉。但與之相對的,在我們的戀愛關係裡,他始終是個孩子,需要我事無巨細地考慮他的情緒,分析他的想法。
他是那麼的喜怒無常,吃不到糖就要嚎哭,總怎麼也不理解磨合的重要性,遇到問題就開始逃避,不願意接受愛和喜悅之外的一切情緒。
我曾經很愛他,無數次地想拉著他走,但我太累了。
「同齡的女生會比男生成熟太多」,這話能被寫爛,不無道理。
我聽過太多相仿的戀愛故事,大概都是女生在思考工資怎麼花才能經營小家的時候,男生還在糾結遊戲裡該氪多少金。拋開金錢的表象不談,這樣的感情,我只想下個武斷的定論:到頭了,是時候結束了。
因為不把彼此生活放在心上的男生,你是永遠帶不動的。
哪個女生沒幻想過自己能有相伴一生的人呢?又有哪個女生不願意包容戀人的不成熟和孩子氣,不願意看著他從白手起家到成家立業呢?
可我就算拿著漏鬥把這些話灌進男生的腦子,也總有人會不明白:陪伴是女生的自我選擇,而不是戀愛中的理所當然。
人家願意陪,是情分,不可強求;人家不願意陪,是本分,不是勢利。
等人長大的戀愛關係裡,最大的痛點就是總有一方太過稚嫩。
TA們還走失在長長的迷茫期裡,懵懵懂懂地只能做個孩子,就像曾經的你那樣。
TA們對戀愛的所有理解,尚且停留在甜蜜相守的階段,生活拱手送上的那些痛苦酸澀,只會讓TA們皺著眉頭躲避。你沒辦法強行和TA們溝通交流,也做不到強硬地把TA們拖進你的人生歷程裡。
「初聞不識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
同樣的故事,當年沒長大的你也經歷過,只是等你明白這份心境的時候,已經站在不同的位置上了。那些赤忱猛烈的愛意和相伴而來的痛苦,已經不是你能承受的了。
我還是希望女孩兒們能明白,「陪你酩酊大醉的人是註定無法送你回家的」。
我們的生命裡,或許會出現許多讓你刻骨銘心的人,卻沒有誰是不可替代。對你好和愛你,始終只是戀愛的基本指標,當你們生活目標是不同的,就應該學會及時止損。
我鬥膽把戀愛比作經營公司,戀人是合伙人,愛和婚姻是盈利,分手是虧損。
沒有幾個女孩兒有底氣說出「我的人生自負盈虧」,所以,千萬別拿自己的一輩子去賭博。
我雖然無意將相愛的兩方假設成對立面,可事實就是,你不能豁出自己去營造一個救世主的表象,否則漫長的時間裡,等他長大到隨時能抽身的程度,作為墊腳石的你,又要怎麼辦呢?
誰都需要一個能陪在身邊的人,但當你向前走的時候,如果還要時不時回頭照顧原地踏步的他,你就應該明白,他阻止了你變成更好的人。方向不同的兩個人,早晚會漸行漸遠。
你渡不了他。
利己時代,大家都在拼了命地朝上走,與其耗費青春去等一個註定走向陌路的人,不如好好投資自己,打一片屬於自己的江山,然後去期待更好的未來,去比肩一個讓你向上的優秀的人。
如果有足夠的覺悟,如果是正合適的人,你自然可以放慢腳步陪他。
但千萬,千萬別等一個永遠長不大的男孩長大。